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
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20200107193953]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写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一是晚明社会的奢靡风尚。晚明社会世人生活的铺张和享乐,对早期遵循的礼制的僭越,这都是当时社会奢靡风尚的直接体现;二是晚明末世的衰颓气象。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政治晦暗,世人心中的默默哀叹和黍离之悲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衰颓气象;三是晚明世人的任我放诞。思想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在当时心学左派的影响下,社会宣扬个性解放,这也是当时世人任我放诞行为最直接的诱导因素。 在张岱的散文中,晚明社会不仅仅是个山清水秀,亭台逶迤的社会,朝代交替的背景下,世人生活看似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内心的煎熬和迷惘哀叹,都一一通过散文的方式描绘出来了,让后人能够更细致的了解到当时社会和世人的真实生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张岱散文,晚明社会,折射
目录
1 引言 5
2 张岱及散文 5
2.1 张岱生平 5
2.2 张岱的散文主题 8
3 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 9
3.1 晚明社会的奢靡风尚 9
3.2 晚明末世的衰颓气象 11
3.3 晚明世人的任我放诞 12
4 结论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 引言
张岱的散文细致的描绘了明末社会,像是一幅文字版面的清明上河图,它记载着明末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反映出那个时代平民的日常生活。从他与殉国的朋友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张岱是个胸怀宽广的文学家,能容纳百家,善于取舍。他汲取本朝文章名家的创作经验,吸收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成果,同时在创作上力避之前散文创作中出现的失误,此外他还继承古代伟大散文家司马迁的优良传统,能集众家之美而免流俗之弊病,这些都是他前半生的文化积累,具有一定的底蕴。因此成为晚明散文的集大成者,可以说他对散文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随着张岱的散文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张岱散文的魅力得到逐步彰显,从早期的只偏重其“性灵”,到后来结合其时代、家世和生平进行综合的考察,张岱散文以更加完整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张岱散文研究不仅在文学层面意义重大,同时又具有名俗、历史等多重学术意义。作者张岱记叙了明末清初时代的所见所感,重在记叙吴越民俗风情,我认为张岱借民俗风土抒发人生感悟,寄托人生品味。张岱的人生品味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官场、科场、情场,不谈升迁,不谈中举,更不言儿女情长,涉及的多是山水风景,奇石异花、名园轶事、酒肆茶楼、名泉香茗、楚馆曲中、说书演戏、迎神放灯、能工巧匠、工艺书画、建筑艺术等与人生有关的方方面面。看似平常的市井生活画面、民俗风情、人情轶事,体验到的却是历史沧桑,叙事中内藏箴言警句,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与人生百态颇有意义。
当下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张岱散文中透射出当时社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素养,本文作者将从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这一角度,结合张岱散文及之前学者对其的研究来看,晚明社会的社会气象和世人文化、思想和道德取向。更好的从多方面来了解晚明社会。
2 张岱及其散文
晚明时期小品文蓬勃发展,撰写小品文俨然成为文坛的一种风气。作品繁盛,其中论成就之高当属袁宏道和张岱。袁宏道可谓开此风气,张岱一鼓作气,晚明之际将小品文的发展推向顶峰,两人的成就不可比拟。
2.1 张岱生平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天孙,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仕宦世家,少时为富家公子,衣食无忧,精于茶艺,爱好赏花、戏曲,明亡后不仕,潦倒而终。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尤其在散文著写上成就最为突出,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张岱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的时期,以明亡清起作为分界线来考察张岱的人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生活截然不同,前半生的生活富裕,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后半生则是贫困潦倒,要通过行乞来维持生活。
张岱高祖张天复是嘉靖年间进士,曾祖张元忭是万历年间状元,祖父张汝霖在京为官多年,出身于仕宦之家,张岱的前半生可谓是锦衣玉食。晚明时期,较为开放的社会风尚也对张岱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岱自幼爱好读书,祖父对其更加偏爱,曾言“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1]跟着祖父学习,自然深受其影响,“余幼遵大父教,不读朱注。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2]。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使得张岱精通多种学问,学识渊博。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家庭和社会风气有着莫大的关系。张岱好读书是受祖父的影响,而祖父张汝霖好声伎,这对张岱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家声伎,前世无之,自大父于万历年间与范长白、邹愚公、黄贞父、包函所诸先生讲究此道,遂破天荒为之”。张岱的舅祖朱石门生活奢华铺张,爱好收藏,对张家的影响很大,“在舅祖朱石门的影响和祖父的推波助澜下,父叔辈皆仿而效之” [3]张岱的叔叔张烨芳喜好弹筝蹴鞠,斗鸡走马,父亲钟情于戏曲歌吹,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难免沾染上骄纵奢侈的习气,怡情享乐。张岱在其所著的《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少时纨绔子弟奢豪享乐的习气可见一斑。张岱喜好繁华热闹,好精美的亭台屋舍,好娇妻美妾,对美食有特殊的偏执爱好。他喜好梨园、鼓吹,极爱戏曲艺术,而且十分精通编剧、演戏,他好古董,家中多珍宝,张岱好花鸟,特作《一尺雪》、《菊海》等名篇来记录所见的奇异景象,他的爱好广泛异常,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年岁里,张岱就这样度过了他的前半生。虽然看似和平常的纨绔子弟相同,他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但张岱与他们不同,张岱喜好戏曲,便深入研究其中奥义,从曲艺编排到唱法动作都有细细的推敲,要说是纨绔子弟,张岱更像是一位体验和记录生活的人,没有富贵公子的目中无人,他主动的选择生活并且诚实的反映生活,尽情的享受着自己兴趣中的美好事物。
江山易主,张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困顿无助的生活代替了昔日的美好景象,他没有轻易的跟随好友们自尽,而是坚持自我,用他自己的方式为他的大明王朝留下一个印记。张岱从繁华跌落人间,但是他学识渊博,所以这时他的感悟往往更加深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就是写在这一时期,张岱想通过梦忆来梦寻往日的点滴。怀着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推翻清朝光复大明朝的伟大志愿和完成史书编著的信念,让张岱的生命背负了一层沉重而闪耀的光环。
在明朝灭亡之后,张岱曾避居嵊县山中,后来他选择出山但并不为官,回到家中却发现家中几万藏书早就被占据,“(藏书)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桕至江干,籍甲内,档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4]身边昔日好友在国破家亡之后,他们选择了为国殉身,在这样的情境和选择面前,张岱选择了生。并不是他畏惧死亡,在国破家亡之后,生死早已让张岱无所畏惧了,“然余之不死,非不能死也;以死而为无益之死,故不死也。以死为无益而不死,则是不能死而窃欲自附于能死之中;能不死,而更欲出于不能死之上” [5]。死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无益的死和有益的生,张岱选择了后者,他要用自己的价值做最后有益的事。死很容易,但是活下去,在那个朝代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老人负偛耒,舂米敢迟刻?连下数十春,气喘不能吸” [6],“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偶呼稚子来,儿女复相逊。扛扶力不加,进尺还腿寸。
“老人犹喜饭,岂敢不自奋” [7],这些都是张岱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如此困顿的生活里,才能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这也让张岱体会到了做人的最终价值和追求。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张岱凭借过人的坚毅和信念默默地完成了《石匮书》的修撰。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写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一是晚明社会的奢靡风尚。晚明社会世人生活的铺张和享乐,对早期遵循的礼制的僭越,这都是当时社会奢靡风尚的直接体现;二是晚明末世的衰颓气象。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政治晦暗,世人心中的默默哀叹和黍离之悲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衰颓气象;三是晚明世人的任我放诞。思想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在当时心学左派的影响下,社会宣扬个性解放,这也是当时世人任我放诞行为最直接的诱导因素。 在张岱的散文中,晚明社会不仅仅是个山清水秀,亭台逶迤的社会,朝代交替的背景下,世人生活看似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内心的煎熬和迷惘哀叹,都一一通过散文的方式描绘出来了,让后人能够更细致的了解到当时社会和世人的真实生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张岱散文,晚明社会,折射
目录
1 引言 5
2 张岱及散文 5
2.1 张岱生平 5
2.2 张岱的散文主题 8
3 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 9
3.1 晚明社会的奢靡风尚 9
3.2 晚明末世的衰颓气象 11
3.3 晚明世人的任我放诞 12
4 结论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 引言
张岱的散文细致的描绘了明末社会,像是一幅文字版面的清明上河图,它记载着明末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反映出那个时代平民的日常生活。从他与殉国的朋友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张岱是个胸怀宽广的文学家,能容纳百家,善于取舍。他汲取本朝文章名家的创作经验,吸收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成果,同时在创作上力避之前散文创作中出现的失误,此外他还继承古代伟大散文家司马迁的优良传统,能集众家之美而免流俗之弊病,这些都是他前半生的文化积累,具有一定的底蕴。因此成为晚明散文的集大成者,可以说他对散文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随着张岱的散文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张岱散文的魅力得到逐步彰显,从早期的只偏重其“性灵”,到后来结合其时代、家世和生平进行综合的考察,张岱散文以更加完整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张岱散文研究不仅在文学层面意义重大,同时又具有名俗、历史等多重学术意义。作者张岱记叙了明末清初时代的所见所感,重在记叙吴越民俗风情,我认为张岱借民俗风土抒发人生感悟,寄托人生品味。张岱的人生品味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官场、科场、情场,不谈升迁,不谈中举,更不言儿女情长,涉及的多是山水风景,奇石异花、名园轶事、酒肆茶楼、名泉香茗、楚馆曲中、说书演戏、迎神放灯、能工巧匠、工艺书画、建筑艺术等与人生有关的方方面面。看似平常的市井生活画面、民俗风情、人情轶事,体验到的却是历史沧桑,叙事中内藏箴言警句,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与人生百态颇有意义。
当下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张岱散文中透射出当时社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素养,本文作者将从张岱散文对晚明社会的折射,这一角度,结合张岱散文及之前学者对其的研究来看,晚明社会的社会气象和世人文化、思想和道德取向。更好的从多方面来了解晚明社会。
2 张岱及其散文
晚明时期小品文蓬勃发展,撰写小品文俨然成为文坛的一种风气。作品繁盛,其中论成就之高当属袁宏道和张岱。袁宏道可谓开此风气,张岱一鼓作气,晚明之际将小品文的发展推向顶峰,两人的成就不可比拟。
2.1 张岱生平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天孙,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仕宦世家,少时为富家公子,衣食无忧,精于茶艺,爱好赏花、戏曲,明亡后不仕,潦倒而终。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尤其在散文著写上成就最为突出,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张岱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的时期,以明亡清起作为分界线来考察张岱的人生,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生活截然不同,前半生的生活富裕,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后半生则是贫困潦倒,要通过行乞来维持生活。
张岱高祖张天复是嘉靖年间进士,曾祖张元忭是万历年间状元,祖父张汝霖在京为官多年,出身于仕宦之家,张岱的前半生可谓是锦衣玉食。晚明时期,较为开放的社会风尚也对张岱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岱自幼爱好读书,祖父对其更加偏爱,曾言“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1]跟着祖父学习,自然深受其影响,“余幼遵大父教,不读朱注。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2]。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使得张岱精通多种学问,学识渊博。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家庭和社会风气有着莫大的关系。张岱好读书是受祖父的影响,而祖父张汝霖好声伎,这对张岱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家声伎,前世无之,自大父于万历年间与范长白、邹愚公、黄贞父、包函所诸先生讲究此道,遂破天荒为之”。张岱的舅祖朱石门生活奢华铺张,爱好收藏,对张家的影响很大,“在舅祖朱石门的影响和祖父的推波助澜下,父叔辈皆仿而效之” [3]张岱的叔叔张烨芳喜好弹筝蹴鞠,斗鸡走马,父亲钟情于戏曲歌吹,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难免沾染上骄纵奢侈的习气,怡情享乐。张岱在其所著的《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少时纨绔子弟奢豪享乐的习气可见一斑。张岱喜好繁华热闹,好精美的亭台屋舍,好娇妻美妾,对美食有特殊的偏执爱好。他喜好梨园、鼓吹,极爱戏曲艺术,而且十分精通编剧、演戏,他好古董,家中多珍宝,张岱好花鸟,特作《一尺雪》、《菊海》等名篇来记录所见的奇异景象,他的爱好广泛异常,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年岁里,张岱就这样度过了他的前半生。虽然看似和平常的纨绔子弟相同,他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但张岱与他们不同,张岱喜好戏曲,便深入研究其中奥义,从曲艺编排到唱法动作都有细细的推敲,要说是纨绔子弟,张岱更像是一位体验和记录生活的人,没有富贵公子的目中无人,他主动的选择生活并且诚实的反映生活,尽情的享受着自己兴趣中的美好事物。
江山易主,张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困顿无助的生活代替了昔日的美好景象,他没有轻易的跟随好友们自尽,而是坚持自我,用他自己的方式为他的大明王朝留下一个印记。张岱从繁华跌落人间,但是他学识渊博,所以这时他的感悟往往更加深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就是写在这一时期,张岱想通过梦忆来梦寻往日的点滴。怀着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推翻清朝光复大明朝的伟大志愿和完成史书编著的信念,让张岱的生命背负了一层沉重而闪耀的光环。
在明朝灭亡之后,张岱曾避居嵊县山中,后来他选择出山但并不为官,回到家中却发现家中几万藏书早就被占据,“(藏书)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桕至江干,籍甲内,档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4]身边昔日好友在国破家亡之后,他们选择了为国殉身,在这样的情境和选择面前,张岱选择了生。并不是他畏惧死亡,在国破家亡之后,生死早已让张岱无所畏惧了,“然余之不死,非不能死也;以死而为无益之死,故不死也。以死为无益而不死,则是不能死而窃欲自附于能死之中;能不死,而更欲出于不能死之上” [5]。死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无益的死和有益的生,张岱选择了后者,他要用自己的价值做最后有益的事。死很容易,但是活下去,在那个朝代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老人负偛耒,舂米敢迟刻?连下数十春,气喘不能吸” [6],“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偶呼稚子来,儿女复相逊。扛扶力不加,进尺还腿寸。
“老人犹喜饭,岂敢不自奋” [7],这些都是张岱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如此困顿的生活里,才能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这也让张岱体会到了做人的最终价值和追求。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张岱凭借过人的坚毅和信念默默地完成了《石匮书》的修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