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20200511191559]
摘要:当目标被定下,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是多种的;但是研究认为任何工具性的选择应该无条件的服从目标需求。所以本研究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的选择应该服从公共物品的目标,也就是民众的真实需求。提供公共物品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正是政府存在的意义。高效能的供给人民真实需求的公共物品也正是政府的最高价值取向。
研究认可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民谋福祉,是为使人民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在这前提下,研究假设国家有产权,且众所周知国家的产权属于人民。现实中,国家以及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其辖区内的人民。这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是毋庸置疑的了。在民主国家,政府作为人民管理社会的代理方,也是公认的。产权通常是指: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代理方是通过代理行使使用权和处置权为来业主提供最大的价值收益,然后才能合法获取佣金。且本研究认为代理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且代理方对于产权方应该是绝对忠诚。本研究拟在几项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基于交易费用最优产权收益最大化的评判标准下,从宏观组织架构的角度展开探讨,以寻求一种有效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国家产权;最优效能;交易费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绪论2
1.研究目的和意义2
2.国内外相关研究视角3
3.选题的初衷和研究方法阐述4
4.研究思路5
5.可能的创新和不足5
二、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6
1.公共物品概念界定6
2.政府服务外包——多中心供给试点与同逻辑推广7
三、多中心供给的优越性分析7
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现象资源配置方式的优选替代逻辑7
2. 多中心供给分析集体行动逻辑最优解8
四、交易费用理论与公共物品供给最优解探讨9
1.交易费用理论与最优交易9
2.补贴类交易费用与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中的公平公正的修正10
3.公共物品供给的交易费用的最优解探讨11
五、结论总结与分析11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基于交易费用分析的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的研究
引言
一、绪 论
引言: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政府治理领域的治理的一项核心内容[1]。有效的公共物品供给往往被视为一个政府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评定指标[2]。在公共物品呈现多元化需求和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加强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内容。[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私有物品供给体制改革,人民物质生活得 到极大改善。据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有信心的说我国的私人物品已经是比较渐丰富和充实的了,而相对应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革新速率明显慢于私有物品的供给体制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变化,甚至已经滞后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速率,成为限制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明显可以切身感受到我国公共物品的紧缺。众所周知,工作方式决定工作效率。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决定其供给的效率。公共管理学一直以来以为国家管理提供优质高效能的管理方式和治理理念为己任。因此,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选择何种供给模式和供给体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
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中官僚制作为供给的唯一工具取向。随着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的诞生;官僚制不再作为唯一的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已经基本被共识。“多中心供给”作为一种可行的供给模式,在供给公共物品上有其素来就有的价值基础和实践主张。本文倡导的 “多中心供给理论”是指从全力提供一种有效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目标入手。追求一个能将权力尽可能多的回归其真实的所有者的支配下。在以组织架构为体现,以制度安排为依托,寻求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的第三类组织的最大相容状态;形成公共物品的多中心供给。
这是一个唯物占主导价值的时代,个体能支配多少现实社会的资源,对多少事物拥有产权等指标基本决定其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价值。本研究基于“产权-收益”理论的交易费用分析来探讨和是构想一个能使国家的所有者能因他对于这个国家的所有权而获得最大利益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1.研究目的和意义
这是一个政治上国家产权在人民的公正民主时代;管理上这是一个推崇服务性政府的时代;法制上这是一个崇尚人人平等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主体拥有国家产权并平等拥有收获国家产权效益的时代。公共物品的供给作为产权所有方与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现实体现。从个体微观层面来看,研究认为国家对于公民个体的概念是:公民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然后理所当然的索取一定必要的公共物品组织,是一个交易关系。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在众多公民间应该上升到了产权的关系。国家是由公民共同出资并按其意志组织的一个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的组织。所以本研究认为公共物品供给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职能。
近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政府改革也在建立服务型政府为导向,许多国家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国情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逐渐倾向于将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类型予以多元化,试图在多种治理机制间的相互磨合、相互补充,以到达分散化的多元治理模式的目的[4],即由“单中心”治理模式逐渐演变为“多中心”治理模式。
其中主要的学派有: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cent Ostrom)和埃利诺奥斯特罗姆(Eleanor Ostrom)夫妇为首的学者们从制度经分析的视角在理论上将这种理念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并进行了系统的表达。从方法上来说,这种分析的基本范式服从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以有效回应作为治理指标。[5]将交易费用的累计和大小作为制度优劣评判的重要指标。[6]从目标方式来说,这种有效性表现为具有极高自发特征的自治,结合了多种运行机制,能够对公众的多元需求进行积极回应。在全球行政体制改革中占有一定席位,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有不乏其身影,并取得了可观的积极成效。另外这种新型的治理理念推崇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强调以自主治理为依托;以确保多种制度安排的相容性为切入点,由充分多元的供给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发挥独到优势,以一种多中心供给方式融合而成的综合供给模式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2.国内外相关研究视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对于本研究主题,国内学者和研究结构近一个时间段内的主要研究有:
2.1.1俞可平的以“善治”为核心的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善治”这一概念和治理理论在国内学者首次提出是俞可平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表的著作《善治与治理》中。到本世纪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想和其在国外政府中的实践经验的影响。以毛寿龙为代表的学者开始翻译为一些外文著作。同时也独立出版了如:《治道变革背景中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类似的还有唐娟的《政府治理论》、席恒的《利益、权力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
2.1.2 从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角度展开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和扎根。财政学界的研究者们较早的将公共物品的供给作为财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领域。期间有李成威从激励及效果评价的角度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并发表著作《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樊丽明则从公共物品的非政府供给方式——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做了实证研究,并发表著作《中国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与市场供给》。
2.1.3 基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该学派主张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如张维迎在其出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从博弈行为的内在逻辑视角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给中形成最优效率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王小龙则具体分析了政府治理中相应制度安排的机制设计原理,并发表《政府治理与私人交易机制设计》。另外,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还放在分析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服务与信息的双重垄断现象,该领域的研究更强调通过在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的合理分配来建立和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机制。
这一学派应该是始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于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在随后的研究中其并用来分析和描述“政治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该学派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将交易费用用于分析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制度安排。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著作有: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威廉姆森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E奥斯特罗姆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以及约翰霍斯《公共管理中的政治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