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机制构建研究以广西玉林玉州区排榜村为例【字数:13604】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忽视了农民对公共物品的实际需求,导致了目前部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着公共物品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偏好入手,构建农村居民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赋予农村居民参与和表达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民主权利。本文基于林达尔均衡模型及蒂伯特模型分析当前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制度困境问题,并借鉴林达尔均衡模型——"用手投票"、蒂伯特模型——"用脚投票"理论和结合本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构建以农民、政府、基层组织三方合作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6
1.1研究背景 6
1.2研究意义 6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4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相关概念 8
2.1公共物品 8
2.2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8
2.3林达尔均衡模型——“用手投票” 8
2.4蒂伯特模型——“用脚投票” 9
第三章 农村居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困境分析 9
3.1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 9
3.1.1村民难以形成统一的公共物品需求合作理念。 9
3.1.2基层组织职责偏差导致农村居民需求表达机制渠道难发挥作用。 11
3.2、需求表达机制缺失的制度困境分析 10
3.2.1“自上而下”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缺乏对农民需求偏好的考虑。 12
3.2.2城乡二元制下农民对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解决 13
第四章 农村居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再构建措施 15
4.1加快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为农民需求表达夯实路径基础 15
4.2建立基层组织对接农民需求的回应反馈机制 15
4.3构建科学的基层决策机制,保证需求表达机制与供给决策机制相衔接 16
4.4转变基层干部考核手段,提升对农民需求的回应性 16
4.5深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16
第五章 结论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村公共物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环境、公共治安等。农村公共服务是关系到农民健康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治安状况等经济和社会建设程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投放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经济得以获得巨大的发展,农村村民生活水平获得有效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物品投放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主要集中为,其一,农村公共物品使用效率不高;其二,出现部分供给供不应求;其三,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其四,投放的公共物品缺乏相应的后期维护与修缮,影响了公共物品的持续有效利用;其五,部分农民所需的公共物品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不吻合。究其原因,旨在部分村民在表达其偏好需求时难以通过一条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来传达其自身需求,因而出现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不对接的情况。
建立高效完整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有助于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匹配度问题。这是因为,要实现公共物品供给和服务相一致,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农村居民的需求意愿顺畅的得以表达,他们的要求或诉求及时为相关政府部门所知晓,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本文从农民、政府、基层组织的角度出发,结合公共选择理论对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和渠道进行研究,为保障公共物品科学有效的供给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意义
农村公共物品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物品是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农村居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构建研究,结合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前人经验,完善和推进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基本公共物品的建设更是促进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而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是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基本前提。但是,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农村居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既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路径之一,也是增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从现有的研究看,已有的文献大多注重在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与供求平衡的关系问题,忽视在供给过程需求偏好机制的构建,实现群体间资源和服务有效分配,满足公众对于基本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是当前公共服务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对于需求偏好表达与供求结构的研究,王丽慧,陈民(2018)在文中也说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下,忽略乃至忽视了农民的真实需求,进而产生了农村共物品供需失衡的现象。夏玉珍、杨永伟(2014),在对湖北省1126户调查分析显示,农村公共物品在需求表达上存在需求冷漠。王春娟(2012)认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部分原因在于农民缺乏表达自己的利益机制。
关于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机制的构建,(周庆元,2011),辩证性的分析了当前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林达尔模型和蒂布特模型为理论依据,阐释了构建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一般模式,并提出了“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构建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渠道。(赵钰,曾欢2016)认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素质等措施有助于构建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聂德、王敏2015)认为,应建设"农民参与,政府主导,基层组织"三方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周毅,王杰,2018)指出,通过情报服务、诚信服务和包容性服务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对农民需求偏好表达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有助于需求偏好机制的构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