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企业转移环境风险研究_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
污染企业转移环境风险研究_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20200501124756]
摘要:研究目的:对锡山区污染企业土壤重金属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基础。研究方法:环境风险评价分为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使用NAS四步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锡山区的四个区域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锡山区污染企业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均接近可接受风险水平;锡东新城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三种暴露途径中,直接摄入污染物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高于其他两种暴露途径;单个污染物因子中,重金属Cr和Zn是最主要的致癌风险来源;儿童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水平在直接摄入污染物这一暴露途径高于成人,其他两种暴露途径低于成人;金属Cd是锡山区生态风险主要来源。
关键词:工业污染场地;健康风险;生态风险;锡山区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1.引言 4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5
2.材料与方法 6
2.1 研究方法 6
2.1.1健康风险评价 6
2.2.2生态风险评价法 7
2.3 数据来源 8
3.结果与分析 9
3.1健康风险评价 9
3.1.1致癌风险 9
3.1.2非致癌风险 10
3.2 生态风险评价 11
4.讨论 11
4.1 结论 11
4.2 创新之处 11
参考文献: 11
表 1 土壤污染物对人类的暴露途径 6
表 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参数CSF和RFD值 7
表 3 暴露风险评价参数表 7
表 4 无锡市锡山区土壤背景值和毒性系数 8
表 5 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标与分级 8
表 6 锡山区棕褐地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 8
表 7 锡山区棕(褐)地重金属平均含量 9
表 8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值(儿童) 9
表 9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值(成人) 9
表 10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致癌风险评价 10
表 11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非致癌风险评价 10
表 12 锡山区工业污染场地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 11
1.引言
随着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如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许多企业从城镇中心搬到乡村、郊外。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许多国家的产业由纺织、煤炭、钢铁、化工等制造、加工业转向商业、金融、交通、娱乐等服务业;工业空间布局也由中心城市转移到郊区、乡村,甚至出现国内不同城市间的转移和一些发达国家将其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消减、变革和迁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土地的废弃或者不充分利用。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达到52%以上,人均达到6094美元。我国己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然而早期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量企业逐步搬迁至城市外围。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改造的同时,出现了废弃土地污染、不合理利用等问题。如著名的北京地铁土壤毒气事件、武汉施工工人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的化学中毒事件、南京化工厂爆炸事件,都是在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由于以前的污染而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江苏省是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其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3%,然而由于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等各种叠加因素的影响,苏南和苏北发展差异较为明显。苏南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苏北还在工业化初期。2005年之后,伴随着加快苏北发展政策的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的提升,以及苏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污染密集型产业向苏北转移。污染企业转移会使污染由局部地区向更大范围扩散,从而加剧环境风险。
锡山区位于无锡东部,工业发展较早,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主要产业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建材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经过不断发展,早期传统工业走向衰弱,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在羊尖、鹅湖、锡北和东港等镇,已经建立包括新世纪工业园、羊尖工业园、鹅湖工业园在内的11个工业园区,至2009年,已有72家企业实现了“退城进园”。
1.2 研究意义
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企业转移中产生的环境风险的调控管理愈加重要。在2013年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上,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关于污染场地地健康风险风险评价、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规范做出报告。由此看出,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所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土地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等研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企业转移至城市外围,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污染企业转移一方面使原有土地因遭受污染无法正常使用成为“棕地”( 曹康,2007),另一方面使污染发生由点到面的转变,即污染由局部地区向外界扩散使得环境污染局部好转而整体恶化,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高宇亮,2008),同时,污染转移使得污染转入地域民众环境权遭受侵害,环境福利减少或丧失,并且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民众的身上(唐荣智,2007)。可见,对污染企业转移产生的污染管理已经成为政府、专家研究的焦点。
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重要的政策分析工具,对于解决具有复杂性、潜在危害性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孙斌,2002;尹航,2008;关正君,2012)。通过对污染企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充分了解污染企业转移污染现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是控制污染、治理污染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对污染企业转移仅侧重于政府政策(魏后凯,2009)、各城市企业转移政策比较等理论研究(施国庆,2009),对于污染企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鲜有涉及。
污染企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是遗留土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的风险,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识别,确认其产生的风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污染企业转移风险评价的重要部分。我国对污染企业转移中产生的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国外土地利用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在污染场地再利用中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修复技术标准、监测体系等都还不健全。但近年来政府、专家和公众对污染企业转移、污染场地再利用的问题关注度上升,因此,对污染企业转移产生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风险调控的管理体系,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NAS四步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锡山区污染企业转移后遗留的污染场地进行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评价。受体为锡山区成人与儿童,由于美国环保局对人群设定的参数与我国居民存在差异,本文对相关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
2.1.1健康风险评价法
采用NAS四步法对污染企业转移后遗留下的污染场地进行健康风险评价。
(1) 暴露量计算
一般来说,工业用地土壤污染物暴露途径有三种:无意的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见表1(NAS,1983;董志贵,2008;段小丽,2012)。
表 1 土壤污染物对人类的暴露途径
摘要:研究目的:对锡山区污染企业土壤重金属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基础。研究方法:环境风险评价分为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使用NAS四步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锡山区的四个区域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锡山区污染企业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均接近可接受风险水平;锡东新城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三种暴露途径中,直接摄入污染物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高于其他两种暴露途径;单个污染物因子中,重金属Cr和Zn是最主要的致癌风险来源;儿童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水平在直接摄入污染物这一暴露途径高于成人,其他两种暴露途径低于成人;金属Cd是锡山区生态风险主要来源。
关键词:工业污染场地;健康风险;生态风险;锡山区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1.引言 4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5
2.材料与方法 6
2.1 研究方法 6
2.1.1健康风险评价 6
2.2.2生态风险评价法 7
2.3 数据来源 8
3.结果与分析 9
3.1健康风险评价 9
3.1.1致癌风险 9
3.1.2非致癌风险 10
3.2 生态风险评价 11
4.讨论 11
4.1 结论 11
4.2 创新之处 11
参考文献: 11
表 1 土壤污染物对人类的暴露途径 6
表 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参数CSF和RFD值 7
表 3 暴露风险评价参数表 7
表 4 无锡市锡山区土壤背景值和毒性系数 8
表 5 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标与分级 8
表 6 锡山区棕褐地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 8
表 7 锡山区棕(褐)地重金属平均含量 9
表 8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值(儿童) 9
表 9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值(成人) 9
表 10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致癌风险评价 10
表 11 锡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非致癌风险评价 10
表 12 锡山区工业污染场地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 11
1.引言
随着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如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许多企业从城镇中心搬到乡村、郊外。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许多国家的产业由纺织、煤炭、钢铁、化工等制造、加工业转向商业、金融、交通、娱乐等服务业;工业空间布局也由中心城市转移到郊区、乡村,甚至出现国内不同城市间的转移和一些发达国家将其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消减、变革和迁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土地的废弃或者不充分利用。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达到52%以上,人均达到6094美元。我国己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然而早期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量企业逐步搬迁至城市外围。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改造的同时,出现了废弃土地污染、不合理利用等问题。如著名的北京地铁土壤毒气事件、武汉施工工人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的化学中毒事件、南京化工厂爆炸事件,都是在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由于以前的污染而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江苏省是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其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3%,然而由于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等各种叠加因素的影响,苏南和苏北发展差异较为明显。苏南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苏北还在工业化初期。2005年之后,伴随着加快苏北发展政策的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的提升,以及苏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污染密集型产业向苏北转移。污染企业转移会使污染由局部地区向更大范围扩散,从而加剧环境风险。
锡山区位于无锡东部,工业发展较早,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主要产业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建材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经过不断发展,早期传统工业走向衰弱,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在羊尖、鹅湖、锡北和东港等镇,已经建立包括新世纪工业园、羊尖工业园、鹅湖工业园在内的11个工业园区,至2009年,已有72家企业实现了“退城进园”。
1.2 研究意义
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企业转移中产生的环境风险的调控管理愈加重要。在2013年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上,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关于污染场地地健康风险风险评价、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规范做出报告。由此看出,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所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土地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等研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企业转移至城市外围,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污染企业转移一方面使原有土地因遭受污染无法正常使用成为“棕地”( 曹康,2007),另一方面使污染发生由点到面的转变,即污染由局部地区向外界扩散使得环境污染局部好转而整体恶化,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高宇亮,2008),同时,污染转移使得污染转入地域民众环境权遭受侵害,环境福利减少或丧失,并且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民众的身上(唐荣智,2007)。可见,对污染企业转移产生的污染管理已经成为政府、专家研究的焦点。
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重要的政策分析工具,对于解决具有复杂性、潜在危害性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孙斌,2002;尹航,2008;关正君,2012)。通过对污染企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充分了解污染企业转移污染现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是控制污染、治理污染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对污染企业转移仅侧重于政府政策(魏后凯,2009)、各城市企业转移政策比较等理论研究(施国庆,2009),对于污染企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鲜有涉及。
污染企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是遗留土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的风险,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识别,确认其产生的风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污染企业转移风险评价的重要部分。我国对污染企业转移中产生的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国外土地利用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在污染场地再利用中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修复技术标准、监测体系等都还不健全。但近年来政府、专家和公众对污染企业转移、污染场地再利用的问题关注度上升,因此,对污染企业转移产生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风险调控的管理体系,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NAS四步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锡山区污染企业转移后遗留的污染场地进行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评价。受体为锡山区成人与儿童,由于美国环保局对人群设定的参数与我国居民存在差异,本文对相关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
2.1.1健康风险评价法
采用NAS四步法对污染企业转移后遗留下的污染场地进行健康风险评价。
(1) 暴露量计算
一般来说,工业用地土壤污染物暴露途径有三种:无意的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见表1(NAS,1983;董志贵,2008;段小丽,2012)。
表 1 土壤污染物对人类的暴露途径
暴露途径 | 暴露方式 |
不慎摄入 | 不慎摄入土壤尘、意外摄入受污染的土壤,地表水 |
皮肤接触 | 与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直接接触 |
呼吸进入 | 呼吸空气中的尘土、挥发物质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