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洞庭碧螺春为例

21世纪,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逐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农产品的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介入。目前而言,政府并没有在其产业发展中发挥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协调、产业服务的职能。本文将基于此背景并结合十大名茶之一的洞庭碧螺春茶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从特殊到一般,对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从政府行为理论出发对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界定,基于目前的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政府行为界定并侧重于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界定 2
(一)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界定的理论依据 2
(二)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2
1. 产业规划 3
2. 产业政策 3
3. 产业协调 3
4. 产业服务 3
二、 茶文化产业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3
(一) 举办各类茶事活动 3
(二) 建设茶文化产业项目 4
(三) 组建涉茶组织机构 4
(四) 制定茶文化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 4
三、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问题 5
(一) 产业规划不全面,资源运用不合理 5
(二) 产业政策不健全,法律保障力度低 5
(三) 产业协调不完善,产业融合不明显 5
(四) 产业服务不系统,市场人才培育低 5
四、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完善 6
(一) 科学规划产业项目,充分合理运用资源 6
(二) 逐步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产业顺利发展 6
(三) 积极进行产业引导,加强行业沟通融合 6
(四) 系统提供产业服务,建立市场人才平台 7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洞庭碧螺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茶文化产业为例
引言
21世纪,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国GDP增长的重要产业,我国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增强我国整体综合国力。茶作为中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农产品,其文化产业也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茶文化产业是指以茶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即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以及与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1]。近几年,茶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在茶文化旅游掀起了热潮,其衍生的产品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播了茶文化内涵,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茶文化产业自身的公共物品等属性以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其发展需要政府的介入。洞庭碧螺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在苏州政府大力支持下,其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其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洞庭碧螺春茶文化产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政府举办的炒茶能手擂台赛、“碧螺姑娘”评选、碧螺春茶拍卖会和一年一度的“中国苏州洞庭(山)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2],很好地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目前为止洞庭东、西山沿太湖边已建设起300多家的茶坊、船坊、茶园、农家乐等休闲点,景区相应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服务措施也逐步改进。此外,洞庭碧螺春茶研究中心:茶叶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也建设完工;产业品牌逐渐提升,自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苏州吴中区政府通过先后举办的炒茶比赛、拍卖比赛等活动,将太湖洞庭碧螺春茶“山水苏州、人文吴中” 的品牌形象推向了海内外[3]。与此同时,从茶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现有行为现状来看,其发展仍存在全国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政府产业规划的不全面,产业政策的不健全,产业协调不完善、产业服务不系统,因此需要政府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界定
在茶文化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对市场的培育,提供的产业政策等行为都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提倡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政府应如何处理其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政府自身的行为都是急需关注的要点。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界定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大多数茶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遵循价值规律,满足市场需求。但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会引起市场失灵。如果茶文化产业完全交由市场进行调节配置,就会导致产业内部利益关系、分配关系的复杂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产业发展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政府需要介入市场,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茶文化产品自身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性等属性也决定了政府介入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必要性。茶文化产品中的公共物品属性中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使供给者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低收入者的需求,导致市场不公平现象明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外部性是指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影响,造成私人(企业或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偏离的现象[4]。茶文化产业是一个外部性很强的产业,市场机制已经无法让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垄断性指当一个企业能有以一定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并能够使自身成本达到最低,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自主制定价格,以高价获取高利润,对这个行业进行垄断。这时,缺乏竞争的市场就会失去调控作用,政府就需要及时对市场进行调控,弥补市场缺失。
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理论指明茶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介入。而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该如何介入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和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在茶文化产业中的行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界定。
产业规划
茶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较晚,经验不足,但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指出科学规划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日本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就是得益于政府科学的产业战略规划:日本在1995年确立了21世纪文化立国战略;2001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战略;2003年制定了观光旅游战略等[5]。这一系列的产业战略规划让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政府应根据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对茶文化产业运行进行预见性设计,科学地引导企业使用茶文化资源,实现茶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茶文化产业效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