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八月的乡村语言特点研究

萧军八月的乡村语言特点研究[20200101174801]
《八月的乡村》作为萧军描写反映东北人民抗日的代表作,其语言的描写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以小说语言作为研究角度,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深入探究作者对于《八月的乡村》中地域和时代的把握,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做系统的分类、归纳和分析,同时总结小说中大量修辞的运用,探讨其中所展现出的东北乡土、地方语言以及抗日背景下时代语言所反映的特征,以此展开对这部作为抗日题材的小说整体把握,并对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小说创作做进一步认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地方特色,萧军,语言特点,时代特点
目 录
1 引言 1
1.1 萧军生平简介 1
1.2 《八月的乡村》简介 1
2 《八月的乡村》语言特点分析 2
2.1 《八月的乡村》地方语言特点 2
2.1.1 《八月的乡村》中的方言词语 2
2.1.2 《八月的乡村》中的粗俗语言 4
2.2 《八月的乡村》语言的时代特点 5
2.2.1 对日军的痛恨 5
2.2.2? 对不抵抗政策的不满 5
2.3 《八月的乡村》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特点 6
2.3.1 比喻 6
2.3.2 拟人 6
2.3.3 对比 7
结论 9
致谢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1 引言
萧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1]的领军人物,被称作是撰写世界武装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他因写了展现东北农民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而享誉文坛。而《八月的乡村》中所体现出的具有独特风格特色的语言使其区别于一般的抗日小说从而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不仅展现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反抗现实的武器来抒胸中之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因而从语言特点方面对《八月的乡村》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萧军生平简介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有三郎、田军、萧军等。1907年7月3日出生在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的一个贫寒小手工业的家庭。1913年入本村私塾读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讽诵无遗。1925年入骑兵营当骑兵。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诗和中国典籍等,吸收新知识,开辟了文学新天地。1929年5月,在沈阳《盛京时报》上发表处女作《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萧军同志与友人筹谋组织抗日义勇军。事败,潜入哈尔滨,军人梦的升腾与失落,理想破灭了,最终抉择文学道路。
1933年萧军开始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的构思。同年10月,与萧红合著短篇小说集《跋涉》出版。1934年,与萧红同编《青岛晨报》副刊,并完成《八月的乡村》的创作。在鲁迅培养和关怀下,萧军参加了《海燕》和《作家》月刊的编辑工作。1935年,《八月的乡村》出版(因条件限制,该版本无法搜罗,本文研究以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为对象进行研究——笔者注)。《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之后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诗散文集《绿叶的故事》,长篇小说《第三代》、中篇小说《涓涓》等等。
抗战爆发后萧军前往延安,50年代到北京,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中受重点批判,受尽折磨。1980年,他蒙难复出,回归文坛,耄龄壮志频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1988年6月22日病逝。
1.2 《八月的乡村》简介
《八月的乡村》描写的是东北人民抗日过程的一个片断:一支仅仅九个人的从敌人阵营中拉出来的队伍,忍受着饥饿、疲乏,在敌人的追击下,去王家堡子与人民革命军的一个支队会合。然后,革命军从王家堡子转移到龙爪岗,打下了地主的庄院,补充了给养。接着,由于整训的需要,又从龙爪岗出发,准备继续转移到东安。作者不仅愤怒地鞭笞了日本帝国主义灭绝人性的侵略暴行,更热情讴歌了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抗日英雄的群像。
该书出版后,很快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小说犹如一部硝烟弥漫的战地记录片,真切地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千万同胞在日寇铁蹄下的生活、斗争实况。鲁迅先生在初版序言中热情肯定它“是一部很好的书”,称赞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2]。时至今日,它依旧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2 《八月的乡村》语言特点分析
语言作为小说的灵魂,无论是对于其整个叙事结构安排上,还是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在行文叙述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萧军也不例外。在《八月的乡村》里,萧军就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语言特色。本文将从《八月的乡村》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时代语言特点以及常用修辞三方面来分析其语言特点,力求全面概括并分析本书的典型语言特色。
2.1 《八月的乡村》地方语言特点
《八月的乡村》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在编织小说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萧军加入了许多实在的环境描写元素,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品味到小说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八月的乡村》中蕴涵了许多东北特有的环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是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具体,有血有肉了。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对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体味浓浓的乡土气息,还可以透过作者对小说中人物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的抒写,去品味东北人民的那种悲愤强悍、粗犷奔放的情感气息。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作品中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添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在《八月的乡村》中尤其如此。萧军将他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方言、粗话、口语等写进其作品中, 用来塑造其作品中的各人物的形象。
2.1.1 《八月的乡村》中的方言词语
方言本身同时是一种很重要的地域文化现象。相较普通话词语而言,方言词语更能体现出作品的乡土气息。从《八月的乡村》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方言词语对人物形象塑造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下面将从方言词语、方言地名两方面来分析《八月的乡村》中方言词语的运用
《八月的乡村》中所用的方言词语大多生动形象,表现力极强。小说中使用了很多当地流行的动词。如:吃烟(抽烟)、睄一睄(望一望)、挨浇(淋雨)、斗口(斗嘴)、站下(站住)、弄跌了(绊倒了)、放枪(开枪)、开拔(离开)歇歇腿脚(休息一下)拧个呼哨(打口哨)、勾头(低头)、大嘴啃吃(大口吃)、吊膀子(男女间相互吸引、挑逗、调情亦常指调戏勾搭妇女)等等。这些词在普通话中有许多可以代替的词,但不及方言词语简练精当,生动形象,在这些的方言词语的使得表达效果理想的效果。而且这些词语来自于当地老百姓的口语,具有底层社会语言的醇厚与质朴,透示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萧军在《八月的乡村》中用的最多的几个方言动词是“勾”、“弄”、“起”、“讨”等。勾有“勾头”、“勾腰”;弄有“弄跌倒”、“弄烂”;起有“起早”、“起劲”等。信手捏来,使用自然贴切。从表达的效果来说,用“勾头”比低着头要形象的多,“弄跌倒”要比绊倒了形象的很多,总的来说,《八月的乡村》中使用的词语大多生动形象,表现力很强。文中采用这些词语更能表现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能够体现出东北人民淳朴的性格特点。
《八月的乡村》中的地名、物名也很有地域特点。在小说中记载了大量的东北地区独特的事物,诸如风俗习惯、饮食、用具、实物等名物,在小说地名的选择和处理上一是尽量符合当地地名的习惯和地域环境,使用了很多当地的实际地名,从而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