论余秋雨散文中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论余秋雨散文中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20200107193840]
余秋雨散文被称为“文化大散文”,他以独特的文笔打破了传统散文的约束,开创了散文的新风气,在他的散文中很多山水景物的描写,他不仅仅关注山水古迹的自然现象及其形态,而是以个人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延续和重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山水古迹的特殊情结,本文主要通过散文中对山水古迹的解读来分析作者表达的文化意蕴,即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认知,在健全人格的前提下对文明的呼唤。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余秋雨,文化散文,山水古迹,文化人格
目 录
1 引言 1
2 余秋雨文化大散文 2
2.1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
2.2 余秋雨对文化的钟爱 3
3 文章中的山水 4
3.1 传统文化中的山水 4
3.2 余秋雨散文中的山水古迹 5
3.2.1 历史文化 5
3.2.2 地域文化 6
3.2.3 风俗文化 6
4 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7
4.1 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 7
4.1.1 创造历史的文化名士 7
4.1.2 贬官中的文化精英 8
4.1.3 远离庙堂的隐士 9
4.2 人文精神的探寻及构建 10
4.3 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极富儒家情怀的笔墨来进行创作,很多读过余秋雨散文的人都会被他“文化散文”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的散文将灵动的语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内蕴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很喜欢用诗化的语言来描写历史文化,而且把山水灵动飘逸的气息在文化厚重庄严的意象中展示出来,读起来张弛有度,能深度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而不失趣味,其散文给人以独特韵味。深沉的内涵给人一种生命和历史的厚重感,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山水的文化意蕴和传统的文化人格来完成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
他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单一创作模式,使散文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他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通过山水古迹表现出来,在立体化的时空中理性地对文化重新审视,给山水古迹重新注入生命,并对其重新解读。他不满足对自然的再现,而是以其丰厚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浸淫着文化血脉的山水的游历,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他曾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1],他把那些有着许多文化积淀的山水古迹称为人文山水,把自然山水放置在文化的层面上,以自己的观点对其进行解读,挖掘出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贯穿着文化的主题,中国的文人只要谈及文化没有不谈及山水古迹的,对着秀丽或雄壮的山水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把自己也就融入到自然的山水中去了。他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探索的,这就形成了他在历史背景下突出的独特审美心理。他试图在历史中、在山水之间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找到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能发现他的写作风格并不统一,但是当细细读过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文章的共同点就是想在山水古迹中探寻古人艰苦跋涉的足印,并对古人的作为进行解读,使文章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比如在莫高窟,面对那些壁画,他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长廊,更是种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因此,他才感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2]。他在面对古人走过的山水和遗留的古迹时,总是把理性的借鉴和感性的激情冲动结合起来,产生对人文文化变迁的感慨。余秋雨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在不经意间向着苍茫的历史驶去,看天问地、观山涉水,以自己对文化的责任完成了对理想人格、自然美、精神美和艺术美的重新审定。在这些山水之间,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并关注群体的文化人格。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就是成百上千年之间人文的积淀,每个时代的不同和价值观的不同都使得这些文化意蕴千差万别,但是在余秋雨散文中以他独特客观的视角让这些文化有了新的气息。在山水古迹之间我们不仅仅品读的是古人当时的心情和意境,更重要的是以理性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完成对当代散文的重大的超越。
2 余秋雨文化大散文
“文化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研究的学者写作,在文章中突出表现深厚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较为含蓄,有着对人文情怀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对象特点,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这些作家将理性思考、人文关怀和个人感受结合起来,其中最有代表的作家当为余秋雨,他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长期钻研浩瀚书海之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在这过程中,他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风,其散文以文化感悟对中华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寻,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魂在生命中撞击、遇合,实现着他所奉行的传承文化之使命。
2.1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其一,余秋雨散文中始终有着一条明确的主线,那便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这点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但是他的作品则更透着一些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厚重的历史、深沉的文化。但是他利用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学功底,把一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把历史和文化融合,引起大家对历史的反思和追问。他在大量作品阐述了传统文人对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忧患意识和文人应有的文化良知,试图构建出他所认为的价值体系。
其二,余秋雨散文中语言典雅灵动,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他对语言有一种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完美的情理交融,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有选择的运用诗化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描写及感悟,这种诗意的美感使得散文读起来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从而把繁琐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一种超乎寻常是说服力和张力,读起来大气磅礴,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避免了枯索无味的套用模式,使得原本厚重的文化散文飘逸灵动起来,让人爱不释手。他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其三,是戏剧冲突的表现效果,余秋雨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3]。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他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对此,对于我们大学生写作也有很强的借鉴性,也能够为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在追求表达的主题上,是力求表达自己,还是外部事物,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何将其协调好,实乃智者所为。而我始终认为,能够表达自己真情,就是好的,不必太拘泥于章法,本身“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渐渐发现,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能总沉浸在小我的忧伤温情的封闭世界中,我们还要时不时地抬抬头,仰望一下古今,仰望一下中外,这个时代缺少一份大气、恢弘,但我们的文章却不能圈囿如此,我们也须怀着一份博大的文化良知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