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言”看明代对妻子”的称谓
目 录
1 引言1
2 “三言”中“妻子”称谓的划分 2
2.1 “三言”中“妻子”的尊称 2
2.2 “三言”中“妻子”的谦称 3
2.3 “三言”中“妻子”的通称 3
3 “三言”中“妻子”称谓词的演变 6
3.1 词义的扩大 6
3.2 词义的缩小 7
3.3 词义的转移 8
4 “三言”中“妻子”称谓词分析 8
4.1 从经济角度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词演变的原因 8
4.2 从制度角度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词演变的原因 9
4.3 从观念角度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词演变的原因 11
结论13
致谢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三言”是《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的合称。“三言”每言40篇,共120篇,是我国最早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彰显了我国早期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白话小说的成长。 “三言”包含宋元时期前人创作的作品、明代小说家最新创作的作品和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小说,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冯梦龙的修饰。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1],是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言”属于话本小说,贴近生活,大量使用口语,通俗易懂,是当时口语的实录,所以以“三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妻子”称谓研究。作者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尤,号墨憨子、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在明朝末年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冯梦龙致力于白话小说的创作与编纂工作,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时人曰:“子犹著作满人间”。
何谓“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妻是“妇与夫齐者也”,新《辞海》则解释为“男子的配偶”。仔细阅读“三言”,发现“妻子”称谓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妻子”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形式;二是“妻子”的某一称谓形式有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对“妻子”称谓进行分类。结合“三言”中不同语境,对明代“妻子”称谓进行分析,然后古今对比,进而看出古今妻子称谓的演变与发展。通过妻子称谓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当时妻子称谓的使用现状,为妻子称谓的断代研究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反映当时的宗法观念,当时社会等级分明、尊卑有别。
本文“称谓”的含义是以《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为准,主要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2]汉语称谓内容丰富且复杂,早在古时就有人对汉语称谓进行研究,得到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尔雅释亲》、《礼记曲礼》、汉朝刘熙的《释名》、唐朝刘知几的《史通称谓》、清朝梁章钜的《称谓录》等。
“三言”中的“妻子”称谓有30种,例如:夫人、妻室、妻、妻子、妻小、妻房、拙荆、荆妻、老荆、拙妻、尊阃、孺人、姐姐、婆婆、婆娘、大娘、贱室、大娘子、正室、正房、娘子、婆娘、浑家、阿妈、媳妇、老婆、奶奶、妈妈等。其中一些词除包含“妻子”这一义项外,还存在其他的义项。
2 “三言”中“妻子”称谓的划分
称谓往往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关,反映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本文以语言环境划分“三言”中的妻子称谓,可以分为通称、谦称与尊称。并结合汉语称谓词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两大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2.1 “三言”中“妻子”的尊称
尊称,又称为敬称,是指在言语交往中对对方和对方有关者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那么与之相对的称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古时候我们称帝王为“大王、天子、皇上”等,“令”在古时候带有美好的意思,所以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称别人的妻子为“令正”,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成别人的女儿为“令爱”。而在“三言”中表示“妻子”尊称的词有“夫人”、“孺人”、“尊阃”、“奶奶”。
2.1.1 夫人
“夫人”最初是指诸侯明媒正娶的嫡妻,在当时只能用于君王贵族阶级,到了汉朝,列侯之妻也被封为夫人,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3]
“夫人”在古时又指受封妻子的封号,在唐朝一品官员的母亲或者妻子才能被封为夫人,到了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妻子被封为夫人,如《喻世明言》第五卷:“王媪封做夫人之职。” [4]这里丈夫马周官至礼部尚书,“夫人”就是其妻王媪的封号。
“夫人”在“三言”中大多是指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也可以是指称呼他人的妻子,带有尊重的意思,如《警世通言》第十一卷:“夫人郑氏只叫得苦,便欲跳水。” [5]这里的“夫人”只是表示尊重,并不代表封号。
2.1.2 尊阃
“尊阃”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带有尊重的意思。“尊”是古时候称呼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关联人物的尊称,而“阃”的本意是指内室、闺门、妇女的住处,因此用来代称妇女,表示对他人妻子的尊重,如《警世通言》:“当时实是怜他孤身无倚,初不晓得是尊阃,如之奈何?” [6]
2.1.3 孺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孺人”最初是指大夫的妻子,宋朝封通直郎以上官员的母亲或者妻子为孺人,到了明清时期七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被封为孺人。也通用对妇人的尊称,如《警世通言》第十二卷:“足下与先孺人相约时,有何为记?” [7]这里的“孺人”是对夫人的尊称。
2.1.4 奶奶
“奶奶”一词,早在唐朝就开始使用了,并且这个时候就存在多重义项。奶奶可以是指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多指家庭主妇,有时也指对自己妻子的称谓,如《喻世明言》第二卷:“因鲁奶奶病故。”在此“奶奶”指的是妻子。
“奶奶”也存在祖母或者与祖母辈分相同年龄相近的妇女这一意思,如《红楼梦》:“放着亲奶奶,倒托别人去。”“奶奶”也可以是指封建社会奴仆对家中女主人的称呼。这常用于明清时期,如《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 [8]
2.2 “三言”中“妻子”的谦称
谦称一般定义为对自己和自己有关亲属的表示谦恭态度的称谓。“朕、寡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在下、鄙人”是普通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妾”是女子对自己的谦称,“贱室、拙荆”是丈夫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小儿、犬子”是父母亲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小女”是父母亲对自己女儿的谦称。在“三言”中表示“妻子”谦称的词,如:“荆妻”、“拙荆”、“寒荆”、“贱室”、“拙妻”、“山妻”、“老荆”、“浑家”。
“贱”有轻视的意思,是古时候的谦词,丈夫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室”,如《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贱室不足虑,所虑者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 [11]
“浑家”,本义是指全家,这里指妻子,古时候家里的妻子主内,所以称之为浑家。浑家最早带有妻子意思,出现在南宋话本小说中,用于市井口语,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人才本自齐整,又娶得这房美色的浑家。” [12]
生产力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制度往往伴随着生产力而不断推进。我们可以具体从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演变,进一步了解古今女性的地位。
[15] 冯梦龙.警世通言.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109
1 引言1
2 “三言”中“妻子”称谓的划分 2
2.1 “三言”中“妻子”的尊称 2
2.2 “三言”中“妻子”的谦称 3
2.3 “三言”中“妻子”的通称 3
3 “三言”中“妻子”称谓词的演变 6
3.1 词义的扩大 6
3.2 词义的缩小 7
3.3 词义的转移 8
4 “三言”中“妻子”称谓词分析 8
4.1 从经济角度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词演变的原因 8
4.2 从制度角度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词演变的原因 9
4.3 从观念角度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词演变的原因 11
结论13
致谢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三言”是《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的合称。“三言”每言40篇,共120篇,是我国最早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彰显了我国早期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白话小说的成长。 “三言”包含宋元时期前人创作的作品、明代小说家最新创作的作品和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小说,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冯梦龙的修饰。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1],是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言”属于话本小说,贴近生活,大量使用口语,通俗易懂,是当时口语的实录,所以以“三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妻子”称谓研究。作者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尤,号墨憨子、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在明朝末年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冯梦龙致力于白话小说的创作与编纂工作,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时人曰:“子犹著作满人间”。
何谓“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妻是“妇与夫齐者也”,新《辞海》则解释为“男子的配偶”。仔细阅读“三言”,发现“妻子”称谓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妻子”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形式;二是“妻子”的某一称谓形式有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对“妻子”称谓进行分类。结合“三言”中不同语境,对明代“妻子”称谓进行分析,然后古今对比,进而看出古今妻子称谓的演变与发展。通过妻子称谓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当时妻子称谓的使用现状,为妻子称谓的断代研究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反映当时的宗法观念,当时社会等级分明、尊卑有别。
本文“称谓”的含义是以《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为准,主要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2]汉语称谓内容丰富且复杂,早在古时就有人对汉语称谓进行研究,得到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尔雅释亲》、《礼记曲礼》、汉朝刘熙的《释名》、唐朝刘知几的《史通称谓》、清朝梁章钜的《称谓录》等。
“三言”中的“妻子”称谓有30种,例如:夫人、妻室、妻、妻子、妻小、妻房、拙荆、荆妻、老荆、拙妻、尊阃、孺人、姐姐、婆婆、婆娘、大娘、贱室、大娘子、正室、正房、娘子、婆娘、浑家、阿妈、媳妇、老婆、奶奶、妈妈等。其中一些词除包含“妻子”这一义项外,还存在其他的义项。
2 “三言”中“妻子”称谓的划分
称谓往往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关,反映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本文以语言环境划分“三言”中的妻子称谓,可以分为通称、谦称与尊称。并结合汉语称谓词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两大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2.1 “三言”中“妻子”的尊称
尊称,又称为敬称,是指在言语交往中对对方和对方有关者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那么与之相对的称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古时候我们称帝王为“大王、天子、皇上”等,“令”在古时候带有美好的意思,所以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称别人的妻子为“令正”,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成别人的女儿为“令爱”。而在“三言”中表示“妻子”尊称的词有“夫人”、“孺人”、“尊阃”、“奶奶”。
2.1.1 夫人
“夫人”最初是指诸侯明媒正娶的嫡妻,在当时只能用于君王贵族阶级,到了汉朝,列侯之妻也被封为夫人,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3]
“夫人”在古时又指受封妻子的封号,在唐朝一品官员的母亲或者妻子才能被封为夫人,到了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妻子被封为夫人,如《喻世明言》第五卷:“王媪封做夫人之职。” [4]这里丈夫马周官至礼部尚书,“夫人”就是其妻王媪的封号。
“夫人”在“三言”中大多是指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也可以是指称呼他人的妻子,带有尊重的意思,如《警世通言》第十一卷:“夫人郑氏只叫得苦,便欲跳水。” [5]这里的“夫人”只是表示尊重,并不代表封号。
2.1.2 尊阃
“尊阃”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带有尊重的意思。“尊”是古时候称呼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关联人物的尊称,而“阃”的本意是指内室、闺门、妇女的住处,因此用来代称妇女,表示对他人妻子的尊重,如《警世通言》:“当时实是怜他孤身无倚,初不晓得是尊阃,如之奈何?” [6]
2.1.3 孺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孺人”最初是指大夫的妻子,宋朝封通直郎以上官员的母亲或者妻子为孺人,到了明清时期七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被封为孺人。也通用对妇人的尊称,如《警世通言》第十二卷:“足下与先孺人相约时,有何为记?” [7]这里的“孺人”是对夫人的尊称。
2.1.4 奶奶
“奶奶”一词,早在唐朝就开始使用了,并且这个时候就存在多重义项。奶奶可以是指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多指家庭主妇,有时也指对自己妻子的称谓,如《喻世明言》第二卷:“因鲁奶奶病故。”在此“奶奶”指的是妻子。
“奶奶”也存在祖母或者与祖母辈分相同年龄相近的妇女这一意思,如《红楼梦》:“放着亲奶奶,倒托别人去。”“奶奶”也可以是指封建社会奴仆对家中女主人的称呼。这常用于明清时期,如《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 [8]
2.2 “三言”中“妻子”的谦称
谦称一般定义为对自己和自己有关亲属的表示谦恭态度的称谓。“朕、寡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在下、鄙人”是普通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妾”是女子对自己的谦称,“贱室、拙荆”是丈夫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小儿、犬子”是父母亲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小女”是父母亲对自己女儿的谦称。在“三言”中表示“妻子”谦称的词,如:“荆妻”、“拙荆”、“寒荆”、“贱室”、“拙妻”、“山妻”、“老荆”、“浑家”。
“贱”有轻视的意思,是古时候的谦词,丈夫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室”,如《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贱室不足虑,所虑者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 [11]
“浑家”,本义是指全家,这里指妻子,古时候家里的妻子主内,所以称之为浑家。浑家最早带有妻子意思,出现在南宋话本小说中,用于市井口语,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人才本自齐整,又娶得这房美色的浑家。” [12]
生产力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制度往往伴随着生产力而不断推进。我们可以具体从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三言”中妻子称谓演变,进一步了解古今女性的地位。
[15] 冯梦龙.警世通言.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10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