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当代社会回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当代社会回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0200101174346]
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优秀的当代长篇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从民国初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六十年间的兴衰变迁的家族史,讲述了梁、韩两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和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他们生活中所体现的回汉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正是这个变革的年代里,回族文化受到汉族文化冲击的一个缩影。本文力图以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为视点,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两个维度进行论述,探讨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回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回族;汉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冲突;融合;
目录
1 引言 2
2.霍达和她的《穆斯林的葬礼》 2
3.《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5
3.1物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5
3.1.1饮食 5
3.1.2建筑 6
3.1.3 回族的服饰 6
3.2礼仪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7
3.2.1婚礼 7
3.2.2葬礼 8
3.3 精神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8
3.3.1节日 8
3.3.2语言和文字 9
3.3.3民族认同 10
4.当代社会中的回汉文化冲突与融合 11
4.1 城市化促进回汉文化的融合 11
4.2世俗化模糊回汉族群的边际 12
4.3 行政化冲击回族仪式的旧有模式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回族是一个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独特地位的民族。他在形成的时间跨度、族源的多元化、先民入华时所从事的主要活动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分布广泛性上仅次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回族由于其与传统中国文化相迥异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又在“大分散”的前提下,在小的地域里抱团“聚居”,形成了“大杂局”“小聚居”的独特格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旧有的聚居格局受到了冲击。回族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回族女作家霍达和她的中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一直以来都被放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作为近年来活跃在文坛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女作家,她完全抛弃了传统时代以政治观念为出发点去描写历史现状,笔绘社会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的旧有模式,而是站在一个当代回族文化的制高点上,站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上,以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以文化的视角去映照现实,以理性的考究去分析社会生活,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文化的反思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1]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极具复杂性的作品,时代大变动所引起的历史变迁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身上都造成了深重的影响,正如简介里概括的“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2]而作者想透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爱情悲剧本身的悲与喜,而是这悲与喜背后各色人物的命运走向。及其背后回汉文化碰撞的深层次思考。汉文化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引起了人物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在对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小说背后作者对回族真挚的情感。作家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但在书中她并没有刻意神化伊斯兰教,而是以理性的思考与细腻的文笔,如新月照耀大地般缓缓记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这潮起潮落背后的哲理。她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汉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2.霍达和她的《穆斯林的葬礼》
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带给人感官上的冲击只是基础;能否带给人心灵上震撼与波动比之更为重要;而是否能够由此带来的内心深处的思索与感悟,则已经上升到是我们衡量他是否可以称呼为优秀的程度。《穆斯林的葬礼》中个人与民族文化对抗的无可奈何,无疑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书中描写的时间段是民国初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段时间,传统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人的思想在这几十年中经受了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更为猛烈的冲击。而回族文化与占社会主体的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正是这个变革时代的一个缩影。韩家两代人的悲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催化,并最终酿成悲剧。故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会被社会和时代打上一个烙印,成为这个动荡年代的最好证明。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梁君璧正是那个自觉地站在回民族穆斯林的立场,捍卫回族几百年传承的传统道德的存在。她是一位殉葬者,民族的“集体意识”根深蒂固地潜伏在她的意识中,这一切成就了她悲剧的人生,也是造就了她整个人生悲剧的源泉。
信仰真主安拉,崇敬先知穆罕默德,严格遵守一切教规,努力践行一个穆斯林的使命。这是传统的穆斯林社会对信徒的要求,被每一个虔信者所遵从。霍达塑造的女性人物梁君璧正是传统穆斯林集体意识的化身。
梁君璧一生谨遵教规,遵循安拉的圣谕,她坚信真主能给她幸福。但与韩子奇重振奇珍斋时的相濡以沫更多的是一种兄妹亲情的艰难维系。她没有过爱情,最后亲情也在她手中一点点地淡漠。
在伊斯兰教法和穆斯林的世俗观念中,已婚者通奸与叛教、杀人并列为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行。[3]从心理层面上讲,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的影响。韩太太很难容忍韩子奇的背叛行为。在韩太太的眼里,韩子奇在英国伦敦私自迎娶梁冰玉的行为,既没有“古瓦西”, 又没有宗教仪式,因而无凭无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过“没有作证就没有婚姻”。故而韩子奇和梁冰玉的婚姻不为教规所允许,在教法中是不被承认的。而且,《古兰经》中说:“真主严禁你们娶自己的母亲、女儿、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决不可同时娶两姐妹,除非姐姐去世再娶妹妹,或者和姐姐离婚后再娶妹妹”。[4]所以韩子奇同时娶梁家姐妹的行为也是作为一个虔诚穆斯林的梁君璧所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梁君璧性格专断蛮横。这样一个女人很明显是不允许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染。她的性格让她不能也不愿理解韩子奇与梁冰玉之间的爱情。哪怕我们假设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结合没有违反教规,想必她也会为了维护自己韩太太的地位而做出赶走梁冰玉的行为。所以,为了保住了韩太太的地位她必然会有过激的举动。这理所当然,也可以理解。她为此费尽心机机关算尽,总算是维护的自己家庭,捍卫了自己韩太太的地位。但却在最后关头得知韩子奇是个汉人,按照穆斯林的教法。他们本就不该结合在一起。这种落差与打击,让全文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郁,也让她的形象显得更为可怜。这就是其形象的复杂性所在。
梁君璧的悲剧是真个时代的悲剧,是穆斯林文化情结与汉族文化占主导的世俗的激烈碰撞的悲剧。她和她所代表的穆斯林传统世界主导了这场悲剧,但同样也是悲剧的受害者。她牺牲了韩子奇与梁冰玉的幸福,也牺牲了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幸福。她的身上承载的是回族文化在时代潮流面前自我抉择时的无奈和痛苦。也终成当代社会回汉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而与梁君璧不同,她的妹妹梁冰玉显然更另类一些。冰玉生于穆斯林家庭,却受到了良好的国文和西方教育。在多重文化相互融合下成长起来的梁冰玉,成为书中第一位开始觉醒、有了“人”的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女性。她同样是一个化身,是穆斯林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的化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化身。
“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力爱!”。[5]梁冰玉对爱情的追逐,是民国时期,主流汉族社会女权思想觉醒的一个写照。大胆的表白,表现了她的人的意识的复苏,而她三次坎坷的爱情都无果而终,则让她个人的悲剧渲染了整个时代。她生于梁家,长于燕京大学,最终在英国走向了成熟。生存环境的变迁是造就了她思想的转折,从与杨琛之间爱情的懵懂,到面奥立佛求爱的无措,再到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姐夫。是她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穆斯林的集体意识走向独立自主的一个写照。
而她和韩子奇的爱情生活难以继续。韩子奇在世俗宗教面前选择的退缩,让她的爱情美梦最终破灭,最终只好远走英伦。她带着沉重的穆斯林及宗教信仰的枷锁远走他乡。坚守着自己与韩子奇的爱情,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叹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