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以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为例
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以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为例[20200511191027]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参考了中外著名学者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以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研究数据,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建立了一套包含城乡居民生活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医疗教育一体化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北、中、南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指出江苏省三个地区在建设城乡一体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层次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导论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
2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1
2.1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
2.1.1增长极理论 2
2.1.2梯度推移理论 2
2.1.3点轴开发理论 3
2.1.4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3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3
2.2.1国外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3
2.2.2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4
3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 4
3.1评价体系的设定 5
3.1.1指标设计思路及选取原则 5
3.1.2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5
3.2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处理分析 6
3.3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 7
3.3.1居民生活一体化程度 8
3.3.2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 8
3.3.3医疗教育一体化程度 9
3.3.4综合得分 9
4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以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为例
引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状况也在随之改善,城乡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大幅度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的改善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分割的某些制度性因素还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也一直在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而不懈努力。最开始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中,此后,统筹城乡发展在理论总结和实践摸索中不断进步完善。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这一目标被列为“五个统筹”之首,足以看出我国对城乡发展问题的重视。接着在2007年“十七大”上,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并且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三个进入”的判断,表明我国的城乡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主攻方向。2012年“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要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都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安排,推进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对于全省各区域来说,南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快慢不一,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处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较快,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也积累了一些可贵经验,并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苏北地区则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市强县弱矛盾,因该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城乡一体化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能够均衡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而要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找出各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一体化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据此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本文参考了中外著名学者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并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根据对江苏省北、中、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整体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进而分区域测度研究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中城乡一体化各重要指标的差别。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按照各区域城乡发展特点提出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对策路径。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1.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FrancoiSPerroux)在196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的经济》中首先提出来的,此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增长在起初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某个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形式出现,以这个增长极为圆心向外扩散影响,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2]。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1)技术的创新方面。增长极能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使得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和新的生产方式层出不穷,不仅可以吸引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和人才,而且也可以将新技术扩散到各个地区。(2)资本的聚集与输出。一方面,增长极将吸引、集聚其所在地区和部门或其他地区和部门大量的人才和资本,另一方面又向周围地区和部门输出资本来满足其对原材料、农产品等需求。(3)规模经济效益。增长极的企业和行业集聚能形成较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的生产规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内在经济效益。(4)凝聚经济效果。由于增长极的存在,技术、资本、贸易、人口以及产业活动在地域上逐渐集聚,从而出现了功能集全的经济中心,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
2.1.2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产业结构的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它的产业结构就会越具有优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则它的产业结构就会越不合理。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聚集更多的以创新型为主的产业。如果某个地区聚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重较多,那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是经济发展不发达的地区。
(2)产业结构的更新一般会向这些具备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地区集中(即高梯度地区)。
(3)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生命周期的产业结构,在其生命周期的更替过程中会造成产业结构也慢慢地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一,根据距离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逐渐往周边联系紧密的地区转移,由高梯度的地区向低梯度的地区转移;第二,随着产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这部分产业则逐渐转移到了第二、第三梯度的地区,甚至向第四梯度的地区推进。
(4)从推进的过程上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次序是先把一部分领先产业投入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高梯度地区,然后逐渐转移到周边地区。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周边地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过程当中极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2.1.3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把点与轴结合到同一空间的空间组织形式,而国民经济就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由点、面集合起来的空间组织[13]。从另一角度来看,点便是增长极,而轴线是交通干线,该理论即增长极理论的扩展。
2.2.2 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8]。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9]。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开始,我国进入了探索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参考了中外著名学者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以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研究数据,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建立了一套包含城乡居民生活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医疗教育一体化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北、中、南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指出江苏省三个地区在建设城乡一体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层次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导论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
2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1
2.1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
2.1.1增长极理论 2
2.1.2梯度推移理论 2
2.1.3点轴开发理论 3
2.1.4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3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3
2.2.1国外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3
2.2.2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4
3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 4
3.1评价体系的设定 5
3.1.1指标设计思路及选取原则 5
3.1.2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5
3.2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处理分析 6
3.3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 7
3.3.1居民生活一体化程度 8
3.3.2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 8
3.3.3医疗教育一体化程度 9
3.3.4综合得分 9
4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以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为例
引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状况也在随之改善,城乡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大幅度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的改善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分割的某些制度性因素还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也一直在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而不懈努力。最开始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中,此后,统筹城乡发展在理论总结和实践摸索中不断进步完善。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这一目标被列为“五个统筹”之首,足以看出我国对城乡发展问题的重视。接着在2007年“十七大”上,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并且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三个进入”的判断,表明我国的城乡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主攻方向。2012年“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要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都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安排,推进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对于全省各区域来说,南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快慢不一,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处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较快,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也积累了一些可贵经验,并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苏北地区则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市强县弱矛盾,因该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城乡一体化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能够均衡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而要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找出各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一体化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据此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本文参考了中外著名学者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并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根据对江苏省北、中、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整体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进而分区域测度研究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中城乡一体化各重要指标的差别。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按照各区域城乡发展特点提出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对策路径。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1.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FrancoiSPerroux)在196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的经济》中首先提出来的,此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增长在起初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某个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形式出现,以这个增长极为圆心向外扩散影响,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2]。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1)技术的创新方面。增长极能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使得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和新的生产方式层出不穷,不仅可以吸引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和人才,而且也可以将新技术扩散到各个地区。(2)资本的聚集与输出。一方面,增长极将吸引、集聚其所在地区和部门或其他地区和部门大量的人才和资本,另一方面又向周围地区和部门输出资本来满足其对原材料、农产品等需求。(3)规模经济效益。增长极的企业和行业集聚能形成较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的生产规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内在经济效益。(4)凝聚经济效果。由于增长极的存在,技术、资本、贸易、人口以及产业活动在地域上逐渐集聚,从而出现了功能集全的经济中心,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
2.1.2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产业结构的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它的产业结构就会越具有优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则它的产业结构就会越不合理。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聚集更多的以创新型为主的产业。如果某个地区聚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重较多,那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是经济发展不发达的地区。
(2)产业结构的更新一般会向这些具备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地区集中(即高梯度地区)。
(3)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生命周期的产业结构,在其生命周期的更替过程中会造成产业结构也慢慢地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一,根据距离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逐渐往周边联系紧密的地区转移,由高梯度的地区向低梯度的地区转移;第二,随着产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这部分产业则逐渐转移到了第二、第三梯度的地区,甚至向第四梯度的地区推进。
(4)从推进的过程上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次序是先把一部分领先产业投入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高梯度地区,然后逐渐转移到周边地区。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周边地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过程当中极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2.1.3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把点与轴结合到同一空间的空间组织形式,而国民经济就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由点、面集合起来的空间组织[13]。从另一角度来看,点便是增长极,而轴线是交通干线,该理论即增长极理论的扩展。
2.2.2 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8]。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9]。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开始,我国进入了探索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