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字数:12591】
摘 要为了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为了能够让我国的众多农民老百姓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习主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堪称世界范围的经济奇迹,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人们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精神追求。因此,中央和地方十分重视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努力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强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苏州市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碰到各种问题,发生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通过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可以给苏州市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借鉴,为其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其他城市在将来创建自身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也能够借鉴苏州在发展过程对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改进优化自身服务体系所采取的措施。这里对苏州目前的乡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此基础上,找出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希望其能够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优化。
目 录
1. 导论 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 相关研究综述. 2
1.3 运用的理论 3
1.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1.3.2公共产品理论 4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1.4.1 研究思路 4
1.4.2 研究方法 5
2. 苏州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6
2.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6
2.2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 7
2.3公共文化资金保障 7
2.4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8
2.5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现状 8
3. 苏州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9
3.1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并存 9
3.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力量的参与不足 9
3.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10
3.4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尚未形成 10
3.5公共文化意识淡薄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进一步优化苏州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2
4.1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12
4.1.1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建设 12
4.1.2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反馈机制 12
4.2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参与 12
4.2.1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 12
4.2.2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13
4.3继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3
4.3.1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力度 13
4.3.2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 14
4.4建立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机制 14
4.4.1科学设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4
4.4.2完善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和后期管理 14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1.导 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现阶段我国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搭建一个结构上合理、功能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不仅仅能够推动我国文化治理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推动其现代化,而且还能够使我国的行政体制在整体上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协调。
在十九大报告中,领导人指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起三农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解决,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不断地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快,越来越高,但同时发展并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明显。若能够充分地解决乡村问题,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进步,这是从初级阶段发展到中极阶段的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所以,建设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拥有悠久历史的苏州,地处江南水乡,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文璀璨,这样的环境条件正是文学诞生和发展的良好土壤,这也为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2011 年 5 月,在其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积极主动的申报等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苏州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认可,成为了第一批被选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城市之一。在苏州将其发展成为示范区的过程之中,它结合自身的特征,敢于打破传统,同时贴合现实,积极探索,充分运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实践中的重重困难,不仅完成了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要求,更为人民群众带了喜闻乐见的文化财富,为其他城市在创建良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苏州市再接再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体系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加上其良好的经济实力,为后续的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稳固的根基。正是由于先天的良好“天赋”加上后天的不懈“努力”,苏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和进步,达到现在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不仅是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还是质量,苏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能够名列前茅,这很值得国内其他城市来借鉴学习。
苏州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头羊,是很值得来进行研究的。一方面,苏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高,研究高水平的体系,必然对低水平的能够起到借鉴作用,也会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正由于苏州已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历史悠久,已经走过了不少弯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结并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理论工具,合理分析难点,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对其的研究,来让其他城市少走弯路,更有效合理地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还十分的不成熟。因此,我们急需加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以此指导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完善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并满足公民的精神需要。
下面,对国内部分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已加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了解。
首先,是关于何为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的问题。万林艳认为,公共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它最主要的特性体现在其“公共性”上,因而它所面对的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政府为了履行其社会管理的职能开展的满足公共精神需要的职能活动。周晓丽、毛泰龙根据公共产品理论,主张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要目的应当是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以社会效益为目标,保证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在众多学者的观点中,闫平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其实是政府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不仅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是何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有些学者主张,正因为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政府则理所当然的是其主体,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主张“多元主体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我国在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其他主体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像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可以发挥其一头联系着群众,一头连接着政府的“桥梁”作用,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加贴进公众的真实需要。
目 录
1. 导论 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 相关研究综述. 2
1.3 运用的理论 3
1.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1.3.2公共产品理论 4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1.4.1 研究思路 4
1.4.2 研究方法 5
2. 苏州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6
2.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6
2.2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 7
2.3公共文化资金保障 7
2.4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8
2.5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现状 8
3. 苏州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9
3.1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并存 9
3.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力量的参与不足 9
3.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10
3.4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尚未形成 10
3.5公共文化意识淡薄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进一步优化苏州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2
4.1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12
4.1.1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建设 12
4.1.2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反馈机制 12
4.2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参与 12
4.2.1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 12
4.2.2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13
4.3继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3
4.3.1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力度 13
4.3.2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培养 14
4.4建立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机制 14
4.4.1科学设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4
4.4.2完善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和后期管理 14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1.导 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现阶段我国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搭建一个结构上合理、功能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不仅仅能够推动我国文化治理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推动其现代化,而且还能够使我国的行政体制在整体上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协调。
在十九大报告中,领导人指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起三农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解决,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不断地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快,越来越高,但同时发展并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明显。若能够充分地解决乡村问题,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进步,这是从初级阶段发展到中极阶段的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所以,建设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拥有悠久历史的苏州,地处江南水乡,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文璀璨,这样的环境条件正是文学诞生和发展的良好土壤,这也为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2011 年 5 月,在其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积极主动的申报等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苏州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认可,成为了第一批被选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城市之一。在苏州将其发展成为示范区的过程之中,它结合自身的特征,敢于打破传统,同时贴合现实,积极探索,充分运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实践中的重重困难,不仅完成了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要求,更为人民群众带了喜闻乐见的文化财富,为其他城市在创建良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苏州市再接再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体系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加上其良好的经济实力,为后续的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稳固的根基。正是由于先天的良好“天赋”加上后天的不懈“努力”,苏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和进步,达到现在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不仅是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还是质量,苏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能够名列前茅,这很值得国内其他城市来借鉴学习。
苏州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头羊,是很值得来进行研究的。一方面,苏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高,研究高水平的体系,必然对低水平的能够起到借鉴作用,也会促使其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正由于苏州已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历史悠久,已经走过了不少弯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结并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理论工具,合理分析难点,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对其的研究,来让其他城市少走弯路,更有效合理地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还十分的不成熟。因此,我们急需加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以此指导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完善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并满足公民的精神需要。
下面,对国内部分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已加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了解。
首先,是关于何为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的问题。万林艳认为,公共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它最主要的特性体现在其“公共性”上,因而它所面对的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政府为了履行其社会管理的职能开展的满足公共精神需要的职能活动。周晓丽、毛泰龙根据公共产品理论,主张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要目的应当是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以社会效益为目标,保证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在众多学者的观点中,闫平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其实是政府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不仅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是何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有些学者主张,正因为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政府则理所当然的是其主体,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主张“多元主体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我国在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其他主体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像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可以发挥其一头联系着群众,一头连接着政府的“桥梁”作用,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加贴进公众的真实需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