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20200511191042]
摘要: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从自我效能理论的界定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现象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分析现有研究的重心与不足,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1]。198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授奖大会上,班杜拉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的演讲,又一次丰富了这一理论[2]。后经近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其形成机制和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在班杜拉1986年出版的巨著《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学习理论》中得以详细论述[3],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4]。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5]。二十多年来其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纵观文献,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影响组织行为的机制与过程等。[2]到目前为止,在上述领域仍然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难题。
在我国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4]。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其毕业后的职业取向[6],社会适应能力[7],日常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心境和主观幸福感[8],及情绪控制能力[9] 甚至自身免疫功能[10]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着重将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入手,揭示研究现状、探究研究工具、分析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界定
(一)自我效能感内涵及作用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1]。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12]。在后期的理论发展中他将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13]。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努力的主要决定者[14]。
一些学者在班杜拉研究提出上提出新的解释,较为著名的是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15]。”
总之,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12]。有些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技能,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难以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班杜拉认为不同领域对技能的要求不同,个体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存在差异,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16]。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认为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影响行为目标的确定[17]其二,影响思维模式或情感反映模式,制约新行为的习得[18];其三,影响行为的努力程度[19];其四,影响能力的调度[19]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某一行为活动的事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功能发挥。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20]。
1.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一旦个体选定某种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21]。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22]。
2.思维过程。
自我效能感能影响或激起若干特殊形态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成就行为产生的影响[21]。若个体坚信自己对活动具有效能,那么他会倾向于想象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与活动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为活动的物理执行提供支持和指导。相反,怀疑自己活动效能的人更多地想象到的则是活动的失败场面,他们担心自己能力的不足,并将心理的认知资源主要地投注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而且,这些人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困难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作用[23]。
3.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作用,通常还伴有动机因素。例如,目标的设定就受到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而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和对反应结果控制点的知觉,相对于活动而言所产生的不同性质,也都是通过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动机水平才实现的。
4.心身反应过程。
班杜拉等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况、焦虑反应。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进,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摘要: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从自我效能理论的界定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现象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分析现有研究的重心与不足,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1]。198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授奖大会上,班杜拉做了题为《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的演讲,又一次丰富了这一理论[2]。后经近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其形成机制和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在班杜拉1986年出版的巨著《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学习理论》中得以详细论述[3],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4]。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5]。二十多年来其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纵观文献,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影响组织行为的机制与过程等。[2]到目前为止,在上述领域仍然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难题。
在我国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4]。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其毕业后的职业取向[6],社会适应能力[7],日常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心境和主观幸福感[8],及情绪控制能力[9] 甚至自身免疫功能[10]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着重将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入手,揭示研究现状、探究研究工具、分析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界定
(一)自我效能感内涵及作用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1]。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12]。在后期的理论发展中他将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13]。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努力的主要决定者[14]。
一些学者在班杜拉研究提出上提出新的解释,较为著名的是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15]。”
总之,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12]。有些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技能,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难以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班杜拉认为不同领域对技能的要求不同,个体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存在差异,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16]。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认为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影响行为目标的确定[17]其二,影响思维模式或情感反映模式,制约新行为的习得[18];其三,影响行为的努力程度[19];其四,影响能力的调度[19]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某一行为活动的事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功能发挥。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20]。
1.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一旦个体选定某种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21]。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22]。
2.思维过程。
自我效能感能影响或激起若干特殊形态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成就行为产生的影响[21]。若个体坚信自己对活动具有效能,那么他会倾向于想象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与活动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为活动的物理执行提供支持和指导。相反,怀疑自己活动效能的人更多地想象到的则是活动的失败场面,他们担心自己能力的不足,并将心理的认知资源主要地投注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而且,这些人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困难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作用[23]。
3.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作用,通常还伴有动机因素。例如,目标的设定就受到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而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和对反应结果控制点的知觉,相对于活动而言所产生的不同性质,也都是通过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动机水平才实现的。
4.心身反应过程。
班杜拉等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况、焦虑反应。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进,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