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及其应对
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及其应对[20200103165715]
我国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并亲身参与到非政府组织中。但是由于参与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一般由很热心但又不够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组成,所以在进行非政府组织服务时难免会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业余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志愿失灵。本文首先介绍了志愿失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志愿服务和志愿失灵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研究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的具体表现,根据志愿失灵的表现,对志愿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引起志愿服务失灵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解决方案
目 录
1 引言 1
2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的表现 1
2.1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2
2.2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不足 2
2.3非政府组织运行资金短缺 2
2.4非政府组织人才匮乏 3
2.5志愿者组织功利化追求 4
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 5
3.1政府管理机制的制约 5
3.2非政府组织自身管理不完善 6
3.3志愿精神的缺失 7
3.4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 7
4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的对策 8
4.1进一步理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8
4.2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内外监督机制 8
4.3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8
4.4增加非政府组织的慈善供给 9
4.5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9
结 论 10
注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如社会公信力不足、效率较低、功利化追求严重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政府及相关部门似乎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没有引起重视,在指导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和不规范的做法和措施,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监督、评估、奖励等机制来改善或者解决“志愿失灵”的问题。因此解决志愿失灵问题有着切实的需要。
笔者认为研究本文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来考虑。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要解决志愿失灵问题,首先应该理顺非政府组织服务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非政府组织服务的根本目的,然后借鉴国外非政府组织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并解决非政府组织服务中的志愿失灵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丰富我国非政府组织服务事业理论和经验,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实际现状与国外非政府组织服务理论相结合。从实践意义上来说,由于非政府组织服务和非政府组织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非政府组织服务开展的经验和理论基础比较有限,非政府组织服务的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也不够高。本论文旨在为政府解决非政府组织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志愿失灵问题,将非政府组织服务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引导,完善非政府组织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2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的表现
要分析志愿失灵问题的表现,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失灵的概念。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认为,追求公共利益、本着自我意愿与选择而结合的一群人称为志愿服务团体,参与这种团体工作的人称为志愿者,而这种团体工作则称为志愿服务。《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指出: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社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志愿服务的表现形式很多,从传统的邻里互助到今天的为解除痛苦、解决冲突与消灭贫穷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属于志愿服务。因此综合而言,志愿服务是一种本着自由意志、以助人、利他、不受酬的精神,以个别或集体组织的行动方式提供服务,以表达对社会的积极关怀。[1]
胡德平认为志愿失灵无法有效配置慈善资源,导致志愿组织的志愿行为偏离公益道德理想或公益运行机制,而出现的公益不足或价值取向的非公共性现象,进而造成志愿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志愿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功能缺失。[2]
2.1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不管非政府组织的引导者是谁,都必须首先以保持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为前提,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现状,政府部门管理者将非政府组织视为其下属机构,对非政府组织过多干预和指挥,使非政府组织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
2.2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不足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需要有公信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信赖,非政府组织也是一样。5.12汶川地震之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并参与到非政府组织服务活动当中,随着非政府组织服务如火如荼的开展,公众对非政府组织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
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宗旨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而公众也习惯于对非政府性的机构持怀疑态度。由于很多非政府组织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缺乏社会公众支持,也缺乏合法的身份,所以造成了非政府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在进行非政府组织服务时,时常会被公众怀疑是“非法组织”而对其行为抱观望态度,另外公众对非政府组织其财务状况以及捐赠资金流向的不信任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危机。
2.3非政府组织运行资金短缺
萨拉蒙志愿失灵理论认为志愿失灵的表现之一是“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中的慈善供给不足”,一项由萨拉蒙主持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的数据表明,在他研究的 22 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中,服务收费最高占据了组织收入49%,其次是政府公共部门的40%,私人的慈善捐赠只占了组织收入的 11%,数据表明,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资助,公众的捐赠占据的比例非常小。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经费状况和这个相比也是大相径庭的,据调查,1998 年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中,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服务收费的比例达到了86.19.%,而营业性收入和企业的捐赠只有11.63%,公众的私人捐赠仅仅只占 2.18%。[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但是政府资助资金经常不能按时到位,公众募捐数量也不确定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资金的不稳定,因此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瓶颈。
2.4非政府组织人才匮乏
西方学者泰米尔勒的研究表明志愿者只有具备了热情、毅力和专业这些三个基本素质之后才能长期稳定地参加志愿,从而也能确保非政府组织可以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从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服务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服务对象都是一些像孤儿、失学儿童、残疾人士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心,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要实现这个目标,这就对志愿者的能力和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了然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志愿者经历过专业培训,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员构成中以在校学生和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为主,专业人士的比例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与非政府组织服务的专业需求量差很多,尽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在非政府组织服务中充满热情也有着坚强的毅力,但是由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在非政府组织服务时往往很难有效直接地解决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非政府组织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服务对象对志愿者的不信任。
资金的短缺也会造成非政府组织的人员流失,组织资金短缺会造成服务内容减少同时也降低了服务质量,从而造成志愿者人员的流失。大部分的志愿者都是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去参与非政府组织服务,一旦这种热情消失,志愿者就会对非政府组织服务失去信心,也就造成了很多志愿者无法坚持服务而放弃的局面。另外,因为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兼职,一旦志愿服务与工作或者生活造成冲突也会造成人员的流失。
我国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并亲身参与到非政府组织中。但是由于参与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一般由很热心但又不够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组成,所以在进行非政府组织服务时难免会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业余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志愿失灵。本文首先介绍了志愿失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志愿服务和志愿失灵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研究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的具体表现,根据志愿失灵的表现,对志愿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引起志愿服务失灵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解决方案
目 录
1 引言 1
2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的表现 1
2.1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2
2.2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不足 2
2.3非政府组织运行资金短缺 2
2.4非政府组织人才匮乏 3
2.5志愿者组织功利化追求 4
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 5
3.1政府管理机制的制约 5
3.2非政府组织自身管理不完善 6
3.3志愿精神的缺失 7
3.4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 7
4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的对策 8
4.1进一步理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8
4.2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内外监督机制 8
4.3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8
4.4增加非政府组织的慈善供给 9
4.5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9
结 论 10
注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如社会公信力不足、效率较低、功利化追求严重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政府及相关部门似乎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没有引起重视,在指导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和不规范的做法和措施,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监督、评估、奖励等机制来改善或者解决“志愿失灵”的问题。因此解决志愿失灵问题有着切实的需要。
笔者认为研究本文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来考虑。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要解决志愿失灵问题,首先应该理顺非政府组织服务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非政府组织服务的根本目的,然后借鉴国外非政府组织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并解决非政府组织服务中的志愿失灵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丰富我国非政府组织服务事业理论和经验,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实际现状与国外非政府组织服务理论相结合。从实践意义上来说,由于非政府组织服务和非政府组织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非政府组织服务开展的经验和理论基础比较有限,非政府组织服务的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也不够高。本论文旨在为政府解决非政府组织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志愿失灵问题,将非政府组织服务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引导,完善非政府组织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2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的表现
要分析志愿失灵问题的表现,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失灵的概念。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认为,追求公共利益、本着自我意愿与选择而结合的一群人称为志愿服务团体,参与这种团体工作的人称为志愿者,而这种团体工作则称为志愿服务。《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指出: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社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志愿服务的表现形式很多,从传统的邻里互助到今天的为解除痛苦、解决冲突与消灭贫穷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属于志愿服务。因此综合而言,志愿服务是一种本着自由意志、以助人、利他、不受酬的精神,以个别或集体组织的行动方式提供服务,以表达对社会的积极关怀。[1]
胡德平认为志愿失灵无法有效配置慈善资源,导致志愿组织的志愿行为偏离公益道德理想或公益运行机制,而出现的公益不足或价值取向的非公共性现象,进而造成志愿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志愿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功能缺失。[2]
2.1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不管非政府组织的引导者是谁,都必须首先以保持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为前提,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现状,政府部门管理者将非政府组织视为其下属机构,对非政府组织过多干预和指挥,使非政府组织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
2.2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信力不足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需要有公信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信赖,非政府组织也是一样。5.12汶川地震之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并参与到非政府组织服务活动当中,随着非政府组织服务如火如荼的开展,公众对非政府组织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
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宗旨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而公众也习惯于对非政府性的机构持怀疑态度。由于很多非政府组织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缺乏社会公众支持,也缺乏合法的身份,所以造成了非政府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在进行非政府组织服务时,时常会被公众怀疑是“非法组织”而对其行为抱观望态度,另外公众对非政府组织其财务状况以及捐赠资金流向的不信任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危机。
2.3非政府组织运行资金短缺
萨拉蒙志愿失灵理论认为志愿失灵的表现之一是“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中的慈善供给不足”,一项由萨拉蒙主持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的数据表明,在他研究的 22 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中,服务收费最高占据了组织收入49%,其次是政府公共部门的40%,私人的慈善捐赠只占了组织收入的 11%,数据表明,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资助,公众的捐赠占据的比例非常小。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经费状况和这个相比也是大相径庭的,据调查,1998 年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中,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服务收费的比例达到了86.19.%,而营业性收入和企业的捐赠只有11.63%,公众的私人捐赠仅仅只占 2.18%。[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但是政府资助资金经常不能按时到位,公众募捐数量也不确定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资金的不稳定,因此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瓶颈。
2.4非政府组织人才匮乏
西方学者泰米尔勒的研究表明志愿者只有具备了热情、毅力和专业这些三个基本素质之后才能长期稳定地参加志愿,从而也能确保非政府组织可以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从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服务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服务对象都是一些像孤儿、失学儿童、残疾人士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心,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要实现这个目标,这就对志愿者的能力和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了然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志愿者经历过专业培训,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员构成中以在校学生和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为主,专业人士的比例占的比例很小,这个比例与非政府组织服务的专业需求量差很多,尽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在非政府组织服务中充满热情也有着坚强的毅力,但是由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在非政府组织服务时往往很难有效直接地解决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非政府组织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服务对象对志愿者的不信任。
资金的短缺也会造成非政府组织的人员流失,组织资金短缺会造成服务内容减少同时也降低了服务质量,从而造成志愿者人员的流失。大部分的志愿者都是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去参与非政府组织服务,一旦这种热情消失,志愿者就会对非政府组织服务失去信心,也就造成了很多志愿者无法坚持服务而放弃的局面。另外,因为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兼职,一旦志愿服务与工作或者生活造成冲突也会造成人员的流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