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土地整理的农民满意度评价

江苏省涟水县土地整理的农民满意度评价[20200501124724]
摘要    1
摘要:作为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整理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但对农民这一土地整理服务主体的满意度的研究却相对偏少。本文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选取影响土地整理农民满意度的20项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指标重要程度和农民的满意程度,运用四分图模型评价土地整理农民满意度。结果表明,农民对土地整理总体满意,其中对土地整理后的生活水平改善情况较为满意,对项目实施后的管护工作和基层干部的工作则普遍不满意。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民满意度;四分图模型;涟水县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2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1.1土地供给理论    3
1.2公众参与理论    3
1.3可持续发展理论    3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3
2.1 研究区概况    3
2.2数据来源    4
2.3研究方法    4
2.3.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
2.3.2指标重要程度和满意程度的量化    4
2.3.3四分图模型评价法    5
2.3.3.1定量评价    5
2.3.3.2定性评价    5
3 结果与分析    6
3.1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6
3.2总体满意度分析    7
3.3四分图分析    7
4 结论    9
4.1结论与建议    9
4.2不足与展望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引言 土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等技术手段,调整土地权属关系,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地、水域、道路、林地和村庄进行综合整治,以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活动[1,2]。在我国,土地整理的意义尤为重大:成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同时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土地整理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然而,土地整理是一项具有很强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利用及管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看,土地整理具有区域资源开发的性质,并与土地景观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农村发展均存在深刻的联系。因此随着土地整理工作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其对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3-9]。
在经济效应方面,丁恩俊等人对土地整理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影响做了详尽的解析和研究[3],对于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评价,王旭等人采用动态投资评估法,考虑到时间延伸对效益的影响而使得评估更加精确、合理[10]。杜静等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法)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了模糊分布函数,对定量化评价土地整理效益有深刻的借鉴意义[11]。生态效应方面,王军等人对土地整理各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因子以及景观格局产生直接或间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做了详细研究[5],并探索了土地整理对土地质量影响的研究框架[12]。张正峰等探究发现了农田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管理不当情况下将会对水文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在土地整理工程中,水泥沟渠铺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3]。对于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方面,较多学者以土地整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ESV)为指导对效益进行测算,测算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14,15],在具体技术手段上,运用“3S”技术较为精确与系统详细地监控土地整理的过程并有效测算相关整理结果,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价[16,17]。在社会效应方面,部分学者进行了初步探索。信桂新等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等五个方面对案例区域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18],另有学者从理论上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其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19]。社会效益测算方面,有学者利用物元分析的理念,基于可拓物元模型,并将熵值法引入到权重的计算中,直观全面地进行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8],也有学者对农村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进行货币化测算,依据替代市场法,以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土地整理社会保险的价值,计算了案例区域土地整理的社会保障价值[20]。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土地整理的经济和生态效应,对其社会效应的研究相对偏少,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现阶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作为土地整理的服务主体[22],土地整理中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21],对于整理后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满意度是顾客或用户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事前期望值与实际感受值比较的相对程度,农民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被服务者,本研究将广大基层农民对土地整理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土地整理社会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且而已有研究中,针对农民满意度的研究较为薄弱,定量评价则更为少见。
四分图模型又称重要因素推导模型[23],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诊断分析模型,该模型简单明了、方便分析,在企业顾客满意度评价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23-28]。本文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运用四分图模型对土地整理农民满意度进行评价,从农民视角分析土地整理工作的成效,了解农民的需求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土地供给理论
土地供给,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数量上,通常可将土地供给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29]。土地整理就是在有限土地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将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
1.2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的核心与本质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在农村土地整理中农民是整理的被服务者和利益主体,应该赋予农民参与整理项目的权利,在方案决策、规划设计、利益分配以及整理的具体操作实施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体现公平和效率[30]。这样才能令农民在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真正受益,真正使以人为本指导思想切实落实,同时也为整理规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对于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1.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是对传统发展的反思与创新发展。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该理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严峻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粗放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实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而是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协调统一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具体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和可持续社会三大方面,该理论涉及众多学科和综合交叉性研究领域。
在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是最基本且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种相对供不应求的短缺资源。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情况下,必然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土地整理则成为了重要手段和解决途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贯穿在土地整理的各个环节,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土地整理的研究设计和具体实施。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涟水县位于东经119°~119°35′、北纬33°45′~34°05′,地处徐淮平原的东部,西和淮阴、沭阳两县毗邻,北与灌南县接壤,东南与阜宁、淮安隔河相望,东北与响水、滨海县交界,下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境位于北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基本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百强县、江苏省省级生态家园示范县。据2010年调查结果,涟水县土地总面积1678.50km2,其中耕地面积1028.75 km2,全县户籍人口数109.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数为92.44万人。
根据《涟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全县土地利用目标是: 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10600.00hm2,控制耕地减少量为2760.67hm2,补充耕地量4502.35hm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略有增加。为实现目标,在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79148.50hm2,新增农用地面积7971.10 hm2,新增耕地面积7714.00 hm2 。
2.2数据来源
2012年7月至8月,以涟水县韩陈村和小李集嵇陆村为调查对象,根据预先设计的问卷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合计共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43份,问卷有效率94.08%。与此同时,向当地国土资源局获取两项目区的土地整理规划资料。
2.3研究方法
土地整理的农民满意度可以通过两个维度进行判断,一个维度是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反映农民对于土地整理所涉及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一些因素的重视程度;另一个维度是农民对各评价指标的满意程度,反映农民对土地整理的一些期望得到满足的程度。
因此,本文首先确定土地整理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满意程度各分为四个级别,请农民进行选择,并量化为分值,最后运用四分图模型对土地整理的满意程度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2.3.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的重要前提,进而影响政府管理部门提升农民满意度具体措施的实施。土地整理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系列反映农民对于土地整理工程活动的满意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的有机整体。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实地情况进行预调查,从基层政府行政措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情况五个方面,确定了土地整理对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20项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9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