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中社工动员群众的路径研究
摘 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扶贫工作的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国家有关方面出台了“精准扶贫”方略,以适应新的扶贫开发现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由于扶贫对象的识别不准确、扶贫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精准扶贫不精准,扶贫对象又返贫”的现象发生。针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在重要文件中指出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同时也提出要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助力精准扶贫。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作用得到了认可,也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铺平了道路。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旨在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活动,与扶贫开发的目的不谋而合,理应在当前扶贫开发中承担应有的职责。基于以上观点,本文从扶贫中群众参与的重要性出发,以群众动员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工作优势,力图探寻出社工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路径。文章通过对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仔细描述出扶贫中群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动员群众参与时存在的问题,整理出影响群众动员的关键因素,认真分析社会工作在动员群众的可行性及优势,借助传统群众动员的方法策略,探寻出一条适合社工动员群众的路径。摘 要 1目 录
abstract 2
目 录 3
一、导论 4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4
(二)研究文献综述 5
(三)相关概念界定 8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9
二、精准扶贫的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 9
(一)农村扶贫的现状 9
(二)扶贫中动员群众参与的重要性 11
(三)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以及动员群众的优势 12
三、精准扶贫的群众动员和影响因素 14
(一)扶贫中动员群众参与的现状 14
(二)影响动员群众的因素分析 15
四、社工动员群众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 17
(一)培养主体意识 18
(二)提高生计能力 19
(三)增强与村委会的合作能力 20
五、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员和影响因素 14
(一)扶贫中动员群众参与的现状 14
(二)影响动员群众的因素分析 15
四、社工动员群众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 17
(一)培养主体意识 18
(二)提高生计能力 19
(三)增强与村委会的合作能力 20
五、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一、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的脱贫人数每一年都有很大的提升。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240万,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脱贫攻坚战越向前推进,则难度越大,剩下的很多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今年政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许多学者在文章中提到要鼓励社会工作人才深入到贫困地区,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有着“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还提高服务对象应对生活困难的技能,这正与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相吻合。借助专业的技能、专业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社会工作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工作陆续铺开。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其预期绩效是否达到,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国家内心认可和支持,也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精准扶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的完成效果又与扶贫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诚然,精准扶贫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群众的力量,促进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因为在扶贫工作中“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早已过时,导致扶贫对象返贫的现象严重。同时,作为扶贫的主体,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如何实现农民有效参与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动员。以往的动员中更多的是政府为主导的政治动员,但是随着时代局势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国家传统的动员方式在扶贫中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社会工作是服务大众的职业,整个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都是与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维护群众的利益,并且在动员方面,社会工作同样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基于现实中扶贫对象参与不足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加入或许能为扶贫中的动员工作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对于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进行群众的动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术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和沉淀,前人的研究也是促进本文研究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也在于从群众动员的视角分析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具体的步骤是在掌握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整理,对精准扶贫中群众动员的主体、客体、目标、方式以及结果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尝试给出适合群众动员的路径。这对于扶贫工作的实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以及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途径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研究
在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说明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介绍社会工作应从哪几个方面助力精准扶贫,宏观上提出如何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中就谈到,精准扶贫走出困境必须要有社会工作的介入,同时提到社会工作应提升精准扶贫对象和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出发,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分析》中从专业理论、专业人才、专业技巧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所具有的优势,提出了由政府牵头,社会工作多方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中分析了社会工作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在介入的过程中应重视贫困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同时对受助者进行思想上的再造,变“输血”为“造血”。社会工作的介入多次提到了群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工作在动员群众方面的优势,但具体的动员方法没有表现出来,有几篇文献提到了社会工作可以从哪些角度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森的赋权增能视角》中说明了扶贫对象赋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由“外力推动模式”向“内力推动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扶贫的路径。《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扶贫政策执行研究》以农村扶贫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介绍社会工作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优势及途径,认识到社会工作参与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也应该注重扶贫对象的增能,提升贫困人群的参与意识。可见,扶贫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策略。不过关于社会工作如何动员群众参与的文献很少,国内关于动员群众方面的研究多是以中共的政治动员为主。
2.关于动员群众策略的研究
关于中共政治动员的文献大多集中在报刊和杂志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研究成果。《“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以抗战过程中《群众》周刊的动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周刊对群众的影响及动员效果,认为群众的动员应以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把正在做的事作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忆苦思甜”运动中的政治动员模式研究(1963-1966)》以“忆苦思甜”运动为主线,重点分析“忆苦思甜”运动中的动员背景,动员要素,动员特点,动员效果和动员限度,认为群众的动员应该由人格化动员向法制化动员转型,不断重视动员环境,调整动员目标,同时也应该确保动员主体的权威,根据时代条件不断完善动员技术手段。《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研究》则认为党的民众动员工作应该重视民众的物质利益,把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同时针对不同的群众采取不同的动员策略。《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49-2007)》则是对1949年至2007年国家所有动员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共政治动员的特点,认为政治动员仍然要以利益诱导为动员方式,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并在动员过程中,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动员的规范化。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动员的过程多是以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利用合适的动员方式进行动员。中共的政治动员还是可以借鉴的,也有许多乡村动员的研究,不过不是在精准扶贫中,而是集中在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上面,关于乡村治理的群众动员与扶贫中的群众动员更加接近一些,相互也有许多借鉴之处。《公民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民主实现形式》中就重点介绍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自主参与模式、维权参与模式以及政府动员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分析指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来源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从动员式参与到自主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农民角色分析》中就介绍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社会的动员模式的转变,并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动员模式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辅助,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介绍了翟城村治理农民动员的整个过程,
abstract 2
目 录 3
一、导论 4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4
(二)研究文献综述 5
(三)相关概念界定 8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9
二、精准扶贫的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 9
(一)农村扶贫的现状 9
(二)扶贫中动员群众参与的重要性 11
(三)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以及动员群众的优势 12
三、精准扶贫的群众动员和影响因素 14
(一)扶贫中动员群众参与的现状 14
(二)影响动员群众的因素分析 15
四、社工动员群众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 17
(一)培养主体意识 18
(二)提高生计能力 19
(三)增强与村委会的合作能力 20
五、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员和影响因素 14
(一)扶贫中动员群众参与的现状 14
(二)影响动员群众的因素分析 15
四、社工动员群众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 17
(一)培养主体意识 18
(二)提高生计能力 19
(三)增强与村委会的合作能力 20
五、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一、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的脱贫人数每一年都有很大的提升。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240万,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脱贫攻坚战越向前推进,则难度越大,剩下的很多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今年政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许多学者在文章中提到要鼓励社会工作人才深入到贫困地区,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有着“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还提高服务对象应对生活困难的技能,这正与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相吻合。借助专业的技能、专业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社会工作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工作陆续铺开。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其预期绩效是否达到,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国家内心认可和支持,也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精准扶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的完成效果又与扶贫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关系。诚然,精准扶贫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群众的力量,促进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因为在扶贫工作中“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早已过时,导致扶贫对象返贫的现象严重。同时,作为扶贫的主体,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如何实现农民有效参与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动员。以往的动员中更多的是政府为主导的政治动员,但是随着时代局势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国家传统的动员方式在扶贫中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社会工作是服务大众的职业,整个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都是与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维护群众的利益,并且在动员方面,社会工作同样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基于现实中扶贫对象参与不足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加入或许能为扶贫中的动员工作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对于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进行群众的动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术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和沉淀,前人的研究也是促进本文研究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也在于从群众动员的视角分析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具体的步骤是在掌握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整理,对精准扶贫中群众动员的主体、客体、目标、方式以及结果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尝试给出适合群众动员的路径。这对于扶贫工作的实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以及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途径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研究
在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说明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介绍社会工作应从哪几个方面助力精准扶贫,宏观上提出如何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中就谈到,精准扶贫走出困境必须要有社会工作的介入,同时提到社会工作应提升精准扶贫对象和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进取精神出发,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分析》中从专业理论、专业人才、专业技巧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所具有的优势,提出了由政府牵头,社会工作多方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中分析了社会工作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在介入的过程中应重视贫困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同时对受助者进行思想上的再造,变“输血”为“造血”。社会工作的介入多次提到了群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工作在动员群众方面的优势,但具体的动员方法没有表现出来,有几篇文献提到了社会工作可以从哪些角度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阿马蒂亚森的赋权增能视角》中说明了扶贫对象赋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由“外力推动模式”向“内力推动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扶贫的路径。《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扶贫政策执行研究》以农村扶贫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介绍社会工作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优势及途径,认识到社会工作参与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也应该注重扶贫对象的增能,提升贫困人群的参与意识。可见,扶贫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策略。不过关于社会工作如何动员群众参与的文献很少,国内关于动员群众方面的研究多是以中共的政治动员为主。
2.关于动员群众策略的研究
关于中共政治动员的文献大多集中在报刊和杂志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研究成果。《“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以抗战过程中《群众》周刊的动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周刊对群众的影响及动员效果,认为群众的动员应以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把正在做的事作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忆苦思甜”运动中的政治动员模式研究(1963-1966)》以“忆苦思甜”运动为主线,重点分析“忆苦思甜”运动中的动员背景,动员要素,动员特点,动员效果和动员限度,认为群众的动员应该由人格化动员向法制化动员转型,不断重视动员环境,调整动员目标,同时也应该确保动员主体的权威,根据时代条件不断完善动员技术手段。《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研究》则认为党的民众动员工作应该重视民众的物质利益,把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同时针对不同的群众采取不同的动员策略。《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49-2007)》则是对1949年至2007年国家所有动员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共政治动员的特点,认为政治动员仍然要以利益诱导为动员方式,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并在动员过程中,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动员的规范化。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动员的过程多是以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利用合适的动员方式进行动员。中共的政治动员还是可以借鉴的,也有许多乡村动员的研究,不过不是在精准扶贫中,而是集中在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上面,关于乡村治理的群众动员与扶贫中的群众动员更加接近一些,相互也有许多借鉴之处。《公民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民主实现形式》中就重点介绍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自主参与模式、维权参与模式以及政府动员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分析指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来源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从动员式参与到自主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农民角色分析》中就介绍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社会的动员模式的转变,并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动员模式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辅助,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介绍了翟城村治理农民动员的整个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