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村庙组织研究以闽南地区q村为例
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逐渐复兴,民间信仰组织及其管理模式日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村庙组织由宗族/乡族组织发展而来,是民间信仰组织的主体,负责管理信仰场所,组织信仰活动,在重聚村落公共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借助游神赛会这一大型信仰仪式对村庙组织进行研究,探讨其对民间信仰组织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历史因素、人员构成、资源动员、资金管理、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确立了村庙组织在村庙建设和民间信仰仪式中的主导地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一、文献回顾2(一)民间信仰组织研究2(二)村庙组织研究3(三)研究评价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二)调查地点及研究对象概况4(三)研究方法4
三、村庙组织的组织架构5(一)人员构成5
(二)财务管理6
四、民间信仰活动与村庙组织7(一)民间信仰活动7(二)村庙组织的资源动员7
五、小结与讨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村庙组织研究
——以闽南地区Q村为例
引言
闽人尚巫,自古以来就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闽地地形崎岖,多山地,交通不便,且远离中原文化,开化较晚,一直到两宋之后随着中原人口的迁入才闽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才逐渐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因山林密布,多“瘴气”和虫蛇鸟兽,人们对之认知不多,为了减少生病和避免被野兽伤害,向未知的力量祈祷,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图腾崇拜和巫术盛行,导致民间信仰文化的发达。向神祈福,需要仪式专家来主持,并逐渐产生了特定的组织来开展这类活动。唐宋以来,在尚巫文化的熏陶下,许多神明被塑造出来,“临水夫人”、“妈祖”、保生大帝“等神明更是受到朝廷正统的封授,信众不断增加,在这些信仰体系下,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入世俗化观念的尚巫的传统,更多的地方神明被创造,主要是瘟神和祖先,还有的是对正统信仰如“关帝”的修改,并建立了庙宇或信仰场所供民众祈福,相应的组织也逐渐生成。人口的增加,尤其是之后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宗族组织逐渐形成,并具有极大的权威,在1949年以前宗族组织的一大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就是组织敬神活动,现在宗族思想浓厚的福建等地宗族组织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中原人口的入迁,带来了正统宗教的规范和教义,泉州还有许多外来的宗教,民间信仰对其有选择的吸收和整合,使其仪式更加规范,信仰活动更为丰富和统一,乡族组织/宗族成为维护这一规范的重要支持。多姓氏的乡村一般是由族长组成村庙管理组织,而独姓或一姓为主导的乡村则需要进行力量博弈后确定各方归属,毕竟即使同姓也会有血缘上的亲疏之别。因此村庙组织历史渊源深厚,已经深深植入闽人的观念当中,民间信仰的复兴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根据2002年福建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共25102座,还有数量众多的面积极小的土地庙和神龛未被统计在内。[1]这十几年来,福建各地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重建、新建、扩建有增无减,已经不止是 “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几乎每个村落都有23个较大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这些场所大多需要特定的组织来进行管理和组织活动。现在大型的民间信仰场所,有着较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春节期间和各类节假日,信众与游客数量众多,政府相关部门调用了更多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和开发,成立了较系统较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而分布在各村的村庙,由各村的精英和虔诚的信众来进行管理,村庙组织这一组织管理机构属于民间机构,其在推动民间信仰和组织民间信仰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民间信仰的组织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如何影响民间信仰的延续和发展?此上即为本研究意欲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文献回顾
(一)民间信仰组织研究
1.民间信仰组织功能
民间信仰组织亦称为香社组织,属于民间管理机构,其所代表的社会势力,影响着世俗社会的公共事务,成为整合社区资源的重要桥梁,推动着民间信仰的发展、兴盛。Keenth Dean对福建乡村宗教仪式的研究认为乡村庙宇及其仪式活动成为能动员整个社区进入更大区域联盟的新型地方权力的场所,是包含各种角色的许多不同参与者复杂的集体行动。这些仪式活动的特点,是活动的多个中心展现出的多样混合的仪式结构和事件。 [2]王四小在浙江南部对民间信仰的乡村治理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民间信仰组织经常独立处理公共事务,其骨干时常参与社会管理,利用民间信仰的教义和仪式以加强社会治理。[3]黄建兴从陈靖姑信仰活动中认为民间信仰组织机构是信仰仪式的主体力量,在整合乡族力量,融洽乡里,维系地方的社会秩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4] 范明燕认为其在个体层面有着心理调适和社会化功能,在群体层面有着社会价值整合合群体认同功能。[5]王华发现民间信仰组织通过收集和修改神灵的显灵事件,给予信众心理暗示,促进庙宇发展。[6]
2.对台文化交流
民间信仰组织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两岸民间友好往来。福建诸神信仰在台湾的开基庙及各地的分灵庙建立以后,即与福建的祖庙产生“血统”上的承袭关系,为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的联系,各开基庙和分庙每隔一定的时期都得上祖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典,以此证明自己是祖庙的“直系后裔”。[7]范正义研究认为进香仪式的举行涉及到一种网络关系支配下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是祖庙与分灵宫庙间的一种礼物馈赠行为。而由进香仪式建构起的香火关系网络,能够产出一种权力与利益的再生产过程。[8]有助于增强台湾民众对闽台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认同,对于发展民间两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9]现在福建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仪式在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的指导下更多进行对台交流,如妈祖、保生大帝、定光古佛这种社会影响大、信众多、历史悠久、海外联系密切的场所,常常分布有多个分庙,其最重要最具知名度的场所已经由各级的宗教部门参与管理,并进行开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一、文献回顾2(一)民间信仰组织研究2(二)村庙组织研究3(三)研究评价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二)调查地点及研究对象概况4(三)研究方法4
三、村庙组织的组织架构5(一)人员构成5
(二)财务管理6
四、民间信仰活动与村庙组织7(一)民间信仰活动7(二)村庙组织的资源动员7
五、小结与讨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村庙组织研究
——以闽南地区Q村为例
引言
闽人尚巫,自古以来就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闽地地形崎岖,多山地,交通不便,且远离中原文化,开化较晚,一直到两宋之后随着中原人口的迁入才闽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才逐渐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因山林密布,多“瘴气”和虫蛇鸟兽,人们对之认知不多,为了减少生病和避免被野兽伤害,向未知的力量祈祷,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图腾崇拜和巫术盛行,导致民间信仰文化的发达。向神祈福,需要仪式专家来主持,并逐渐产生了特定的组织来开展这类活动。唐宋以来,在尚巫文化的熏陶下,许多神明被塑造出来,“临水夫人”、“妈祖”、保生大帝“等神明更是受到朝廷正统的封授,信众不断增加,在这些信仰体系下,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入世俗化观念的尚巫的传统,更多的地方神明被创造,主要是瘟神和祖先,还有的是对正统信仰如“关帝”的修改,并建立了庙宇或信仰场所供民众祈福,相应的组织也逐渐生成。人口的增加,尤其是之后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宗族组织逐渐形成,并具有极大的权威,在1949年以前宗族组织的一大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就是组织敬神活动,现在宗族思想浓厚的福建等地宗族组织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中原人口的入迁,带来了正统宗教的规范和教义,泉州还有许多外来的宗教,民间信仰对其有选择的吸收和整合,使其仪式更加规范,信仰活动更为丰富和统一,乡族组织/宗族成为维护这一规范的重要支持。多姓氏的乡村一般是由族长组成村庙管理组织,而独姓或一姓为主导的乡村则需要进行力量博弈后确定各方归属,毕竟即使同姓也会有血缘上的亲疏之别。因此村庙组织历史渊源深厚,已经深深植入闽人的观念当中,民间信仰的复兴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根据2002年福建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共25102座,还有数量众多的面积极小的土地庙和神龛未被统计在内。[1]这十几年来,福建各地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重建、新建、扩建有增无减,已经不止是 “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几乎每个村落都有23个较大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这些场所大多需要特定的组织来进行管理和组织活动。现在大型的民间信仰场所,有着较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春节期间和各类节假日,信众与游客数量众多,政府相关部门调用了更多资源对其进行管理和开发,成立了较系统较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而分布在各村的村庙,由各村的精英和虔诚的信众来进行管理,村庙组织这一组织管理机构属于民间机构,其在推动民间信仰和组织民间信仰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民间信仰的组织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如何影响民间信仰的延续和发展?此上即为本研究意欲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文献回顾
(一)民间信仰组织研究
1.民间信仰组织功能
民间信仰组织亦称为香社组织,属于民间管理机构,其所代表的社会势力,影响着世俗社会的公共事务,成为整合社区资源的重要桥梁,推动着民间信仰的发展、兴盛。Keenth Dean对福建乡村宗教仪式的研究认为乡村庙宇及其仪式活动成为能动员整个社区进入更大区域联盟的新型地方权力的场所,是包含各种角色的许多不同参与者复杂的集体行动。这些仪式活动的特点,是活动的多个中心展现出的多样混合的仪式结构和事件。 [2]王四小在浙江南部对民间信仰的乡村治理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民间信仰组织经常独立处理公共事务,其骨干时常参与社会管理,利用民间信仰的教义和仪式以加强社会治理。[3]黄建兴从陈靖姑信仰活动中认为民间信仰组织机构是信仰仪式的主体力量,在整合乡族力量,融洽乡里,维系地方的社会秩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4] 范明燕认为其在个体层面有着心理调适和社会化功能,在群体层面有着社会价值整合合群体认同功能。[5]王华发现民间信仰组织通过收集和修改神灵的显灵事件,给予信众心理暗示,促进庙宇发展。[6]
2.对台文化交流
民间信仰组织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两岸民间友好往来。福建诸神信仰在台湾的开基庙及各地的分灵庙建立以后,即与福建的祖庙产生“血统”上的承袭关系,为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的联系,各开基庙和分庙每隔一定的时期都得上祖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典,以此证明自己是祖庙的“直系后裔”。[7]范正义研究认为进香仪式的举行涉及到一种网络关系支配下的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是祖庙与分灵宫庙间的一种礼物馈赠行为。而由进香仪式建构起的香火关系网络,能够产出一种权力与利益的再生产过程。[8]有助于增强台湾民众对闽台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认同,对于发展民间两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9]现在福建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仪式在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的指导下更多进行对台交流,如妈祖、保生大帝、定光古佛这种社会影响大、信众多、历史悠久、海外联系密切的场所,常常分布有多个分庙,其最重要最具知名度的场所已经由各级的宗教部门参与管理,并进行开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