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附件)
摘 要 近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工业化也不例外。农村青年为生计或发展,大量涌向城市。由于路途遥远、时间紧张、路费昂贵等原因,大部分离乡者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农村留守老人因此出现。首先,笔者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对山东省济南市SW村的15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其次,从经济、日常照料和精神这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支持现状进行总结。再者,其社会支持中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经济支持有限;二是生活方面缺乏日常照料;三是孤独情绪难以释放。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一是要完善其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改善社会政策体系,兴办高中、职业中专,加强法律保障,组织协调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强调社区责任等;二是改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强化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庭支持、地缘关系为主的邻里支持以及朋友支持;三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通过这几方面,构建一个协调联动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目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二) 研究设计及过程 2
二、 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 6
(一) 经济层面的支持现状 6
(二) 日常照顾层面的支持现状 7
(三) 情感层面的支持现状 8
三、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0
(一) 子女支持有限 10
(二) 政府支持不足 10
(三) 其他支持未常规化 10
四、 改善农村留守老人支持系统的策略 12
(一) 健全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12
(二) 健全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14
(三) 鼓励自我支持,提高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致谢 19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结构日益瓦解,许多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形成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他们的父母大多因为身体年迈、疾病、经济条件以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选择留在农村,大批农村留守老人也就因此出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子女离家致使传统的带来的家庭内部“结构性缺失”和众多外在支持力量的薄弱,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更加弱势,也为建构富强和谐的新农村造成一定的阻碍。如何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城镇地区养老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揭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问题和需求,理清干预策略的重点;第二,从社会支持理论入手,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在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具体实务领域的探索;第三,本研究推动了农村养老制度体系的完善,为破解农村养老问题提供视角。
2)实践意义
第一,引导农村留守老人正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帮助其建立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来解决自身问题,提升生活质量;第二,本研究反映出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日常照料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使其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第三,留守老人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新农村面貌。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内涵丰富,目前社会学界对于此定义较为模糊。本文探讨的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在由于子女及其配偶为生计或发展,远离(指半径100KM范围外)原先居住的农村,半年及以上时间无法回家探望,而留守在农村生活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明确了文中探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通常半年及以上的时间在城市里打工、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谋求学业等,户口迁移或临时定居城市,距离农村较远。这里所说的距离,指的是半径100公里范围之外;2)外出子女只留下父亲和母亲一起在农村生活,如果出现丧偶情况,只要子女及配偶属于上述的情况,那么也包括在讨论范围以内;3)文中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居住所在地为农村,不排除户籍在城市的老人因其他原因,而不得不居住在农村的情况;4)农村中的无子女家庭和未婚老人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社会病理学专业,在起源阶段,它更多的被用在社会心理健康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也不断地在旧有阐释中融入人们对于它的最新理解。本文采用国内社会学学者陈成文的定义:社会支持就是指运用某种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手段,有系统地为社会上的弱势成员提供无偿援助的行为的总和(((。
在本文中,该理论的内涵包括:1)从主体来划分,农村留守老人的支持可以分成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部分(((。正式支持是由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宏观支持;非正式支持是指由子女、亲戚、朋友、邻居等微观群体提供的支持(((。2)在社会支持的内容上看,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经济上的物质支持、日常的照顾和精神层面的慰藉。本文也将从社会支持的这三个部分,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在开始之前,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校内图书馆方便快捷的电子资源系统及丰富的馆藏书籍,搜集资料。在这一阶段,搜集整理了与农村留守老人相关的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和与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相关的文献。笔者运用这些资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纵览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照料、精神层面的现状和问题,寻找可供借鉴的研究范式,把握对其干预的切入点,从而在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角度提出了更加全面可行的干预策略。同时,一些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相关的文件也在文献研究的范围之中。
2)无结构访谈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的留守老人,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济南市SW村的15位留守老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对他们进行访谈,并在访谈资金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满足研究的需要。访谈对象年龄在6282岁,平均71岁,男性有7位,女性有8位,3人有丧偶现象,1人离异,均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以下为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表:
人员
年龄
性别
婚姻状况
子女情况
个人情况
A
65
女
已婚
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市一家工厂打工,一个在青岛市建筑工地打工。
身体条件差,配偶无劳动能力。依靠政府的养老补贴和每个月儿子寄回家的生活费来生活。
B
67
男
丧偶
一儿一女,现都在江苏省打工。
五年前打工时不幸在脚手架摔落,现行动不便,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儿子和女儿每月各寄部分生活费。
目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二) 研究设计及过程 2
二、 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 6
(一) 经济层面的支持现状 6
(二) 日常照顾层面的支持现状 7
(三) 情感层面的支持现状 8
三、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0
(一) 子女支持有限 10
(二) 政府支持不足 10
(三) 其他支持未常规化 10
四、 改善农村留守老人支持系统的策略 12
(一) 健全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12
(二) 健全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14
(三) 鼓励自我支持,提高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致谢 19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城乡之间的二元化结构日益瓦解,许多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形成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他们的父母大多因为身体年迈、疾病、经济条件以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选择留在农村,大批农村留守老人也就因此出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子女离家致使传统的带来的家庭内部“结构性缺失”和众多外在支持力量的薄弱,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更加弱势,也为建构富强和谐的新农村造成一定的阻碍。如何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城镇地区养老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揭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问题和需求,理清干预策略的重点;第二,从社会支持理论入手,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在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具体实务领域的探索;第三,本研究推动了农村养老制度体系的完善,为破解农村养老问题提供视角。
2)实践意义
第一,引导农村留守老人正视社会支持的作用,帮助其建立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来解决自身问题,提升生活质量;第二,本研究反映出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日常照料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使其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第三,留守老人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新农村面貌。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内涵丰富,目前社会学界对于此定义较为模糊。本文探讨的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在由于子女及其配偶为生计或发展,远离(指半径100KM范围外)原先居住的农村,半年及以上时间无法回家探望,而留守在农村生活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明确了文中探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通常半年及以上的时间在城市里打工、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谋求学业等,户口迁移或临时定居城市,距离农村较远。这里所说的距离,指的是半径100公里范围之外;2)外出子女只留下父亲和母亲一起在农村生活,如果出现丧偶情况,只要子女及配偶属于上述的情况,那么也包括在讨论范围以内;3)文中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居住所在地为农村,不排除户籍在城市的老人因其他原因,而不得不居住在农村的情况;4)农村中的无子女家庭和未婚老人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社会病理学专业,在起源阶段,它更多的被用在社会心理健康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也不断地在旧有阐释中融入人们对于它的最新理解。本文采用国内社会学学者陈成文的定义:社会支持就是指运用某种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手段,有系统地为社会上的弱势成员提供无偿援助的行为的总和(((。
在本文中,该理论的内涵包括:1)从主体来划分,农村留守老人的支持可以分成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部分(((。正式支持是由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宏观支持;非正式支持是指由子女、亲戚、朋友、邻居等微观群体提供的支持(((。2)在社会支持的内容上看,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经济上的物质支持、日常的照顾和精神层面的慰藉。本文也将从社会支持的这三个部分,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在开始之前,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校内图书馆方便快捷的电子资源系统及丰富的馆藏书籍,搜集资料。在这一阶段,搜集整理了与农村留守老人相关的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和与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相关的文献。笔者运用这些资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纵览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照料、精神层面的现状和问题,寻找可供借鉴的研究范式,把握对其干预的切入点,从而在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角度提出了更加全面可行的干预策略。同时,一些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相关的文件也在文献研究的范围之中。
2)无结构访谈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的留守老人,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济南市SW村的15位留守老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对他们进行访谈,并在访谈资金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满足研究的需要。访谈对象年龄在6282岁,平均71岁,男性有7位,女性有8位,3人有丧偶现象,1人离异,均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以下为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表:
人员
年龄
性别
婚姻状况
子女情况
个人情况
A
65
女
已婚
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市一家工厂打工,一个在青岛市建筑工地打工。
身体条件差,配偶无劳动能力。依靠政府的养老补贴和每个月儿子寄回家的生活费来生活。
B
67
男
丧偶
一儿一女,现都在江苏省打工。
五年前打工时不幸在脚手架摔落,现行动不便,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儿子和女儿每月各寄部分生活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