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民间立场研究以沈从文为例

目 录
1 引言 1
2 沈从文的民间立场及形成的渊源 2
2.1 沈从文的民间立场 2
2.2 沈从文民间立场形成的渊源 4
3 沈从文民间立场的表现 5
3.1 对民间生活境遇的关注 5
3.2《边城》—逝者如斯的民间理想 7
3.3 在湘西与城市的对照中展现民间独特的生命观 9
4 沈从文民间立场的特点 12
4.1 传统民间的叙事手法 12
4.2 朴素而带有乡风的语言 14
5 结语 15
致谢语 18
注 释 19
参考文献 20
1 引言
自新文化运动起,文学的政治性功能一直在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上个世纪30年代文学,历来以左联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实际上除此之外,尚有有众多文学流派或文学观念被所遮蔽,如“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其中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虽无明确提出具体的文学主张或办文学刊物,但其影响和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不断重新解读。京派成员大多是曾经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文学上的民间立场在逐渐破除文学史的遮蔽之后不断得以显现,尤其以并没有留学英美经历的沈从文最具代表性。“民间”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甚至贯穿了中国的整个文学发展史,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这不可避免的将文学和土地、民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情怀在历代知识分子的血液中传承流淌。以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为代表的“民间”观,这些作家把民间文化的价值原则作为自己判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或者把民间作为灵魂栖息的归宿,或者依据民间的道德伦理、生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逻辑去理解百姓的生活,进而表达自己对于政治、启蒙、社会文化潮流的认识,比较真实、全面地体现民间文化形态的自在生存逻辑和自由生命渴望,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及由此带来的审美趣味在此获得了完整的体现。【1】
随着90年代陈思和“民间”理念的提出,“民间”才真正作为一个文学史空间得以展现,给当下的文学阐释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陈思和认为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描述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它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 ,保持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 ,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 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 构成了藏污纳垢的独特形态,因而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 是困难的。”【2】不可否认, 陈思和充分注意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全新变化, 并以“民间立场” 或“民间价值” 去尝试着解读这一现象, 这对我们全面理解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参考思路。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当整个文学界都在用笔参与社会斗争时,他巧妙的避开了主流意识,把目光投向被主流形态所掩盖、被很多作家所不屑的“民间”世界,正如陈思和的理论所阐释的那样,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立足于民间世界,在广阔的民间大地上 ,采撷丰繁多姿、形形色色的民间生活素材, 从而使他的小说到处充溢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另外, 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也是符合“民间”特征的 ,湘西的民间社会俨然是一个“藏污纳垢”的文化空间 ,包含了种种复杂的民间成分, 那里的人民或者讲义气、重感情 ,宽容、大度,看清了生死,看淡了人生,或者有着龌龊、粗暴、淫乱的性格,在生活的浊流里追求着欲望与利益,这种“藏污纳垢 ”的文化形态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化包容性 ,更以一种永恒而深稳的姿态显示出生命力的顽强, 沈从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以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民间立场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湘西。
2 沈从文的民间立场及形成的渊源
2.1 沈从文的民间立场
所谓“立场”是指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由此所抱的态度,而“民间立场”则是知识分子想要真正走向“民间”而选择的潜入“民间”的道路。沈从文正是在此立场上自觉抛弃了“精英”、“导师”的高姿态,将自己置身于民间内部,在创作中赞美民间,体会民间,用民间的思维去考量民间,不仅在主旨上展现时代主题,也在创作特色上展现个人色彩。
新文学作为新文化运动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人”的重新“发现”,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紧密纠缠在一起的。这一时期的题材中,蒙昧的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占据大多数,他们都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存在于各类小说中。沈从文此时期的作品中,有示这一点的痕迹也十分突出,他笔下的湘西人物,农民、士兵、水手、妓女,如果放在文学的大环境中,无疑是处在被启蒙的位置上,但实际上又有一些不同,虽然这些农民、士兵、水手、妓女等承载了历史文明的糟粕,处在社会的最底端,过着浑浑噩噩,胸无大志,似人似畜的生活,但他们绝不能作为愚昧中国的代表并无言地承载着来自“现代性”的批判,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作者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极度优越的位置,以俯视的姿态去看待众生之苦,相反,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愚夫愚妇身上受到“感动”和“教育”,归结到底,这也与沈从文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沈从文毕生都在追求一种美好、纯真、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展现在他笔下的人物,都呈现着一种未经现代洗礼的自然面貌。沈从文对这些人“有情”,爱他们、尊敬他们,他能从他们身上体会到生命的努力和生存的尊严,体会到对人生的忠实和对命运的承担。这是沈从文区别于同期其他作家最鲜明的一点,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他笔下饱满、充满人性的湘西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三十年代,文学流派对立明显,此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沈从文在此种形势下,依旧能够独善其身,维持着自己独特的文风,可谓自由主义的荤荤大者。不同于习作阶段对于民间文学中传说、歌谣和典故的直接引用和简单模仿,作家更多的是发现了民间社会中最基本的审美风格——“自由自在”,这与作家本人对于知识分子精神自由自在的追求是两相契合的,因此,作家顺理成章地把文学之根深植于湘西的广袤土壤中,继而开拓出别具一格的审美天地。在这一期间沈从文的作品中少了对纪实性民俗风情的描写和炫耀,多了对民间精神内涵本质的深刻挖掘,对民间原始生命力的勃发、“自由自在”情爱的展现、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追慕,这些都无一不把我们带入那个亦真亦幻的湘西,使人们从湘西世界中发现整个中华民族向上的力量与重建的希望。
抗战爆发之后,沈从文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过多的融入了现实的元素而散发出浓浓的硝烟气息,这也不失为我们探求沈从文民间立场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回乡的经历显然加深了沈从文对社会的忧患意识,眼前故乡的变异迫使他从世外桃源的美梦中挣扎出来,开始自觉地反抗破败的现实和苦难的生活,这种意识的转变深刻的影响了《长河》的创作,作品写的依旧是他熟悉的湘西人民——善良慈祥的老水手、淳朴美好的少女,但较之前期的作品,《长河》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寂寞和凄凉”的氛围,并写出了乱世中人们道德理想的失落。《长河》的残卷给世人带来了更多的失望意识,理想的湘西民间已在巨大的现实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作家先期已经较定型的民间意识在现实面前已分崩离析,但如何在如此变革中重新建立自己的民间意识,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范围,现实已经至此,对于作家,我们要给与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