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期望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以为例

大学生职业期望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以为例[20200511191033]
摘要:本文概括了职业期望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其应用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选取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在校各年级大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了解我国在校大学生职业期望特点、自我效能感现状,并尝试探究两者之间关系。本研究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家庭情况的大学生自我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大一,男生的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女生。各专业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显著,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高于文科和农林专业大学生;(2)目前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比较中肯,与社会现实相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找到工作,对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较为看重,不再是盲目一心考取公务员;(3)大学生职业期望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职业期望更加明确一致。因此,应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帮助大学生尽早确定职业期望,学校帮助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有目的性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选择观,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职业期望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words    4
一、问题提出    5
二、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6
(一)职业期望相关理论研究    6
1.职业概念的界定。    6
2.职业期望的相关研究。    6
(二)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研究    6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6
2.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7
(三)研究假设    7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8
(一)研究目的。    8
(二)研究方法。    8
(三)工具。    8
四、数据分析与验证假设    8
(一)基础数据    9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差异分析    9
1.性别差异分析    9
2.年级差异分析    9
3.专业差异分析    10
4.生源地差异分析    10
5.成绩差异分析    10
6.是否班干部差异分析    10
7.是否党员差异分析    11
8.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11
9.家庭情况差异分析    11
(三)大学生职业期望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11
1.大学生毕业后选择    12
2.选择工作时第一考虑因素    12
3.大学生职业目标    12
4.大学生期望薪资    13
5.意向工作地区    13
6.就业单位性质    13
7.大学生择业观    14
8.对当前就业形势评价    14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14
(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14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特点    15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特点    15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年级特点    15
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专业特点    15
4.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生源地特点    15
5.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成绩排名特点    15
6.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班干部的差异    15
7.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党员的差异    15
8.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16
9.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16
(三)大学生职业期望的特点    16
六、研究不足    16
七、致谢    16
附录A    17
一、问题提出
随着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式愈发严峻。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699万,2014年增加至727万人, 2015年达到749万人,使得“世上最难就业季”成为常态。此外,由于经济形势普遍不景气,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实际市场要求差距较大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能够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处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急需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素质等各方面条件,尽早确定个人职业目标,这样才能在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顺利就业。有关研究发现,社会上不乏就业机会,导致很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失业者在知识和技能缺乏,而是个人职业期望与实际工作不匹配。因此,缩小大学生职业期望和实际工作要求的差距,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有重要作用。运用专业的职业期望调查问卷,通过被试者的主观选择,了解职业期望特点,以便大学生群体及早确立职业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家长和老师等群体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确保其职业期望的可行性。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意在测度就是个体对于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适应社会方面,会更顺利。个人的职业选择也会更加明确。在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明确的职业选择,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成为促使大学生个体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二、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职业期望相关理论研究
1.职业概念的界定。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职业期望(Vocational Value),又称为职业意向,是个体对职业的向往,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是职业价值观的外化。每种职业有各自特性,不同人对职业特性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所谓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等)、声望因素(如知名度、社会地位、价值等)和发展因素(如发展前景、晋升机会、兴趣相符等)。职业期望反映个体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和个人发展。在国内高校逐步扩招的背景下,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造成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不是知识和能力缺乏,而是没能寻求到与职业期望相匹配的工作。弗兰克·帕森斯教授(1908)曾在其研究中论述这一发现[1]。专业性职业期望研究有助于帮助个体对自身职业期望定位。
2.职业期望的相关研究。
目前针对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较为广泛,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议题;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效能感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二)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研究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3]。在后期的理论发展中他将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4]。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努力的主要决定者[5]。
一些学者尝试提出新的解释,较为著名的是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 [6]。”
总之,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7]。有些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技能,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难以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班杜拉认为不同领域对技能的要求不同,个体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存在差异,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8]。关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认为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影响行为目标的确定。其二,影响思维模式;其三,影响行为的努力程度;其四,影响能力的调度。
2.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积极寻求职业发展,审时度势做出决策,最后也更加容易成功。通过对文献综合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性别、年级、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专业、学校、自尊等方面研究。同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毕业选择、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等产生影响。大学生性别、年级与自我效能感。张择允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9] ,这与吴洁[10] 、陈芳荣[11]  、李妲[12]  、刘红[13]、徐建材[14]有相同的结论,蔡玲丽[15]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前者一致。邓永超研究表明农业高校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16],热比古丽·白克力的研究也表明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17]。对于年级与自我效能感研究,吕卡等人认为,大学生所处年级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关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增长总体呈现增长趋势[18],这与吴洁[10]、徐畔[19]、张译允[9]等学者研究结论一致[14]。徐建材研究表明不同年级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王海霞[20]、鲁琦[21]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结论。
大学生成绩、家庭经济状况与自我效能感。曾泽林针对CET-4成绩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通过CET-4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要明显高于未通过学生[22],金光华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23],这与杜巍[24]等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对于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自我效能感研究,徐建财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家庭经济情况无关[25],刘红针对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具有相同结论[26];张珊丽等学者针对大学新生调查发现,大学新生中家庭贫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普通学生[27] 、王娇[28]也认为存在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关系。
大学生生源地、专业、所在学校、自尊与自我效能感。李妲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城乡户籍差异无明显差异[12],刘建材[14]、肖艳双,徐大真[29]等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对于大学生专业与自我效能感研究。徐建材认为,民办高校不同学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理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普通高校学生与此结论一致[14]。蔡玲丽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存在明显差异[30]。对于大学生所在学校与自我效能感研究。刘红表明,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偏低[26]。刘建材研究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均分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均分,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14]。对于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研究,李妲等学者证实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 。此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会对毕业选择、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