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与失权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附件)
摘 要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流动家庭怀着对大城市的美好憧憬涌向了城市中,但处在城市边缘的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在诸多外界因素的压力下,他们无暇顾及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心日益紧张和冷漠状态。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实习期间所从事流动儿童项目实践为例,通过对社区内的流动家庭亲子关系及社会工作服务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了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服务中以赋权为本的服务中存在的“失权”的现状,通过对“失权”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反思,对未来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服务提出相关建议。
目 录
一、前言 5
(一)研究背景 5
(二)文献综述 6
(三)研究意义 10
(四)研究方法 10
二、正文 11
(一)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二)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12
三、反思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
(一)流动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4
(二)原因分析 15
(三)反思与建议 17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 录 21
一、访谈提纲(家长版) 21
二、访谈提纲(孩子版) 21
致 谢 22
前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人流动”转变成“家庭式”的流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迁徙,而更多的是涉及诸多方面的变迁。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上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2010年流动人口已达到2.6亿,流动儿童数量约为2533万。在流动家庭中,对物质层面的改善是家庭的核心任务,家庭情感建设被忽视,导致亲子关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社会化进程中竞争日益激烈,父母则给了青少年更高的期望,青少年的压力也骤增,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则可能会导致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乃至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流动家庭在某些方面处在劣势地位。家庭是个体最根本最原始的环境,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
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社会工作开展了多样的社会工作实践,提升流动家庭的亲子关系,改善流动家庭的福祉。但是,在流动家庭服务社会工作实习中发展,以赋权为本的流动家庭服务为什么却是部分流动儿童感觉“失权”,逐渐退出服务项目?应如何有效开展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真正为流动家庭赋权?
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实习期间所从事流动儿童项目实践为例,通过对社区内的流动家庭亲子关系及社会工作服务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了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服务中以赋权为本的服务中存在的“失权”的现状,通过对“失权”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反思,对未来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服务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1.赋权理论的相关论述
赋权的概念起初是由作家Solomon(1972)在提倡黑人的自强运动中提出来的,后来赋权的概念多运用于社区工作和妇女运动中。赋权,又称为“增权”,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的过程,但并不是简单的赋予案主权力,而是要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学会运用自己身边的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流动家庭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本身生活在狭小的人际交往圈里,不能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和身边的资源,更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参与,他们通常文化程度偏低,常表现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力不从心,这些都导致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长期处于失权状态,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协助其完成赋权的过程。
2.流动家庭的研究现状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家庭式流动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流动家庭指的是在城市居住下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有学者根据结构构成将流动家庭分为“半流动家庭”和“双流动家庭”。范辰辉(2014)认为“半流动家庭”指的是夫妻双方并没有全部来到城市,有一方选择留在家中照顾老人、抚养未能带到城市的孩子;而殷婕(2014)认为“双流动家庭”指的是夫妻双方都来到了城市中,子女带在身边抚养。本文所探讨的流动家庭指的是第二种,即“双流动家庭”,把子女带在身边,共同生活的家庭。
3.亲子关系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之后,关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是本文参考的重要资源,为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服务研究梳理和总结提供了理论平台。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有关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展开的:
(1)亲子关系类型方面。由于研究的差异和调查所用量表的不同对亲子关系类型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唐利平(2002)将亲子关系分为多关心多管束、少关心多管束、少关心少管束和多关心少管束四种类型。方晓义(2009)在《亲子沟通的研究》这一调查中,将亲子关系分为四种类型: 放任型、保护型、多元型和一致型。
(2)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方面。许多学者都表明家庭教育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还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互动形式等角度来研究其与亲子关系的相关性。张青方(1998)认为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荣汀(2002)指出父母的教育观念、文化程度、教育方式以及个人素质修养等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
在国外,许多学者也对亲子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不断完善。 P.M.Symonds(1989)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章的社会化以及亲子关系的影响规律; burk&Laursen(2010)提出了依恋理论,他们认为,可以将依恋分成积极与消极两种,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另外艾里克森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性,如果父母与孩子有着良好的沟通方式,那么青少年可能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最终可以明显的提高亲子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流动家庭以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为单项研究,且研究成果诸多,但从赋权理论出发,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较为空白。本文将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行研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许多学者都将研究视角放在了流动人口、亲子关系以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上,多为社会学角度,而从社会工作角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亲子关系在研究群体的研究。
从研究所采取的理论来看,从赋权与失权的角度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进行阐述,并总结当前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所提供的服务模式进行总结和评析,并为以后的服务模式提供建议,可以将社会工作在其中的特色展现出来,丰富社会工作本研究领域的理论,为今后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目 录
一、前言 5
(一)研究背景 5
(二)文献综述 6
(三)研究意义 10
(四)研究方法 10
二、正文 11
(一)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二)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12
三、反思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
(一)流动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4
(二)原因分析 15
(三)反思与建议 17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 录 21
一、访谈提纲(家长版) 21
二、访谈提纲(孩子版) 21
致 谢 22
前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人流动”转变成“家庭式”的流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迁徙,而更多的是涉及诸多方面的变迁。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上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2010年流动人口已达到2.6亿,流动儿童数量约为2533万。在流动家庭中,对物质层面的改善是家庭的核心任务,家庭情感建设被忽视,导致亲子关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社会化进程中竞争日益激烈,父母则给了青少年更高的期望,青少年的压力也骤增,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则可能会导致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乃至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流动家庭在某些方面处在劣势地位。家庭是个体最根本最原始的环境,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
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社会工作开展了多样的社会工作实践,提升流动家庭的亲子关系,改善流动家庭的福祉。但是,在流动家庭服务社会工作实习中发展,以赋权为本的流动家庭服务为什么却是部分流动儿童感觉“失权”,逐渐退出服务项目?应如何有效开展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服务,真正为流动家庭赋权?
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实习期间所从事流动儿童项目实践为例,通过对社区内的流动家庭亲子关系及社会工作服务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了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服务中以赋权为本的服务中存在的“失权”的现状,通过对“失权”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反思,对未来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家庭在亲子关系方面服务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1.赋权理论的相关论述
赋权的概念起初是由作家Solomon(1972)在提倡黑人的自强运动中提出来的,后来赋权的概念多运用于社区工作和妇女运动中。赋权,又称为“增权”,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的过程,但并不是简单的赋予案主权力,而是要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学会运用自己身边的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流动家庭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本身生活在狭小的人际交往圈里,不能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和身边的资源,更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参与,他们通常文化程度偏低,常表现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力不从心,这些都导致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长期处于失权状态,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协助其完成赋权的过程。
2.流动家庭的研究现状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家庭式流动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流动家庭指的是在城市居住下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有学者根据结构构成将流动家庭分为“半流动家庭”和“双流动家庭”。范辰辉(2014)认为“半流动家庭”指的是夫妻双方并没有全部来到城市,有一方选择留在家中照顾老人、抚养未能带到城市的孩子;而殷婕(2014)认为“双流动家庭”指的是夫妻双方都来到了城市中,子女带在身边抚养。本文所探讨的流动家庭指的是第二种,即“双流动家庭”,把子女带在身边,共同生活的家庭。
3.亲子关系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之后,关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是本文参考的重要资源,为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服务研究梳理和总结提供了理论平台。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有关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展开的:
(1)亲子关系类型方面。由于研究的差异和调查所用量表的不同对亲子关系类型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唐利平(2002)将亲子关系分为多关心多管束、少关心多管束、少关心少管束和多关心少管束四种类型。方晓义(2009)在《亲子沟通的研究》这一调查中,将亲子关系分为四种类型: 放任型、保护型、多元型和一致型。
(2)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方面。许多学者都表明家庭教育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还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互动形式等角度来研究其与亲子关系的相关性。张青方(1998)认为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荣汀(2002)指出父母的教育观念、文化程度、教育方式以及个人素质修养等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
在国外,许多学者也对亲子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不断完善。 P.M.Symonds(1989)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章的社会化以及亲子关系的影响规律; burk&Laursen(2010)提出了依恋理论,他们认为,可以将依恋分成积极与消极两种,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另外艾里克森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性,如果父母与孩子有着良好的沟通方式,那么青少年可能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最终可以明显的提高亲子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流动家庭以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为单项研究,且研究成果诸多,但从赋权理论出发,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较为空白。本文将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行研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许多学者都将研究视角放在了流动人口、亲子关系以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上,多为社会学角度,而从社会工作角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亲子关系在研究群体的研究。
从研究所采取的理论来看,从赋权与失权的角度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进行阐述,并总结当前对流动家庭亲子关系所提供的服务模式进行总结和评析,并为以后的服务模式提供建议,可以将社会工作在其中的特色展现出来,丰富社会工作本研究领域的理论,为今后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