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12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

南京市1912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20200501124650]
摘要:当前,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认为城市环境要宜人、有特色。其中涌现出了大量需要保护和更新的文化休闲街区,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热点话题,但在维护意识和更新发展的方式上,却又遇到很多问题,矛盾十分突出。本文通过对“南京1912”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目前中国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方法及实施方式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街区的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为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有说服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达到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与更新,延续发展历史人文脉络和激活社区机能的目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南京1912;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模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问题提出及相关研究2
1.1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2
1.2国内外文献综述2
1.2.1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历程2
1.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历程2
2南京1912历史街区概况3
2.1南京1912历史街区产生的背景3
2.2用地现状分析3
2.3 消费布局分析4
3 南京1912 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现状4
3.1 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 4
3.2 建筑形式修复更新现状 4
4 南京1912街区发发展更新模式分析 6
4.1可持续更新发展模式 6
4.2旅游发展的保护模式 7
4.3 商业模式更新对1912街区发展的影响 7
5 对历史街区模式化更新的思考7
5.1 模式化更新的发展7
5.2适当的功能转换7
6 结语7
致谢 8
参考文献9
图1 南京1912街区平面图10南京市1912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
引言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象征,是某些特定时期遗留下的文化产物,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随着我国日益迅猛的城市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在更新和发展中由于保护观念的淡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导致城市的文化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文化特色逐渐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保护历史街区观念逐渐加强,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也一直在发展。现如今,如何在整治历史街区整体环境和更新改造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保存好城市的肌理特征,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问题提出及相关研究
1.1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特色也逐渐成为百姓的话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延续城市文化特征的重要性,保护更新街区的理念与方法也一直在发展。城市街区更新发展的同时开始注重发挥城市街区的旅游、休闲、娱乐、地产等多方面的功能,逐步向多元化、休闲化、主题化的方向迈进。
南京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自古人文昌盛,古迹众多,大量珍贵的历史街区散布在南京的老城区中。这些历史街区的完整风貌要如何保存与发展是南京老城保护中最具体核心的内容。从现阶段的成果来看,南京1912历史街区无疑是其中更新发展尤为突出的一个区域。
南京1912街区作为一个运作较为成功的主题街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毗邻总统府景区这一优势,经过改造后,成为具有典型民国文化意义的旅游文化景区及时尚休闲街区。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连锁文化休闲街区运营品牌之一,其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借鉴。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整合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文字记录、照片记录研究南京1912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比其他发展较成功的历史街区的更新模式在分析之后总结出现阶段较为合理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方法及原则。在保护街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使其精神得以延续发展下去,同时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并为国内相关街区的发展与成功提供合理的、有说服性的建议和对策。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历程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的关注度逐渐上升。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被提出,强调古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古建筑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将历史文物的保护范围由个体建筑扩大至面域范围。随后1967年英国的《城市休闲法案》最早正式提出保护区概念,1976年,以《内罗毕建议》为标志,形成了Historic Areas这个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将行政、立法、经济、技术和社会定义为保护因子,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内容。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了城市范围内中观层面的重要概念Historic Urban Areas,认为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相互协调的问题,提供了保护历史街区更新的发展新思路 [1] 。Jane Jacobs(1961)认为城市街区经济在多样性需要的条件下必须继承和发展其中的旧建筑,历史街区的旧建筑的价值是有时间形成的,不能随意取代[4]。之后,Tim Heath(1996)等人将历史街区的特征归纳为具有相对较小尺度、混合多种功能、拥有良好的步行环境,有很多不同类型、尺度的建筑以及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化[3]。由此可看出,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从单个的建筑到整个街区、从空间规划到系统思维的发展过程。
1.2.2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历程
我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起步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将历史街区这个概念引进我国。由Historic Areas内化形成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国内在中观层面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大约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被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到90年代中后期时已经被广泛使用。1994年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中“历史街区”概念被正式提出,而“历史街区”概念在学术界广受采用是在1996年安徽黄山屯溪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之后,到90年代后期“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被提出。2002 年新颁发的《文物法》标志着我国真正进入名城保护制度。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发布之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历史地段”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的规范用语 [2] 。
20世纪70 年代末,吴良镛教授(1998)提出了城市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思路,主张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有机更新”达到“有机秩序”,探索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途径[5]。阮仪三(2004)延续了这一理念,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深入的过程,必需坚持长期渐进的小规模“有机更新”原则,认为大规模拆建的改造方式会破坏城市原有肌理[6]。林翔(2008)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衍生出“有机再生”的思想,认为整治街区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现有生活条件是保护发展居住性历史街区重点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使街区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动力[7]。杨秀(2008)提出要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进行开发和建设,认为在历史街区的更新过程中,应始终把保护工作放在开发的首要位置 [8]。李和平(2010)指出历史街区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相结合,要延续居住职能、发展旅游职能、发挥商业职能、和培育博览职能 [9]。王永胜(2010)则主张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坚持“回归传统并赋予新的生命力”的主题,主张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遵循街区传统空间格局,尊重街区内居民生活方式与需求,改善其居住生活空间品质,并将其整合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10]。
2 南京1912历史街区概况
2.1 南京1912历史街区产生的背景
1928 年,国民政府北伐之后,成功取代北洋政府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便将国民政府各机关设于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南京市内建造大量官署建筑,并筹划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都市计划——《首都计划》,计划将南京打造成中国最先进的城市,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大都市[11],这奠定了整个南京浓郁的民国历史氛围的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