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摘 要网络已成为社会公众在政治参与中兼具低成本高效率特征的有效途径,随之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大学是“明日事”的风向标,大学生群体在政治参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针对性调查有助于发现参与的整体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推动整个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的根据(即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选题研究的目的;在此选题下的国内、国外学者已经进行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介绍相关概念及相关文章梳理及分析;第三部分:对学院问卷调查显示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大学生关心政治,具有参与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平台选择相对官方而言更偏大众化。存在的问题是:网络环境信息混杂,大学生易被不良者利用;匿名参与推进民主却也滋生了“群体极化”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判断力和参与能力,同时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法制监管,发挥意见领袖示范作用,促进有序参与的实现。目 录
一、绪论 1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
1.选题依据 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方法 3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4
(一)政治参与 4
(二)网络政治参与 4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引导对策 6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调查 6
(二)参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6
(三)如何解决现存问题并正确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1 11
附录2 13
致 谢 15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互联网+、政治参与2.0时代的来临使得用户端更加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同时更加低成本与大众化,这就为大学生实现个人网络政治参与、满足好奇心、培养和强化其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0
附录1 11
附录2 13
致 谢 15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互联网+、政治参与2.0时代的来临使得用户端更加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同时更加低成本与大众化,这就为大学生实现个人网络政治参与、满足好奇心、培养和强化其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对于整个网络政治参与而言,作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其政治参与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与民主进程;对个人发展而言,大学生作为即将注入社会的“新鲜血液”,通过在校期间的政治参与对其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催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对其政治意识、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关乎社会平稳转型、国家的进步,还会影响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发展。大学生好奇心强,朝气蓬勃,积极吸收新鲜事物,这些主观特质对推进其积极参与网络政治议题具有正面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仍然处于不够成熟的人生阶段,其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任何外界因素都对其“三观”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不可逆的影响。互联网环境中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理性话语与非理性话语混杂,一旦被不良分子利用又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与纠正,极易使其产生感性偏激的情绪,并在他人煽动下进行恶性评论、传播甚至侮辱谩骂等非理性参与,长远来看还可能影响大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的认知,阻碍其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和独立人格的养成,并不利于绿色网络环境建设,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增添了不稳定性因素。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事实证明,网络已成为公众政治参与中兼具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途径,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整个社会的整体结构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实地调查有利于分析大学生当前的政治参与状态,有利于剖析参与过程中的存在的主客观弊病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有效引导有序参与,使大学生通过更加真实有效、客观准确的政治参与加速实现自身的政治社会化。
基于政治参与的时代背景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了使文章更具针对性,本文结合学院本身,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题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诊断”其中弊病、“开出”合理“药方”进而为提升大学生群体整体政治参与的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提供相关实证文献与具体数据分析。大多相关研究仍关注宏观理论研究,缺乏实际调查数据支持。对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政治参与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剖析,有助于把握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趋向,积极推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同时寻求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成熟有效地可行性路径选择与对策为大学生规范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阿尔温首先提到网络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网络所涵盖的信息内容本身就与权力、政治等议题相关。在他之后,学者们陆续提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多数西方学者指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公民通过网络直接与政府和政治官员进行对话,并使政府的各种行为因为网络监督受到应有的牵制和约束。”[1]“互联网是一条正在被各种各样的活动分子迅速发展的途径,是一个可以用来施加影响的异乎寻常的工具。”[2]学者们对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的过程进行了界定,并认可网络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具有强大的载体作用。随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对于民主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例如:巴伯认为,网络对于民主的作用是积极的,因为网络超越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地域限制,同时提供了公共协商论坛;而罗宾斯认为,网络上的政治信息时对时错,政治信息有时会被政府所操纵和垄断。[3]本杰明认为大众传媒的新形式可以促进大众社会的强大民主。因为沟通是民主的关键,政治对话将战胜政治暴力,那种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允许规模广大的机会——一种新型民主的电子疆域——的通讯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看起来将预示直接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新的可能性。”[4]
二是网络在竞选领域的作用。例如:安德鲁查德威克关注于网络在政党及竞选领域的作用,分析英美借助互联网的竞选,并细化为党派、权利和制度,评估网络出现于该领域的原因。[5]
三是对网络这一公共领域的争议。例如:巴伯认为找到将科技融合进强势民主的策略方法本身并不取决于科技本身,而是取决于政治意愿,以为科技在很多方面依然是肯定民主的。[6]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述总结型,而另一类是政策研究型。这些文章主要由几种不同的思路展开:(1)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基于经验和理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对社交媒介性质进行剖析以解释大学生进行参与的内在动力、如何参与、参与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2)采取个案研究法,克服逻辑推理的局限性,详细分析了具体事件中的政治参与,探讨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化媒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本身的特点,借助什
一、绪论 1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
1.选题依据 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方法 3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4
(一)政治参与 4
(二)网络政治参与 4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引导对策 6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调查 6
(二)参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6
(三)如何解决现存问题并正确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1 11
附录2 13
致 谢 15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互联网+、政治参与2.0时代的来临使得用户端更加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同时更加低成本与大众化,这就为大学生实现个人网络政治参与、满足好奇心、培养和强化其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0
附录1 11
附录2 13
致 谢 15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互联网+、政治参与2.0时代的来临使得用户端更加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同时更加低成本与大众化,这就为大学生实现个人网络政治参与、满足好奇心、培养和强化其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对于整个网络政治参与而言,作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其政治参与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与民主进程;对个人发展而言,大学生作为即将注入社会的“新鲜血液”,通过在校期间的政治参与对其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催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对其政治意识、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关乎社会平稳转型、国家的进步,还会影响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发展。大学生好奇心强,朝气蓬勃,积极吸收新鲜事物,这些主观特质对推进其积极参与网络政治议题具有正面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仍然处于不够成熟的人生阶段,其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任何外界因素都对其“三观”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不可逆的影响。互联网环境中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理性话语与非理性话语混杂,一旦被不良分子利用又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与纠正,极易使其产生感性偏激的情绪,并在他人煽动下进行恶性评论、传播甚至侮辱谩骂等非理性参与,长远来看还可能影响大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的认知,阻碍其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和独立人格的养成,并不利于绿色网络环境建设,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增添了不稳定性因素。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事实证明,网络已成为公众政治参与中兼具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途径,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整个社会的整体结构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实地调查有利于分析大学生当前的政治参与状态,有利于剖析参与过程中的存在的主客观弊病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有效引导有序参与,使大学生通过更加真实有效、客观准确的政治参与加速实现自身的政治社会化。
基于政治参与的时代背景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了使文章更具针对性,本文结合学院本身,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题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诊断”其中弊病、“开出”合理“药方”进而为提升大学生群体整体政治参与的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提供相关实证文献与具体数据分析。大多相关研究仍关注宏观理论研究,缺乏实际调查数据支持。对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政治参与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剖析,有助于把握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趋向,积极推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同时寻求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成熟有效地可行性路径选择与对策为大学生规范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阿尔温首先提到网络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网络所涵盖的信息内容本身就与权力、政治等议题相关。在他之后,学者们陆续提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多数西方学者指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公民通过网络直接与政府和政治官员进行对话,并使政府的各种行为因为网络监督受到应有的牵制和约束。”[1]“互联网是一条正在被各种各样的活动分子迅速发展的途径,是一个可以用来施加影响的异乎寻常的工具。”[2]学者们对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的过程进行了界定,并认可网络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具有强大的载体作用。随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对于民主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例如:巴伯认为,网络对于民主的作用是积极的,因为网络超越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地域限制,同时提供了公共协商论坛;而罗宾斯认为,网络上的政治信息时对时错,政治信息有时会被政府所操纵和垄断。[3]本杰明认为大众传媒的新形式可以促进大众社会的强大民主。因为沟通是民主的关键,政治对话将战胜政治暴力,那种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允许规模广大的机会——一种新型民主的电子疆域——的通讯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看起来将预示直接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新的可能性。”[4]
二是网络在竞选领域的作用。例如:安德鲁查德威克关注于网络在政党及竞选领域的作用,分析英美借助互联网的竞选,并细化为党派、权利和制度,评估网络出现于该领域的原因。[5]
三是对网络这一公共领域的争议。例如:巴伯认为找到将科技融合进强势民主的策略方法本身并不取决于科技本身,而是取决于政治意愿,以为科技在很多方面依然是肯定民主的。[6]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述总结型,而另一类是政策研究型。这些文章主要由几种不同的思路展开:(1)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基于经验和理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对社交媒介性质进行剖析以解释大学生进行参与的内在动力、如何参与、参与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2)采取个案研究法,克服逻辑推理的局限性,详细分析了具体事件中的政治参与,探讨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化媒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本身的特点,借助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