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区域差异

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区域差异[20200511190833]
摘要:农村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将农地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是广大基层农民,与此同时,农村土地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功能,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统筹兼顾理论为基础,对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及体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农地社会保障价值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于现有农地社会保障价值计算分析,进行相关探讨并得出结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价值;区域差异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前言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3
(二)研究现状4
(1)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价值存在的客观性研究4
(2)农地社会保障价值的构成研究4
二、农地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4
(二)统筹兼顾理论5
三、 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5
(一)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制度基础5
(二)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形式5
1.基本生活保障功能5
2.就业保障功能6
3.养老保障功能6
四、 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价值的区域差异分析7
五、农地社会保障价值在区域间差异的原因分析7
1.历史原因12
2.经济原因12
3.社会发展原因12
4.结合研究数据分析12
六、 讨论与结论13
(一)讨论13
(二)结论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表1 1990-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构成6
表2 2013年分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表3 2013年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8
表4 2013年农村土地每公顷人均非工资性收入9
表5 2013年人均每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10
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区域差异
引言
一、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土地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有着近乎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价值。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土地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极大的加快,城市迅速扩张,城市周边土地用途频繁变更,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在农村生产力段时间内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很难承担起维持农民生存发展的任务。
虽然有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保底,国家依旧预计在到2030年为止,失地农民将超过3500万人,而且其中一部分农民在失地后会变成失业困难群体。在失地过程中,对于农地的社会经济价值的估计仅出于经济产出,而忽视未来发展和农地转用后的增益价值,导致在给予农民的失地补偿上出现补偿与价值不符的状况,社会分配不公平。农民的处境更加艰难,社会矛盾也不断加剧,出现聚众闹事等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
土地独特的自然经济属性为农民提供了最好的社会保障,为农民提供了最扎实的生产生活基础。所以对于农民而言,手中的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将面临失业、养老以及医疗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我国目前滚滚的城市化进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农地转用就是农转非,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既对当代农村居民造成了困扰,也对后代的发展遗留下了隐患,农地的减少意味着农产品的产量的减少,后代发展的选择也随之减少,损失显而易见。
于此同时,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农村土地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价值存在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低收入地区农地所提供的社会保障价值的低下导致了农村青壮劳动力在未失地或者失地后更愿意选择去高收入地区发展,这就造成了当地劳动力的短缺,从而使经济发展陷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重视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关注不同区域间农地社会保障价值体现的差异,合理分析造成差异的因素,切实消除农村区域间发展的差距。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落后地区农民收入,消除社会矛盾,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针对土地社会保障价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价值存在的客观性研究
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是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十分的重要,它维持了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且还在日益的扩大,在农民工大量流动的情况下,能维持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基础(张红宇,李伟毅,2009)。很多农民的观念中,去城市打工是一种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在失去城市的工作后,可以回乡继续务农,可以保证生活,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这是绝大多数农民所认同的(李晓云,等,2006)。高延娜,朱道林等,(2006)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也认为,社会保障价格也是组成农地征收价格的重要部分。
当农地在集体内部流转时,其用途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其社会保障价值时不变的;但是一旦农地的用途发生了改变,其社会保障价值就需要进行核算。
(2)农地社会保障价值的构成研究
土地问题是能左右国家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农地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因而产生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陈长优,2010)。农地本身的收益虽然在农民总收益中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比例持续下降,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农地本身具有的承载和增值功能等可以转化成为养老保障,就业保障等(尚贵华,郭贯成,2006)。赵俊福(2011)的研究指出,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还不甚健全的情况之下,土地是农民最基础也是最保靠的生活保障。目前来讲,这种功能不可被忽视也不可被取代。
我国2003年颁布的《农用地估价规程》中,对于社会保障价值的定义是:农民失去土地后为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接受教育、再就业培训这三项保障项目进行核算,以此计算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价值补偿量。有学者认为,也应该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纳入农地社会保障的范围。也有学者认为,《规程》中定义的社会保障价格的内涵够不确切,保障的对象不合理、过于狭隘等。应该是保障农村居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不降低,而不是将全部人员归入养老保险。
简单归纳一下,现在的研究现状就是国内学者将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概括为:养老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与再就业培训等方面。
二、 农地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换言之,即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1)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经济、科学、教育、医疗、环境等众多方面和因素,是一种整体现象;经济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指的是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劳动能力的增加。广义的经济发展包括了经济的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综合整体进步,是一个反映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整体概念。
(2)社会可持续。主要是努力使在现代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发展过程是公平的,一部分人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威胁到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而且让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
(3)生态可持续。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必须学会尊重、保护自然[1]。
Table2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by source and area 20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