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利用研究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利用研究[20200511190810]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土地利用率降低、耕地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复耕指数下降等一系列与土地利用相关的问题。很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石坝乡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为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经营变化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农户对土地的经营规模、劳动力转移对石坝乡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劳动力转移使石坝乡的一些农户在土地的投入上有所变化等结论。提出了完善相关的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促进土地的流转;鼓励和帮扶农村年轻劳动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创业、鼓励劳动力回乡创业、以带动农业的发展、完善相关企业和农业大户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政策和法规等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劳动力转移;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经营规模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3(一)研究的背景 3
(一)研究的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4
1.国内研究现状4
2.国外研究现状5
(三)研究方案 5
1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5
2研究内容 6
3研究方法 6
4相关概念 6
二、研究区概况 6
(一)叙永县石坝乡地理区位 6
(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7
(三)土地利用分析7
1土地利用现状 7
2存在问题分析 8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经营变化的影响 8
(一) 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8
(二)土地经营规模的现状8
(三)劳动力转移后对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 8
(四)小结 9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10
(一)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10
(二)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 10
(三)劳动力转移对种植结构的影响11
(四)小结11
五、研究结论与政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利用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导致土地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类型、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农村的经济水平。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土地利用率降低、耕地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复耕指数下降等土地问题。为了更好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本文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原因出发,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针对劳动力转移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微观视角去探讨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更为实际的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根据大量的经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行业向非农行业转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邱梦晨(2011)等研究表明农民工群体的规模仍会继续扩大,但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并且人口转移率呈不断下降趋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仍会以流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但将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市(镇)扩散,农民工群体仍会以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为主,但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将逐渐增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这一人力资本要素的跨地区、跨行业转移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与工业均衡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产业转移,大规模的跨地区流动就业或创业。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并且提高了农地规模化经营度,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生产要素的交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等提供了条件。可是, 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龚晓莺,王朝科(2007)认为劳动力流出过多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与使用,不利于现代农业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2010)等研究得出劳动力外流会导致土地被撂荒,特别是那些低投入、低产出的农地将会首先被抛荒。土地抛荒有两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民放弃土地种植,即真正意义上的抛荒。另一种是劳动力外流致使土地复种指数下降,而引起的季节性抛荒。胡铭峡,聂应德(2007)觉得农民进城务工将导致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集约度利用变化,用途转移主要是指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集约度变化则包含了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变化。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残、弱者,这样的人力结构显然不利于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田不挣钱,农业收益低下,无人接包土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大量耕地荒芜现象。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懂技术农村青年的转移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女性化现象,致使许多良田不能集约利用或利用率低下、耕期缩短、粗耕粗种、弃耕抛荒、掠夺式经营、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农业收益低下、大量的土地薄种薄收等一系列与土地利用相关的问题,严重的浪费了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复种指数下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降低、农地边际化严重、生态环境下降等恶性等现象,甚至威胁到农业的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
(二)研究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人口基数大,所需要的粮食也大,然而土地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度,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然而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的利用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Turner M G(1989)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许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变化。 而粮食和其他的农作物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农村的土地。土地的经营情况和效益离不开劳动力的投入,所以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土地利用的方式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好每一份土地。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很有必要,它可以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为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叙永县及我国边远山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对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和方法。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大量的学者结合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因素及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
(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刘建进(2002)、侯风云(2004)、章铮(2005)等依据刘易斯、乔根森等著名学者提出的算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及其流动状况。钟甫宁(2004)假定 50 年内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应当从50%降到 3.8%,平均每年农业劳动力需减少 730 万人;纪韶(2005)测算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规模大 4005.59 万人;郭金兴(2007)估算,1996 年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 1 亿人,约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张立芳(2008)经估算,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总体上呈现剩余数量不断扩大的现象,预测从 2006 年开始每年的增量保持在 11 万人左右。聂华林(2011)发现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总量的比例从 1994 年的25.51%下降到 2008 年的 4.65%,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从 1994 年的 2968.182 万人减少到目前的 478.0856 万人,减少了 2490.0344 万人。夏正(2011)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总共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205 万人,平均每年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41 万人。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土地利用率降低、耕地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复耕指数下降等一系列与土地利用相关的问题。很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石坝乡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为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经营变化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农户对土地的经营规模、劳动力转移对石坝乡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劳动力转移使石坝乡的一些农户在土地的投入上有所变化等结论。提出了完善相关的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促进土地的流转;鼓励和帮扶农村年轻劳动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创业、鼓励劳动力回乡创业、以带动农业的发展、完善相关企业和农业大户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政策和法规等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劳动力转移;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经营规模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3(一)研究的背景 3
(一)研究的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4
1.国内研究现状4
2.国外研究现状5
(三)研究方案 5
1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5
2研究内容 6
3研究方法 6
4相关概念 6
二、研究区概况 6
(一)叙永县石坝乡地理区位 6
(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7
(三)土地利用分析7
1土地利用现状 7
2存在问题分析 8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经营变化的影响 8
(一) 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8
(二)土地经营规模的现状8
(三)劳动力转移后对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 8
(四)小结 9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10
(一)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10
(二)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 10
(三)劳动力转移对种植结构的影响11
(四)小结11
五、研究结论与政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利用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导致土地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类型、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农村的经济水平。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土地利用率降低、耕地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复耕指数下降等土地问题。为了更好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本文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原因出发,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针对劳动力转移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微观视角去探讨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更为实际的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根据大量的经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行业向非农行业转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邱梦晨(2011)等研究表明农民工群体的规模仍会继续扩大,但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并且人口转移率呈不断下降趋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仍会以流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但将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市(镇)扩散,农民工群体仍会以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为主,但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将逐渐增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这一人力资本要素的跨地区、跨行业转移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与工业均衡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产业转移,大规模的跨地区流动就业或创业。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并且提高了农地规模化经营度,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生产要素的交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等提供了条件。可是, 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龚晓莺,王朝科(2007)认为劳动力流出过多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与使用,不利于现代农业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2010)等研究得出劳动力外流会导致土地被撂荒,特别是那些低投入、低产出的农地将会首先被抛荒。土地抛荒有两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民放弃土地种植,即真正意义上的抛荒。另一种是劳动力外流致使土地复种指数下降,而引起的季节性抛荒。胡铭峡,聂应德(2007)觉得农民进城务工将导致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集约度利用变化,用途转移主要是指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集约度变化则包含了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变化。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残、弱者,这样的人力结构显然不利于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田不挣钱,农业收益低下,无人接包土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大量耕地荒芜现象。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懂技术农村青年的转移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女性化现象,致使许多良田不能集约利用或利用率低下、耕期缩短、粗耕粗种、弃耕抛荒、掠夺式经营、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农业收益低下、大量的土地薄种薄收等一系列与土地利用相关的问题,严重的浪费了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复种指数下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降低、农地边际化严重、生态环境下降等恶性等现象,甚至威胁到农业的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
(二)研究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人口基数大,所需要的粮食也大,然而土地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度,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然而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的利用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Turner M G(1989)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许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变化。 而粮食和其他的农作物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农村的土地。土地的经营情况和效益离不开劳动力的投入,所以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土地利用的方式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好每一份土地。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很有必要,它可以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为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叙永县及我国边远山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对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和方法。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大量的学者结合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因素及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
(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刘建进(2002)、侯风云(2004)、章铮(2005)等依据刘易斯、乔根森等著名学者提出的算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及其流动状况。钟甫宁(2004)假定 50 年内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应当从50%降到 3.8%,平均每年农业劳动力需减少 730 万人;纪韶(2005)测算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规模大 4005.59 万人;郭金兴(2007)估算,1996 年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 1 亿人,约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张立芳(2008)经估算,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总体上呈现剩余数量不断扩大的现象,预测从 2006 年开始每年的增量保持在 11 万人左右。聂华林(2011)发现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总量的比例从 1994 年的25.51%下降到 2008 年的 4.65%,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从 1994 年的 2968.182 万人减少到目前的 478.0856 万人,减少了 2490.0344 万人。夏正(2011)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总共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205 万人,平均每年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41 万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