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后逻辑框架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基于改进后逻辑框架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20200511190803]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对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及逻辑框架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逻辑框架法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要求,将效益审计整合到逻辑框架法的思维模式里,对逻辑框架法进行了改进。并以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期评价为例,构建了“基于改进后逻辑框架法的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工作表”,总结了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成果和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验证了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上的可行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方法;逻辑框架;改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逻辑框架法及其改进3
(一)逻辑框架法3
(二)逻辑框架法的改进4
1.逻辑框架法的局限性4
2.改进后的逻辑框架法4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5
(一)研究区域概况5
(二)数据来源5
三、评价结果分析5
(一)问题树的绘制5
(二)目标树的绘制5
(三)构建逻辑框架7
四、结论及讨论13
(一)结论13
(二)讨论13
1. 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上的优势13
2. 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上的局限性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基于改进后逻辑框架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土地资源管理 蒋兴
引言
引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中充当重要角色,常常被人们看做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其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的关键步骤,作为规划修改、编制的基础和依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2] 。它与其他类型规划有着相似之处,也属于人类社会活动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范畴,鲜明的社会目标和众多参与者是其主要的社会特征[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制定,贵在实施。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一定年限后(一般是中期)或规划项目到达规划的最后一年,对规划目标是否达成、规划实际产出多少、规划实际投入多少等情况所进行全面、科学得整理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活动的总结,规划预定目标的是否执行或是否妥善执行,主要指标是否完成,规划经济、环境、资源、环境、人口等影响等;通过分析评价,找出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分析提出合适的改进建议,分析导致规划成功或者失败的缘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及时进行反馈,为下一轮规划的制定和科学性的提升提供宝贵意见,也有利于规划科学性的提高。
在我国,该领域主流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另一种是计量评价法。其中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不同分为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和PSR - FUZZY模型方法,根据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层次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分为回归分析法和空间吻合性研究方法。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张雪松[4]采用通过集体研讨法确定规划实施参评指标体系,引入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规划实施参评指标进行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京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京山县在基本农田保护与非农建设用地管控方面对规划进行了较好的落实,但在耕地保有量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方面还有待改进的结论。
高奇[5]采用依据 PSR 框架模型的原理,从压力、状态和响应 3 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引入模糊综合分析法反映实施过程本身模糊不确定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山西省侯马市上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侯马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总体良好,但存在增量建设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规划目标在方向和数量存在差距的结论。
朱佳敏[6] 采用从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公众参与性及社会影响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5个方面选取规划实施参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参评指标权重,并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铜陵市、淮北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差异进行了研究,得出两地规划实施侧重追求经济利益,实施结果与规划要求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仍有较大差异的结论。
王新生[7]运用网络分析法对河南省焦作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土地利用结构对焦作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结论。
徐春涛[8]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吉林省伊通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通过对伊通县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建立了各种用途土地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各回归分析模型的显著水平基本都在 0.80 以上,并完整展现了各项规划指标的变化趋势, 评价结果也和伊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王婉晶[9]等从空间吻合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地类图斑空间吻合度、功能区空间吻合度、区域空间吻合度三个分级标准,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执行过程和执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果分的时空效果进行了客观评判和总结,认为通州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结果与规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实际评价中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只能确定实施结果是否达到规划目标,但不能根据差异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计量评价法只能说明实施结果和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不能确定实施结果是否达到规划目标。可见评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评价的效果和适用性。本文所介绍的改进后逻辑框架法作为一种项目评价的方法,已经在国外项目评价、政策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提供完整的改进路径。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国内尚无学者将此方法应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当中,在研究领域尚属空白。
一、 逻辑框架法及其改进
(一)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是由美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发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按项目的进行周期将其分解成目标、目的、产出和投入四个层次,通过层次的分步解析来分析项目的进行过程,总结项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在项目进行周期内的目标和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10]。在成果的表现形式上,逻辑框架法用逻辑矩阵来科学地呈现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使项目的动机原因、进行过程和实施结果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11]。目前已有2/3的国际组织把逻辑框架法作为援助项目计划管理(Cordingley K,1995)[12]和目标效果评估(Objectives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的主要方法(Akoka,1996)[13]。
逻辑框架法四个逻辑层次的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1)目标,即国家或者组织的宏观规划、政策等;
(2)目的,即项目直接产生的效果和起到的作用;
(3)产出,即项目投入的产出物;
对于此图的解释为:投入怎样的资源例如资金、人员、物品,就会有相应的产出,而产出的成果会对直接目的产生直接影响,对宏观目标产生间接影响,或者说说产出的成果和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存在一种因果的关系,是为达成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的实际作为,而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反过来又会影响投入,为下一轮的投入提供科学及有效的参考。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对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及逻辑框架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逻辑框架法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要求,将效益审计整合到逻辑框架法的思维模式里,对逻辑框架法进行了改进。并以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期评价为例,构建了“基于改进后逻辑框架法的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工作表”,总结了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成果和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验证了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上的可行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方法;逻辑框架;改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逻辑框架法及其改进3
(一)逻辑框架法3
(二)逻辑框架法的改进4
1.逻辑框架法的局限性4
2.改进后的逻辑框架法4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5
(一)研究区域概况5
(二)数据来源5
三、评价结果分析5
(一)问题树的绘制5
(二)目标树的绘制5
(三)构建逻辑框架7
四、结论及讨论13
(一)结论13
(二)讨论13
1. 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上的优势13
2. 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上的局限性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基于改进后逻辑框架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土地资源管理 蒋兴
引言
引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中充当重要角色,常常被人们看做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其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的关键步骤,作为规划修改、编制的基础和依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2] 。它与其他类型规划有着相似之处,也属于人类社会活动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范畴,鲜明的社会目标和众多参与者是其主要的社会特征[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制定,贵在实施。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一定年限后(一般是中期)或规划项目到达规划的最后一年,对规划目标是否达成、规划实际产出多少、规划实际投入多少等情况所进行全面、科学得整理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活动的总结,规划预定目标的是否执行或是否妥善执行,主要指标是否完成,规划经济、环境、资源、环境、人口等影响等;通过分析评价,找出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分析提出合适的改进建议,分析导致规划成功或者失败的缘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及时进行反馈,为下一轮规划的制定和科学性的提升提供宝贵意见,也有利于规划科学性的提高。
在我国,该领域主流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另一种是计量评价法。其中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不同分为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和PSR - FUZZY模型方法,根据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层次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分为回归分析法和空间吻合性研究方法。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张雪松[4]采用通过集体研讨法确定规划实施参评指标体系,引入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规划实施参评指标进行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京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京山县在基本农田保护与非农建设用地管控方面对规划进行了较好的落实,但在耕地保有量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方面还有待改进的结论。
高奇[5]采用依据 PSR 框架模型的原理,从压力、状态和响应 3 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引入模糊综合分析法反映实施过程本身模糊不确定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山西省侯马市上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侯马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总体良好,但存在增量建设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规划目标在方向和数量存在差距的结论。
朱佳敏[6] 采用从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公众参与性及社会影响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5个方面选取规划实施参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参评指标权重,并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铜陵市、淮北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差异进行了研究,得出两地规划实施侧重追求经济利益,实施结果与规划要求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仍有较大差异的结论。
王新生[7]运用网络分析法对河南省焦作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土地利用结构对焦作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结论。
徐春涛[8]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吉林省伊通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了评价,通过对伊通县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建立了各种用途土地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各回归分析模型的显著水平基本都在 0.80 以上,并完整展现了各项规划指标的变化趋势, 评价结果也和伊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王婉晶[9]等从空间吻合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地类图斑空间吻合度、功能区空间吻合度、区域空间吻合度三个分级标准,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执行过程和执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果分的时空效果进行了客观评判和总结,认为通州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结果与规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实际评价中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只能确定实施结果是否达到规划目标,但不能根据差异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计量评价法只能说明实施结果和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不能确定实施结果是否达到规划目标。可见评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评价的效果和适用性。本文所介绍的改进后逻辑框架法作为一种项目评价的方法,已经在国外项目评价、政策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提供完整的改进路径。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改进后逻辑框架法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国内尚无学者将此方法应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当中,在研究领域尚属空白。
一、 逻辑框架法及其改进
(一)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是由美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发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按项目的进行周期将其分解成目标、目的、产出和投入四个层次,通过层次的分步解析来分析项目的进行过程,总结项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在项目进行周期内的目标和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10]。在成果的表现形式上,逻辑框架法用逻辑矩阵来科学地呈现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使项目的动机原因、进行过程和实施结果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11]。目前已有2/3的国际组织把逻辑框架法作为援助项目计划管理(Cordingley K,1995)[12]和目标效果评估(Objectives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的主要方法(Akoka,1996)[13]。
逻辑框架法四个逻辑层次的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1)目标,即国家或者组织的宏观规划、政策等;
(2)目的,即项目直接产生的效果和起到的作用;
(3)产出,即项目投入的产出物;
对于此图的解释为:投入怎样的资源例如资金、人员、物品,就会有相应的产出,而产出的成果会对直接目的产生直接影响,对宏观目标产生间接影响,或者说说产出的成果和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存在一种因果的关系,是为达成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的实际作为,而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反过来又会影响投入,为下一轮的投入提供科学及有效的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