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级市城市职能分类探析
江苏省地级市城市职能分类探析[20200501124715]摘要:职能体系对城市整体效益的发挥及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城市职能分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运用多变量聚类分析法和纳尔逊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将江苏省13个城市分为5个大类、4个小类。对其现状分类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江苏省职能体系存在包括城市职能不完善、职能类似等问题,并对城市职能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职能;纳尔逊分类法;江苏省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研究对象1
1.1江苏省城市发展概况1
1.1.1区位条件1
1.1.2人口结构2
1.1.3经济综合实力2
1.1.4产业结构2
1.2区域差异2
2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2
2.1数据分析处理3
2.2研究方法3
2.2.1最小需要量法3
2.2.2聚类分析法和纳尔逊分类法3
3城市职能分类 4
3.1城市规模分组4
3.2计算每个部门基本部分从业人员比重4
3.3聚类分组5
3.4城市职能分类5
3.5城市职能分析6
4江苏省13市职能优化建议6
4.1江苏省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6
4.2城市职能优化建议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引言 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区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承担的分工[1]。依据城市职能的异同,对各个不同城市进行的分类就是城市职能分类。实质是以城市体系为背景,对各城市的现状职能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城市职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法[1]。现阶段虽然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江浙沪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但是其它城市的职能定位仍然没有从江苏省全省的角度进行的探析,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十三个市的城市职能的分类探讨地级市城市职能分类的思路与方法,对江苏省进行职能分类并提出优化建议。
1 研究对象
1.1 江苏省城市发展概况
1.1.1 区位条件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上海、浙江相接,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km2,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
1.1.2 人口结构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已达到7919.98万人,比上年末增多了21.18万人。2012年人口出生率为9.44‰,人口死亡率为6.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5‰,降低了0.16个千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2.67万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3.42万人,占49.62%。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35万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88万人,占76.1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5.86万人,占10.88%[2]。
1.1.3 经济综合实力
江苏与上海、浙江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江苏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综合竞争力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进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全省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稳定增长。全省生产总值达54058.2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 [2]。
1.1.4 产业结构
近年来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江苏省工业结构显示出第一产业比例缩小,二、三产业的比重增长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2012 年,江苏人均 GDP 突破1万美元,进入工业化后期,全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仍然比较显著,服务业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结构状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水平。近十年来,江苏经济发展依赖于二产部门。目前江苏总体处于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由低度向高度转变的阶段,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始起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3]。
1.2 区域差异
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三个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并且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梯度,苏南、苏中与苏北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苏南拥有密集的城镇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多发展形势良好大城市,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明显的城乡一体化大都市带特征,能吸引较多外资。然而,因为承载能力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并且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苏南地区的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二、三产业平均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
苏中在地理位置上承南启北,是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接受上海、苏南的辐射,并向苏中腹地和苏北传递的重要功能,具有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的产业结构特点[4]。
苏北地区具有经济基础较弱,城镇密度较小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大中城市少且规模较小,缺乏发展活力。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幅度相对较大[4]。
江苏省城市发展在南北有显著的差异。从城市数量看,苏南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苏中占三分之一,苏北只占百分之二十。从城镇密度来看,苏南最高,苏中次之,苏北较低。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苏南特大型城市多,大中城市较少;苏中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苏北城市规模结构比较合理,大中小型城市规模结构合理。从城市空间集聚形式看,苏南表现出较高的均衡发展趋势,城市网络初具规模;苏中城市已开始承接苏南城市的产业和资金转移;苏北城市仍处于点状分散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辐射较弱,城市之间联系松散[5]。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分析处理
本文计算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选用其中的人口与就业的分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的数据和按地区分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的数据作为原始基础数据。为更好地达到分类的目的,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剔除、归并和加工处理[6]。
2012年江苏省13个市的从业人员按国民经济行业分为18个行业,首先将农林牧渔业剔除[7],再根据行业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归为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归为社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归为金融房地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归为工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归为科教文卫业,余下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不变,这样一共分为9大类,并计算出每一类的就业人口总数。
关键词:城市职能;纳尔逊分类法;江苏省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研究对象1
1.1江苏省城市发展概况1
1.1.1区位条件1
1.1.2人口结构2
1.1.3经济综合实力2
1.1.4产业结构2
1.2区域差异2
2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2
2.1数据分析处理3
2.2研究方法3
2.2.1最小需要量法3
2.2.2聚类分析法和纳尔逊分类法3
3城市职能分类 4
3.1城市规模分组4
3.2计算每个部门基本部分从业人员比重4
3.3聚类分组5
3.4城市职能分类5
3.5城市职能分析6
4江苏省13市职能优化建议6
4.1江苏省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6
4.2城市职能优化建议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引言 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区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承担的分工[1]。依据城市职能的异同,对各个不同城市进行的分类就是城市职能分类。实质是以城市体系为背景,对各城市的现状职能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城市职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职能分类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法[1]。现阶段虽然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江浙沪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但是其它城市的职能定位仍然没有从江苏省全省的角度进行的探析,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十三个市的城市职能的分类探讨地级市城市职能分类的思路与方法,对江苏省进行职能分类并提出优化建议。
1 研究对象
1.1 江苏省城市发展概况
1.1.1 区位条件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上海、浙江相接,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km2,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
1.1.2 人口结构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已达到7919.98万人,比上年末增多了21.18万人。2012年人口出生率为9.44‰,人口死亡率为6.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5‰,降低了0.16个千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2.67万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3.42万人,占49.62%。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35万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88万人,占76.1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5.86万人,占10.88%[2]。
1.1.3 经济综合实力
江苏与上海、浙江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际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江苏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综合竞争力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进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全省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稳定增长。全省生产总值达54058.2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 [2]。
1.1.4 产业结构
近年来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江苏省工业结构显示出第一产业比例缩小,二、三产业的比重增长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2012 年,江苏人均 GDP 突破1万美元,进入工业化后期,全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仍然比较显著,服务业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结构状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水平。近十年来,江苏经济发展依赖于二产部门。目前江苏总体处于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由低度向高度转变的阶段,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始起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3]。
1.2 区域差异
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三个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并且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梯度,苏南、苏中与苏北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苏南拥有密集的城镇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多发展形势良好大城市,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明显的城乡一体化大都市带特征,能吸引较多外资。然而,因为承载能力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并且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苏南地区的第一产业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二、三产业平均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
苏中在地理位置上承南启北,是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接受上海、苏南的辐射,并向苏中腹地和苏北传递的重要功能,具有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的产业结构特点[4]。
苏北地区具有经济基础较弱,城镇密度较小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大中城市少且规模较小,缺乏发展活力。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幅度相对较大[4]。
江苏省城市发展在南北有显著的差异。从城市数量看,苏南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苏中占三分之一,苏北只占百分之二十。从城镇密度来看,苏南最高,苏中次之,苏北较低。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苏南特大型城市多,大中城市较少;苏中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苏北城市规模结构比较合理,大中小型城市规模结构合理。从城市空间集聚形式看,苏南表现出较高的均衡发展趋势,城市网络初具规模;苏中城市已开始承接苏南城市的产业和资金转移;苏北城市仍处于点状分散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辐射较弱,城市之间联系松散[5]。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分析处理
本文计算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选用其中的人口与就业的分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的数据和按地区分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的数据作为原始基础数据。为更好地达到分类的目的,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剔除、归并和加工处理[6]。
2012年江苏省13个市的从业人员按国民经济行业分为18个行业,首先将农林牧渔业剔除[7],再根据行业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归为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归为社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归为金融房地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归为工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归为科教文卫业,余下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不变,这样一共分为9大类,并计算出每一类的就业人口总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