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再认识

摘 要过渡时期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进行初步尝试并进一步完善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成功实现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则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依据。1953年9月正式向全国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中国实现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避免出现激进的左倾和保守的右倾错误的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理论成果,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角即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大基本内涵出发进行较深入地研究,从而比较系统地挖掘其蕴含的“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具体运用中的不断创新。 目录
一、前言 5
(一) 问题的提出 5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三) 研究现状 5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6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6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再认识 8
(一)从时代化的角度看待过渡时期总路线 8
(二)从中国化视角看待过渡时期总路线 9
(三)从大众化视角看待过渡时期总路线 10
结论与启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一、前言
问题的提出
1952年底,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意见,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相关理论,并在他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大大加快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因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过程,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阈中进行新的审视,较系统地挖掘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孕育的中国特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较重大的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过渡时期进行再认识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前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著作中,很少有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阈中进行新的审视,较系统地挖掘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孕育的中国特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较重大的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过渡时期进行再认识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前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著作中,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去再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运用、创新和发展的事实不一致。因此,通过再认识,能够进一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立足实际的情形下发挥更大效能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现状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再认识的著作在国内外少之又少。国外著作当中没有以此为题的相关文献,只有对过渡时期理论进行阐述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发提出了过渡时期理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发达资本国家的生产较落后国家相比十分先进,所以这些国家的过渡形式采取直接过渡,而这种过渡形式对中国而言不适用。其次,列宁对过渡时期理论的理解也是学习、借鉴马克思的直接过渡理论为基础从而做出新的突破,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他立足俄国具体实际,在充分考虑国情的情况下,制定相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我国而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政治等条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差甚远。因此,马克思的直接过渡理论不适用于中国。
在国内也只有刘锦屏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见证-基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战略调整视角》一文。该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首先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重大战略的调整;其次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重大战略的调整见证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最后,主要从见证马克思主义进程出发,以总路线的战略视角去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我国借鉴和发展相关理论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很少有人直接涉及到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认识,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创新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通过再认识,能够进一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立足实际的情形下发挥更大效能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在一百六十年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并且接受着实践的检验而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因其强大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发挥着极大地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体现
邓小平曾经强调过“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是否成功。如果结合的成功,社会主义革命就能取得胜利,结合的不成功,则社会主义即使在胜利的情况下也会留下问题。
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参考马克思所撰写的大量文献读物,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探索出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二,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实践或者是人民群众,我们都要对其尊重。
第三,我们应当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从而丰富自身水平,做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终点,只有它创立的起点,即19世纪40年代的横空出世。
第四,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不论其自身如何发展,都不能够脱离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更像是一颗树苗,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壮大,这需要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或者是从事相关 理论研究的学者而言,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到真正的理论知识,从而在今后对中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这里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问题,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重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从而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即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要具有中国特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
中国思想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充分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积极运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0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