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摘 要摘 要文章对作为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验田——连云港市的农村医疗保障进行了实证研究。连云港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制定适合自身的政策,完善医疗体系,发展信息化医疗系统,大力促进农民参保,在政府与市民的齐心协力之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政府和农民两个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建议: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医保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做好宣传工作启发农民思想等。关键词:农村;连云港;医疗保障目录
0引言 1
1农村医疗保障概述 1
1.1医疗保障的概念 1
1.2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历程 1
1.3农村医疗保障的意义 3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4
2.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实证研究 5
2.1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目前的成效 5
2.2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目前面临的问题 7
2.3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10
3农村医疗保障完善的对策 11
3.1政府角度的对策 11
3.2农民角度的对策 13
4结束语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0引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衣食住行都已无忧的状态下农民们最关心的就剩能活多久了。因此农民们的医疗保障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于资源与经济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1]。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2003年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不断的探索实践之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苏北欠发达地区新农合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江苏省整体目标的早日实现。连云港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城市,探索分析连云港的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策的同时,也为其他相似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改进提供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1]。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2003年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不断的探索实践之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苏北欠发达地区新农合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江苏省整体目标的早日实现。连云港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城市,探索分析连云港的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策的同时,也为其他相似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1农村医疗保障概述
1.1医疗保障的概念
“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2]。它极大的提高了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筹资效率,是较为先进的社会保险制度组成模块,也是当前世界各地较为普及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1.2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历程
1.2.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是“一穷二白”,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医疗设备。广大的农村,算上少数几个中医和中药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设施,广大农民贫困交加,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猖獗,人均期望寿命不到35岁,在这种严峻形势之下,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方针,逐渐在全国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3]。
这种在改革开放前确立的三位一体的卫生模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培育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农村医疗队伍,这种低成本、广覆盖的医疗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许。到了70年代末期,这一医疗模式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在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最瞩目的成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加上当时的合作医疗制度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治推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经验等,因此农村医疗保障急速衰落,仅仅是从85年到89年这短短四年间,医疗覆盖率下滑到了令人心寒的4.8%。这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由于之前的积弊完全土崩瓦解。“更为糟糕的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跟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乡村两级基层卫生组织没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持,各级政府又没能及时的进行资助扶持,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被迫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因而70%的乡镇卫生院经济陷入了困境,50%左右的村卫生室变成了靠看病卖药赚钱的私人诊所”[4]。
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和基层卫生组织的衰落,导致了一连串的糟糕后果:(1)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地方病死灰复燃。(2)高额的医药费导致农民们看不起病,在此后的调查中显示,无任何医疗保障人口高达79%,比城市的45%高出了四分之三。农村地区应住院但未住院人口为30%,其中75%都是由于经济原因。1998年至2003年5年之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9%和2.3%,但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的增长率却是13.5%和11.8%,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但是医疗卫生支出方面却是农民在补贴城市居民[5]。(3)政府社会卫生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至此合作医疗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带着曾经的辉煌走下了历史舞台。
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卫生会议,会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借此希望解决农村卫生发展滞后的情况。会议中强调了必须将农村医疗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级部门须加大投入,保障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权益。建国这么多年来首次由国家最高当局召开专门的农村医疗保障研讨会,体现了政府对于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国家矫正城乡差距、资源分配不公的决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为宗旨,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大病统筹是指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个人缴纳三分之一即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话也要提供补助;新农合的实行以县为基础单位,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
自2003年试点推行新农合的十多年的时间里,政府大力的扶持鼓励,但是由于新农合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在推行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如何在广大的农村推行新农合,如何让广大农民正确的认识新型农村合
0引言 1
1农村医疗保障概述 1
1.1医疗保障的概念 1
1.2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历程 1
1.3农村医疗保障的意义 3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4
2.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实证研究 5
2.1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目前的成效 5
2.2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目前面临的问题 7
2.3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10
3农村医疗保障完善的对策 11
3.1政府角度的对策 11
3.2农民角度的对策 13
4结束语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连云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0引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衣食住行都已无忧的状态下农民们最关心的就剩能活多久了。因此农民们的医疗保障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于资源与经济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1]。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2003年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不断的探索实践之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苏北欠发达地区新农合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江苏省整体目标的早日实现。连云港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城市,探索分析连云港的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策的同时,也为其他相似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改进提供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1]。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2003年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不断的探索实践之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苏北欠发达地区新农合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江苏省整体目标的早日实现。连云港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城市,探索分析连云港的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策的同时,也为其他相似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1农村医疗保障概述
1.1医疗保障的概念
“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2]。它极大的提高了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筹资效率,是较为先进的社会保险制度组成模块,也是当前世界各地较为普及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1.2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历程
1.2.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是“一穷二白”,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医疗设备。广大的农村,算上少数几个中医和中药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设施,广大农民贫困交加,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猖獗,人均期望寿命不到35岁,在这种严峻形势之下,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方针,逐渐在全国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3]。
这种在改革开放前确立的三位一体的卫生模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培育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农村医疗队伍,这种低成本、广覆盖的医疗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许。到了70年代末期,这一医疗模式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在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最瞩目的成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加上当时的合作医疗制度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治推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经验等,因此农村医疗保障急速衰落,仅仅是从85年到89年这短短四年间,医疗覆盖率下滑到了令人心寒的4.8%。这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由于之前的积弊完全土崩瓦解。“更为糟糕的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跟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乡村两级基层卫生组织没有了集体经济的支持,各级政府又没能及时的进行资助扶持,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被迫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因而70%的乡镇卫生院经济陷入了困境,50%左右的村卫生室变成了靠看病卖药赚钱的私人诊所”[4]。
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和基层卫生组织的衰落,导致了一连串的糟糕后果:(1)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地方病死灰复燃。(2)高额的医药费导致农民们看不起病,在此后的调查中显示,无任何医疗保障人口高达79%,比城市的45%高出了四分之三。农村地区应住院但未住院人口为30%,其中75%都是由于经济原因。1998年至2003年5年之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9%和2.3%,但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的增长率却是13.5%和11.8%,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但是医疗卫生支出方面却是农民在补贴城市居民[5]。(3)政府社会卫生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至此合作医疗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带着曾经的辉煌走下了历史舞台。
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卫生会议,会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借此希望解决农村卫生发展滞后的情况。会议中强调了必须将农村医疗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级部门须加大投入,保障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权益。建国这么多年来首次由国家最高当局召开专门的农村医疗保障研讨会,体现了政府对于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国家矫正城乡差距、资源分配不公的决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为宗旨,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大病统筹是指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个人缴纳三分之一即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话也要提供补助;新农合的实行以县为基础单位,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
自2003年试点推行新农合的十多年的时间里,政府大力的扶持鼓励,但是由于新农合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在推行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如何在广大的农村推行新农合,如何让广大农民正确的认识新型农村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