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去农文化的负面影响与破解对策【字数:12577】


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2
1.4 文献综述 2
2.概念界定与问题缘起 3
2.1概念界定 3
2.1.1乡村振兴 3
2.1.2去农文化 3
2.2问题缘起 4
3.“去农文化”的表现特征与成因分析 5
3.1表现特征 5
3.1.1农村空心化 5
3.1.2农业边缘化 5
3.1.3农民老龄化 5
3.2 成因分析 6
3.2.1经济制度因素 6
3.2.2产业特性因素 7
3.3.3历史传统原因 7
4.“去农文化”给乡村振兴带来的负面影响 8
4.1农业人力资源要素流失,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 9
4.2制约土地流转高效推进,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 9
4.3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限制农业经营组织组合模式创新 9
4.4限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农村社会秩序的发展转型 9
5. “去农文化”负面影响的破解对策 10
5.1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10
5.2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产业融合 10
5.3推动农民职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11
5.4 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树立爱农敬农风尚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绪论
研究背景
城市因其具有更大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相比于乡村,更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节约生产流通成本。人类社会发展在近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是根据城市化规律,制定以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发展战略。中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就紧追世界发达国家的脚步,以城市为建设中心、以农养工,以期先富带动后富、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经济发展趋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到来时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题,农村的匮乏与失落、城乡差距增大、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绕不开的拦路虎。拥有广袤乡村地区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突出,轻农去农倾向突显,乡村形势不容乐观。
研究意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 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以习主席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人着重强调对农民经济利益的保障和政治权利的尊重,提出了三个“必须”——“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以及三个“不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和三个“坚定不移”——“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 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 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于城市的城市本位发展模式——城镇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一系列严峻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乡村的消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仰赖于乡村文化建设,其基础在于广大农村居民对其所处区域环境与风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居民对当地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去农离乡问题严重,轻农贱农风气盛行。具有“烟火气”的世俗生活是乡村的灵魂,失去了乡风文化的乡村是不配拥有姓名的乡村。 因此,破解“去农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树立敬农向农风尚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第一步,也是让乡村生活安定、乡村充满吸引力的基本途径与重要依托。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文献分析法。对乡村振兴视域下“去农文化”的相关研究理论采用查阅文献的办法。采用的技术路线是从图书馆借阅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
(2)归纳整理法。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材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乡村振兴视域下“去农文化”的相关研究与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1.4 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农村弃农问题的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弃农问题越来越突显,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弃农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农村青壮年弃农外出,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相关研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寻找生计,农村剩下留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埋下了许多隐患,还导致土地荒置。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农村居民弃农离乡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农村社会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器,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下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农村居民回流、解决农村空心化的一种必然选择。(2)新生代农民弃农,关于农民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据调查报告,农民学历越高,弃农比例越高,新生代农民背井离乡从事其他行业的比例较之老辈农民高出很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突出,导致留守农村的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有学者认为,应该要从农民从事的劳动本身入手思考对策,提出农民职业化,让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特质,转变为社会职业之一。与此同时,提高农民社会经济地位,改变其生活状态,改善劳动环境,不失为一种补偿性方法。(3)半工半耕现象,关于兼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当下部分农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来回交流,身份在农民工与农民之间自由切换,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局面。有学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民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局面不会有太大改变,农村人均拥有土地面积较少,于是提倡加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村人口进程务工,既减轻农村土地压力,又能给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是为两全。
目前,中国学者对于乡村振兴视域下去农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制度方面入手,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进行思考的不多。但从社会文化视角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不可或缺,本文以去农文化为切入视角,探讨此种文化的负面影响与破解对策,以期能带来一些新思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