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公共服务作为公众基本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供给效果及质量如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需被完善。以往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多表现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割裂的特征, 忽视了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服务的直接受益者的的城乡居民在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的能动作用,不利于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要克服这一缺陷,关键在于提高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真正体现出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这一角度,本文通过城乡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来剖析目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供需匹配的角度对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words2
一、引言2
研究背景2
研究目的及意义3
(三)研究方法3
二、文献回顾 3
(一)国内研究3
1.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的界定3
2.基本公共服务效果的评价研究3
(二)国外研究5
1.公共服务均等化5
2.公共服务有效供给5
(三)文献述评6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 6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及特点介绍6
(二)数据来源及有关特征介绍 6
(三)数据分析结果 6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6
(一)模型检验 12
(二)因素比较 13
五、政策建议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GDP总量不断攀升,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已接近五万元,正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临一系列“成长的烦恼”,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低效供给正是其中突出的“烦恼”之一。目前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状况日益加重,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不佳也会导致人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升,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个体间福利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也在侵蚀着社会正义的基础,如若不加以重视,政府将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矛盾也将进一步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
早在2005年,国家就督促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到了2012年,政府部门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及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标准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加重视城乡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至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渐成为政府转型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17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这一文件也将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其供给效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不仅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使人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更高的满意度是经济新常态下保障基本民生的兜底要求,对于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公平、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迈向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能够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从供给主体也即政府角度出发,突破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但是忽略了居民作为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有将个人与社会更好的结合,重视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了解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感受,才能从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中,发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更好地为解决这一难题制定出有效的对策。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通过对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目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化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仔细查阅有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个人评价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
2.逻辑推理法:根据已有的调查问卷的各要素和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总结出各种因素对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影响关系,推断哪些因素有显著影响,哪些因素影响不显著,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从而帮助下一步的回归分析做理论准备。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2013年中国社会调查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为依托,将定量和定性这两种分析方法紧密集合,探究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中供给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描述性分析
运用频数分析对比城镇、乡村以及城乡整体上,公众对于基本教育、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四方面公共服务的充足性、均衡性、公共性以及便利性的评价是否存在差异。
(2)第二阶段:回归分析
该部分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采取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选择居民对于基本教育、基本卫生、公共住房、社会管理等四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评价分值以及为自变量,选择居民对总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评价分值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为控制变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笔者将婚姻状况分为“有配偶”和“无配偶”两种,将“有配偶”设值为“1”,无配偶设值为“0”,并对收入做了相应的对数处理。)分析从城镇、乡村以及全国总体上看,上述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对总体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评价的影响是否显著。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words2
一、引言2
研究背景2
研究目的及意义3
(三)研究方法3
二、文献回顾 3
(一)国内研究3
1.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的界定3
2.基本公共服务效果的评价研究3
(二)国外研究5
1.公共服务均等化5
2.公共服务有效供给5
(三)文献述评6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 6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及特点介绍6
(二)数据来源及有关特征介绍 6
(三)数据分析结果 6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6
(一)模型检验 12
(二)因素比较 13
五、政策建议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7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GDP总量不断攀升,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已接近五万元,正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临一系列“成长的烦恼”,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低效供给正是其中突出的“烦恼”之一。目前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状况日益加重,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不佳也会导致人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升,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个体间福利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也在侵蚀着社会正义的基础,如若不加以重视,政府将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矛盾也将进一步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
早在2005年,国家就督促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支持,帮助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到了2012年,政府部门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项目及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标准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加重视城乡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至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渐成为政府转型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17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这一文件也将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其供给效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不仅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使人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更高的满意度是经济新常态下保障基本民生的兜底要求,对于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公平、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迈向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能够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从供给主体也即政府角度出发,突破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但是忽略了居民作为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有将个人与社会更好的结合,重视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了解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感受,才能从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中,发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更好地为解决这一难题制定出有效的对策。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通过对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目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化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仔细查阅有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个人评价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
2.逻辑推理法:根据已有的调查问卷的各要素和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总结出各种因素对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影响关系,推断哪些因素有显著影响,哪些因素影响不显著,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从而帮助下一步的回归分析做理论准备。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2013年中国社会调查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为依托,将定量和定性这两种分析方法紧密集合,探究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中供给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描述性分析
运用频数分析对比城镇、乡村以及城乡整体上,公众对于基本教育、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四方面公共服务的充足性、均衡性、公共性以及便利性的评价是否存在差异。
(2)第二阶段:回归分析
该部分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采取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选择居民对于基本教育、基本卫生、公共住房、社会管理等四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评价分值以及为自变量,选择居民对总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评价分值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为控制变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笔者将婚姻状况分为“有配偶”和“无配偶”两种,将“有配偶”设值为“1”,无配偶设值为“0”,并对收入做了相应的对数处理。)分析从城镇、乡村以及全国总体上看,上述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对总体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评价的影响是否显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