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成效以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人民滩村为例
目 录
1 引言 1
1.1 美丽乡村的概念 1
1.2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1
1.3 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2
2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的概况 2
2.1 自然条件 2
2.2 经济基础 3
2.3 社会文化 3
3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做法 4
3.1 注重科学规划 4
3.2 空间合理布局 5
3.3 紧抓产业规划 5
3.4 整合乡村土地资源 6
3.5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6
3.6 集合资源形成合力 7
4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8
4.1 乡村环境的美化 8
4.2 农业生产提高 8
4.3 村民生活水平改善 9
4.4 乡村文化建设加强 9
4.5 乡村社会治理优化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有9亿多的农村人口,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乡村建设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建设美丽乡村的新热潮。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发展的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美丽乡村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美丽乡村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国家富强,是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农村建设项目。
对于在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美丽乡村。政府必须自觉地以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为主旋律,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强组织领导、管理服务、要素投入、宣传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美丽乡村氛围。由于乡村的结构、趋势与人们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地域习俗有着深厚的关联。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让人民群众对政府形成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人民滩村实地调查和政府发布的数据报告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研究,也希望能对其他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借鉴与推动作用。
1.1 美丽乡村的概念
美丽乡村这个新的概念在2005年提出,它是中国新农村上的创新之举。美丽乡村不仅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层面同时也关注社会层面。美丽乡村要做到内外兼修,增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的目标就是将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将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相结合,早日实现中国梦。
1.2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构想,乡村建设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任[1]。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从美丽乡村建设入手,打造乡村品牌,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2月举办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该论坛展示了各地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总结各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共同解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所遇到的难点问题。
美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留原有乡村风格,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美丽乡村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国家财政部以及农业部等部门为建设美丽乡村项目,陆续推出了相关政策。
1.3 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美丽乡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2]。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看,美丽乡村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它的理论、现实意义的作用非常大。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加速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与产业规划相结合,大力开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和绿色果蔬,促进农业转型,集聚生态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因地制宜,构建绿色生态产业,推进绿色惠民富民的产业发展。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状况。这要求我们从乡村社会的全局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高度关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证蓝天绿水的自然环境。美丽乡村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解决“三农”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后,加快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也得到了加强[3]。根据当地的情况,把人力、物力、资金等配置到农村最合适的地方去,与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很多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的农村,他们已经沉淀了大量的文化。有些建筑是有形的可见的,有些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传承这些文化,又要保证乡村美丽富裕。
2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的概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 自然条件
人民滩村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沙头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沿江公路穿境而过,宁通、京沪、沪陕等一条条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东连广陵区北洲和镇江市新民洲,南边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与六圩镇一条夹江支流相隔,靠近扬州经济开发区,北边的七、八、九三个生产队和小虹桥村接壤。人民滩村与扬州广陵产业园、广陵新城紧密相连,区域面积5300亩,耕地面积3900亩,总人口2986人,党员125人。
目前,人民滩农业生态区已经集聚了水源、绿化、人文三大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优越。扬州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项目,被誉为“扬州的都市后花园”。度假区范围内,林地面积1000亩,草地面积500亩,拥有200多种植物、70多种鸟类,是名副其实的“自然氧吧”和养生福地。人民滩村是扬州最大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享有“绿色蔬菜之乡”的美誉。
2.2 经济基础
人民滩村具有纯天然的优势:它是江苏省和扬州市永远“菜篮子”基地,各类蔬菜的年产量达5万吨,还建成了多个电商销售和配送平台。在休闲农庄方面,人民滩村已经建成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生态园,以及开心农场、紫福园等一批休闲旅游农庄。相比去年,今年农业生态区旅游营业收入、游客接待量分别同比增长了32%和25%,成为扬州乡村旅游的新亮点!200亩以上种植大户3户,80亩以上规模养殖2户,2010年人民滩村实现三业总产值3560万元,人均收入6898元,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2000万元,利润190万元,农业220万元,蔬菜860万元,其中100万元,集体收入达20多万元。人民滩村2002年被扬州市命名为生态示范村,2006年被江苏省授予“绿色江苏建设”模范村。
2.3 社会文化
人民滩村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盛产优质刀鱼、鲢鱼、鲫鱼、鳊鱼、黄鳝、大米、水稻等特色产品,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人民滩村被市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村,并且多次受到市、区、镇各级政府的表扬。在公益事迹方面,人民滩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民滩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坚持以村民为主体。依据该村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村民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按规划,乡村统一进行道路硬化、绿化、亮化、饮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人民滩村道路硬化率近100%,道路绿化达98%以上、亮化达100%路灯共计400余盏。人民滩村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进步的同时,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又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农民游园项目,进一步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1 引言 1
1.1 美丽乡村的概念 1
1.2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1
1.3 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2
2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的概况 2
2.1 自然条件 2
2.2 经济基础 3
2.3 社会文化 3
3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做法 4
3.1 注重科学规划 4
3.2 空间合理布局 5
3.3 紧抓产业规划 5
3.4 整合乡村土地资源 6
3.5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6
3.6 集合资源形成合力 7
4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8
4.1 乡村环境的美化 8
4.2 农业生产提高 8
4.3 村民生活水平改善 9
4.4 乡村文化建设加强 9
4.5 乡村社会治理优化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有9亿多的农村人口,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乡村建设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建设美丽乡村的新热潮。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发展的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美丽乡村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美丽乡村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国家富强,是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农村建设项目。
对于在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美丽乡村。政府必须自觉地以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为主旋律,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强组织领导、管理服务、要素投入、宣传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美丽乡村氛围。由于乡村的结构、趋势与人们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地域习俗有着深厚的关联。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让人民群众对政府形成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人民滩村实地调查和政府发布的数据报告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研究,也希望能对其他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借鉴与推动作用。
1.1 美丽乡村的概念
美丽乡村这个新的概念在2005年提出,它是中国新农村上的创新之举。美丽乡村不仅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层面同时也关注社会层面。美丽乡村要做到内外兼修,增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的目标就是将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将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相结合,早日实现中国梦。
1.2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构想,乡村建设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任[1]。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从美丽乡村建设入手,打造乡村品牌,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2月举办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该论坛展示了各地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总结各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共同解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所遇到的难点问题。
美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留原有乡村风格,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美丽乡村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国家财政部以及农业部等部门为建设美丽乡村项目,陆续推出了相关政策。
1.3 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美丽乡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2]。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看,美丽乡村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它的理论、现实意义的作用非常大。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加速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与产业规划相结合,大力开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和绿色果蔬,促进农业转型,集聚生态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因地制宜,构建绿色生态产业,推进绿色惠民富民的产业发展。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状况。这要求我们从乡村社会的全局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高度关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证蓝天绿水的自然环境。美丽乡村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解决“三农”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后,加快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也得到了加强[3]。根据当地的情况,把人力、物力、资金等配置到农村最合适的地方去,与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很多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的农村,他们已经沉淀了大量的文化。有些建筑是有形的可见的,有些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传承这些文化,又要保证乡村美丽富裕。
2 人民滩村美丽乡村的概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 自然条件
人民滩村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沙头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沿江公路穿境而过,宁通、京沪、沪陕等一条条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东连广陵区北洲和镇江市新民洲,南边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与六圩镇一条夹江支流相隔,靠近扬州经济开发区,北边的七、八、九三个生产队和小虹桥村接壤。人民滩村与扬州广陵产业园、广陵新城紧密相连,区域面积5300亩,耕地面积3900亩,总人口2986人,党员125人。
目前,人民滩农业生态区已经集聚了水源、绿化、人文三大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优越。扬州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项目,被誉为“扬州的都市后花园”。度假区范围内,林地面积1000亩,草地面积500亩,拥有200多种植物、70多种鸟类,是名副其实的“自然氧吧”和养生福地。人民滩村是扬州最大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享有“绿色蔬菜之乡”的美誉。
2.2 经济基础
人民滩村具有纯天然的优势:它是江苏省和扬州市永远“菜篮子”基地,各类蔬菜的年产量达5万吨,还建成了多个电商销售和配送平台。在休闲农庄方面,人民滩村已经建成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生态园,以及开心农场、紫福园等一批休闲旅游农庄。相比去年,今年农业生态区旅游营业收入、游客接待量分别同比增长了32%和25%,成为扬州乡村旅游的新亮点!200亩以上种植大户3户,80亩以上规模养殖2户,2010年人民滩村实现三业总产值3560万元,人均收入6898元,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2000万元,利润190万元,农业220万元,蔬菜860万元,其中100万元,集体收入达20多万元。人民滩村2002年被扬州市命名为生态示范村,2006年被江苏省授予“绿色江苏建设”模范村。
2.3 社会文化
人民滩村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盛产优质刀鱼、鲢鱼、鲫鱼、鳊鱼、黄鳝、大米、水稻等特色产品,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人民滩村被市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村,并且多次受到市、区、镇各级政府的表扬。在公益事迹方面,人民滩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民滩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坚持以村民为主体。依据该村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村民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按规划,乡村统一进行道路硬化、绿化、亮化、饮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人民滩村道路硬化率近100%,道路绿化达98%以上、亮化达100%路灯共计400余盏。人民滩村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进步的同时,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又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农民游园项目,进一步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