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__以宜兴市万石镇为例
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__以宜兴市万石镇为例[20200101172752]
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建设问题不仅能够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还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已得到初步治理,许多生态县不断被建设,环保科技在农村也的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农村仍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肥力下降、荒漠化加快、环境差、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农村发展只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投入不足、缺乏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了解、生态保护技术的缺乏、政府职能缺位以及法律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对此,本文也从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立法力度等方面为解决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生态,问题,成因,对策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1
2.1 我国农村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1
2.2 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 2
2.3 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3
2.4 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3
2.5 农村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3
3 宜兴市万石镇生态建设的调查情况 4
3.1 宜兴市万石镇基本概况 4
3.2 宜兴市万石镇生态建设调查情况 4
4 农村生态建设问题的成因 5
4.1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 5
4.2 农村的环保投入相当匮乏 6
4.3 缺乏对生态问题及污染造成的危害的了解 6
4.4 农村生态保护技术的应用存在很大缺口 7
4.5 政府职能缺位 7
4.6 农村生态建设法律机制不健全 7
5 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的对策 8
5.1 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的监管力度 8
5.2 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8
5.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 9
5.4 发展生态经济,积极防治农村水土污染 9
5.5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9
5.6 加大环境立法力度,把农村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13
附件1
1 引言
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各种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也主要分布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开发、小城镇建设以及各种人为经济活动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继“十二五”建设期间,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向标,引领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 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1 我国农村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生态建设。经过最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有所改善,环保工作取得一些初步进展。具体表现为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环保法律相继出台,并初步形成体系;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
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政府加大科技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研究和生产出有机复合肥和其它无公害肥料及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秸杆的深加工技术,使其转化为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料。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环保技术,实施农业环保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污染防治,综合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装备。为防治环境污染所提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和涌现。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已可以全部完成处理工艺设备和配套设备的生产,污水回用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也在缩小,工业污水处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有些技术设备已打入国际市场。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生态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的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发展受到了的根本约束,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所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
乡镇企业大多为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型经营的企业,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缺乏环保处理设施,规模效益差,有些是污染严重的产业,如造纸、印染、电镀、化工、皮革等,不仅治理困难而且危害直接。加之很多企业布局不合理,与农田、农民居住点交织在一起,治污设备不齐全,导致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排污量也会不断地增加,生态压力会随之上升。
2.3 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由于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比较落后,加之广大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淡漠,造成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消费城镇化趋势明显,生活垃圾也由过去的容易自然腐烂的蔬菜残叶、瓜皮等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旧电池等与腐败物质的混合体,但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回收与再利用无法得到实施,导致垃圾无序堆放、露天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建设问题不仅能够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还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已得到初步治理,许多生态县不断被建设,环保科技在农村也的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农村仍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肥力下降、荒漠化加快、环境差、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农村发展只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投入不足、缺乏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了解、生态保护技术的缺乏、政府职能缺位以及法律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对此,本文也从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立法力度等方面为解决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生态,问题,成因,对策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1
2.1 我国农村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1
2.2 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 2
2.3 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3
2.4 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3
2.5 农村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3
3 宜兴市万石镇生态建设的调查情况 4
3.1 宜兴市万石镇基本概况 4
3.2 宜兴市万石镇生态建设调查情况 4
4 农村生态建设问题的成因 5
4.1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 5
4.2 农村的环保投入相当匮乏 6
4.3 缺乏对生态问题及污染造成的危害的了解 6
4.4 农村生态保护技术的应用存在很大缺口 7
4.5 政府职能缺位 7
4.6 农村生态建设法律机制不健全 7
5 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的对策 8
5.1 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的监管力度 8
5.2 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8
5.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 9
5.4 发展生态经济,积极防治农村水土污染 9
5.5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9
5.6 加大环境立法力度,把农村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13
附件1
1 引言
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各种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也主要分布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开发、小城镇建设以及各种人为经济活动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继“十二五”建设期间,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向标,引领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 农村生态建设的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1 我国农村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生态建设。经过最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有所改善,环保工作取得一些初步进展。具体表现为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环保法律相继出台,并初步形成体系;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
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政府加大科技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研究和生产出有机复合肥和其它无公害肥料及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秸杆的深加工技术,使其转化为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料。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环保技术,实施农业环保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污染防治,综合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装备。为防治环境污染所提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和涌现。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已可以全部完成处理工艺设备和配套设备的生产,污水回用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也在缩小,工业污水处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有些技术设备已打入国际市场。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生态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的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发展受到了的根本约束,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所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
乡镇企业大多为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型经营的企业,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缺乏环保处理设施,规模效益差,有些是污染严重的产业,如造纸、印染、电镀、化工、皮革等,不仅治理困难而且危害直接。加之很多企业布局不合理,与农田、农民居住点交织在一起,治污设备不齐全,导致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排污量也会不断地增加,生态压力会随之上升。
2.3 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由于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比较落后,加之广大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淡漠,造成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消费城镇化趋势明显,生活垃圾也由过去的容易自然腐烂的蔬菜残叶、瓜皮等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旧电池等与腐败物质的混合体,但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回收与再利用无法得到实施,导致垃圾无序堆放、露天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