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转变背景下大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制度完善研究【字数:14443】

摘 要“校园贷”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堪称是“网红”。追随着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欲望与实际收入的不匹配,随之而来的消费观念异化,大学生已然为校园借贷平台的发展注入能源。因而,“校园贷”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难以根治的痼疾。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转变的分析来研究“校园贷”现象。使用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方法对大学生群体“校园贷”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校园贷”发展过程中显现在大学生身上的过度超前消费、负债额度甚高、逾期还款及信息泄露风险。为了防范和整治风险,基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视角从监管机制、金融机构、教育环境三方面进行建议和完善,最终使得大学生在大数据的环境下使用“校园贷”得到安全合法的制度保障。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2
1.3.1研究思路 2
1.3.2文献研究法 3
1.3.3实证研究法 3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4.1国外研究状况 3
1.4.2国内研究状况 3
2.乱象丛生:大学生“校园贷”问题产生及其风险显现 6
2.1消费观转变推动大学生“校园贷”的产生 6
2.1.1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转变 6
2.1.2超前消费引发校园贷产生 7
2.1.3不良消费观催生校园贷行为 7
2.2“校园贷”泛滥及其风险显现 7
2.2.1过度超前消费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9
2.2.2高额负债造成巨大生活压力 9
2.2.3网络催客导致身心饱受摧残 10
2.2.4用户信息泄露带来社会风险 11
3.制度缺陷: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主要成因 12
3.1政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12
3.2 “校园贷”企业狭隘理念的限制 12
3.3 欠佳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 13
3.3.1学校方面:政府缺乏重视及有效引导 13
3.3.2社会方面:政府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乏引领及氛围营造 13
3.3.3自媒体方面:政府缺乏管制及合理规制 13
4.规范建议: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制度完善 14
4.1政府大力推动监管机制的健全 14
4.2政府加快引导“校园贷”企业走向正轨 14
4.3政府加强对教育环境的良好营造 14
4.3.1 学校:政府对信贷知识的灌输,对消费观教育的支持 14
4.3.2 社会:政府对风气的引领,对环境的营造 15
4.3.3 自媒体:政府对平台的管制,对行业秩序的规范 15
5.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致谢 23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推波助澜使得“校园贷”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瞩目,因此其所导致的极端事件也日益频发,甚至出现女大学生“裸条借贷”的这种现象。花式各样的“校园贷”信息引诱和不良校园借贷的陷阱,对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了沉重打击以及极大程度地对大学生生理、心理进行了肆虐。面对“校园贷”灾患丛生的情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种种措施来整顿和治理这一现象。首先,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7年共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以疏通结合形式进一步整治校园贷。其次,2017年9月,教育部指出全方面禁绝校园贷款业务,同时一切网贷机构不得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最后,部分人大代表在2018至2019年两会期间将视线聚焦在“校园贷”金融风险上,“校园贷”风险问题成为了民生关注点。同时,“校园贷”在2018年被公安部列为打黑除恶重点,将“套路贷”视为新型扫黑除恶犯罪之一。
大学生自制力薄弱,对于“校园贷”当中的不良借贷隐患存在误区和盲区,此外大学生自我意识欠缺,盲目跟从、攀比,追求高消费的物质需求,这正促使大学生成为“校园贷”的高风险群体。在大学生尚未建立良好完备的消费观念的情况下,“校园贷”已然成为各大不良商家赚钱的利器。基于以上几点对“校园贷”进行研究具有深刻意义。本文着眼于大学生对于消费观点认知的错误,对由此所反映出的“校园贷”风险进行成因分析,从而探索出政府公共部门针对大学生群体在“校园贷”问题上的应对之策,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事实意义。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立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视角,从“消费观”转变的角度对大学生“校园贷”风险及制度完善问题进行研究,突破传统的以法律、互联网金融及教育角度去探究校园网络借贷的模式,弥补了公共事业管理学界从“消费观”视角去研究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不足,使“校园贷”的研究能从一个新角度获得解决方法。
(2)现实意义
本文以“消费观”转变为背景来对“校园贷”产生、风险及成因进行了深度地论证和研究,并以此提出了制度规范建议,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网络借贷环境发挥良好有效的社会效应提供实践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学生对于自身消费观念及行为的反思。透过“消费观”转变的论来研究“校园贷”的产生,明确认清“校园贷”存在的风险以及利弊,以理性的消费观来对待“校园贷”。
2)校园网络借贷的政策制定。有助于弥补“校园贷”问题在政策层面的缺失,满足完善“校园贷”问题在法律法规上的需求。
3)校园网络借贷的制度规范。通过相关体系制度的制定、健全和完善对“校园贷”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和规范作用,有助于形成一个康健的“校园贷”环境,使得大学生使用“校园贷”时有良好制度保障,促使社会秩序良好运行。
1.2研究目的
(1)为了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消费观”转变前后两种不同消费心理及观念对“校园贷”有着重要意义,结合实证考察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对于“校园贷”问题的认识和运用状况;
(2)通过实证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从而来分析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3)对搜集相关数据材料的剖析,根据其结果,对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有效且合理的制度规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