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以董浜镇新民村为例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以董浜镇新民村为例[20200411095726]
摘要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主要是讲农村居民如何生活的问题。马克思说:“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在不断进步。本文运用观察法、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以代际比较为观察视角,以常熟市董浜镇新民村为调查地点来研究新民村老年段、中年段、青年段三代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分析了农村居民代际不同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预测了未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青年段与中年段人、青年段与老年段人在生活方式方面的代际差异大于中年段与老年段人在生活方式方面的代际差异;第二,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第三,农村居民代际不同生活方式是由不同的时代、教育背景和社会关系造成的;第四,未来是属于青年一代的,青年一代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督促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方能在社会中立足,成为社会生产独一无二的中间力量。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代际比较
目 录
1.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意义 1
1.3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2
1.4本文的研究思路 4
2.研究设计 5
2.1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5
2.2研究内容 6
2.3调查对象 7
2.4研究方法 7
3.农村居民代际生活方式的描述 9
3.1劳动生活方式 9
3.1.1劳动场所 10
3.1.2劳动职业 10
3.1.3劳动收入 10
3.2消费生活方式 11
3.2.1消费水平 12
3.2.2消费方式 12
3.2.3消费观念 13
3.2.4消费习惯 13
3.3闲暇生活方式 14
3.3.1闲暇时间 16
3.3.2闲暇活动方式 16
3.4社交生活方式 16
3.4.1社会交往范围 17
3.4.2社会交往观念 17
3.4.3社会交往方式 18
4.农村居民不同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 19
4.1劳动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 19
4.2消费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 19
4.3闲暇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 19
4.4社交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分析 19
5.农村居民代际不同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 21
5.1时代的不同 21
5.2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 21
5.3社会关系不同 22
6.结语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各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发展也不容小觑,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故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的兴起,传统的农村也逐渐向城镇化演进,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农村逐渐现代化、文明化。社会的变迁也带动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在社会加速转型这个大背景下,不同年代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值得探究。
常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县之一,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中心,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的行列,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本文从农村现状出发,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代际比较为观察视角,分别从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交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三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探讨三代人之间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并且预测未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现有的学者对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代际比较尚未作出系统的研究,往往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研究生活方式的变化或者只是侧重于生活方式的某一个方面来研究。本文以代际比较为观察视角研究三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探讨三代人之间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并且预测未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是一项实证研究,在一些具体方面需要结合适当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来比较分析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实证研究做一些理论层面的思考。
1.2.2实际意义
新民村是我从小生活的村落,我见证了它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在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间,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变化期间研究三代农村居民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指引农村居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但响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而且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居民和谐融洽相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一起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3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1.3.1国内相关文献
费孝通教授的《江村经济》主要通过考察江苏吴县一个村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来研究村里经济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江村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为后人研究小城镇经济作了一个铺垫。[]
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风貌。后来发表的《新乡土中国》,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出: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新的现代化农村正在逐渐兴起。[]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丽萍,房蕊主要分析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基本状况和农村现有生活方式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最终提出了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几点建议,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申广斯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总体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特征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这一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篇文章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伟,崔永军主要是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农村居民消费生活方式的变迁。通过不同年代居民之间的对比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总体特征,从而得出结论: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代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是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代际关系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如何平衡好代际关系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内容。
贺雪峰,郭俊霞学者主要通过研究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代际关系的平衡性、代际交换的程度、代际之间的紧张性、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来探析农村代际关系的区域差异和历史变迁。[]
另外,贺雪峰学者还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讲中国传统社会的代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代际关系,通过对比得出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原因及其后果。文章最后的结论引发我们对农村代际关系平衡的思考。[]
目前,关于代际比较的研究比较少,陈晓雪以某村为例,文章主要分析了三代农村居民对亲子关系态度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预测了未来农村亲子关系可能的发展趋势。文章有一个亮点,采用了入户访谈的方法,确保了访问质量和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1.3.2国外相关文献
中国正处于社会迅速转型期间,所以国内学者对农村的学术研究比较多。当国外的农业性社会向工业性社会转型期间,农民也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一个话题。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提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得传统的农民生活也逐渐向现代化演进,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终结”。[]
美国学者埃弗里特·M.罗吉斯的《乡村社会变迁》主要是从家庭,工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制约农村现代化的种种因素。[]
1.3.3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已经很丰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费孝通和贺雪峰教授,展示了半个世纪前后的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为后人做农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一些学者都普遍发现,中国的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农村社会变迁的原因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