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政府扶贫政策研究以单县为例

摘 要贫困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扶贫事业的发展,但旧有的扶贫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以及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需要,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就具有了相当大的现实意义。而精准扶贫又是我国最新的扶贫理念,对于我国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东省单县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却是经济大省山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贫困特征。对该地区的扶贫研究对于东部地区扶贫工作的进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贫困问题关系到贫困人口的切实利益,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长久,关系到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对作为公共政策的扶贫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阻碍及有利条件,探寻政府关于扶贫政策的前进方向和应该避开的误区,并从各方面寻求扶贫政策有效的实现方式,帮助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落实),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 我国扶贫政策演变 2
(一)我国扶贫政策概述 2
(二)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政策 3
(三)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期的扶贫政策 3
三、山东省单县贫困现状 5
(一)区域性特征显著 5
(二)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6
(三)基础设施落后 6
四、山东省单县扶贫成效 6
(一)贫困人口比例下降 6
(二)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6
(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完善 7
五、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一)贫困主体观念落后 7
(二)政策的制定不够科学且缺乏有效的执行 7
(三)部分扶贫项目设置不合理 8
六、单县精准扶贫政策有效的实现方式 8
(一) 提高人口素质 8
(二) 政策制定前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规划 9
(三) 政策执行后的评估与监测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存在的问题 7
(一)贫困主体观念落后 7
(二)政策的制定不够科学且缺乏有效的执行 7
(三)部分扶贫项目设置不合理 8
六、单县精准扶贫政策有效的实现方式 8
(一) 提高人口素质 8
(二) 政策制定前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规划 9
(三) 政策执行后的评估与监测 9
(四) 扶贫项目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10
(五)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无论是在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亦或是我国不同的发展时期,贫困一直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伴随着旧有的扶贫政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以及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需要,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应运而生。“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提出源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桓县十八洞村的考察,“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抓住了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要害。接着在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的制订了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方案,促成了“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性扶贫思想的诞生,在同年的3月份即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精准扶贫思想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在之后的2015年11月底,党中央以及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其作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工作重点,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脱贫,精准扶贫作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扶贫工作指导思想就显得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扶贫政策的文章和成果多不胜数,但是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与成果则是较为有限,不过也是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研究思路。诸如郑瑞强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内蕴、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中提到把握结构性贫困特征,创新精准扶贫的系统性思维;促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化,提高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强化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创新扶贫脱贫区域正向退出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监测评估,重塑脱贫人口生计空间。刘解龙在《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中指出精准扶贫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战略、一种政策、一种机制,更应当是包括理论、战略、政策、机制和行为的完整系统。此外刘解龙还提到了关于精准扶贫的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内涵的定义。任志锋和陶立业在《论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循数”治理》中谈到了互联网 + ”时代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习惯、开放共享等特征,国家在2015年起开始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势必对作为经济热点问题的扶贫开发工作引发较强冲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视角“互联网+”时代要求政府扶贫治理关注“循数管理”。这些都是国内学者立足我国现实的基础,针对国内的贫困现象,提出的有很大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外的学者对贫困以及扶贫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步要比国内早了许多年。早在1953年,美国的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教授就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系列”,这其中就包括“贫困恶性循环”理论(viciou scircle of Poverty),即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提出了由国家出面进行资本投资,形成可靠资本,实现摆脱贫困现象的途径。美国的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提出了“人类资本理论”和“传统农业改造理论”,他认为贫困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物质方面的缺少,而是因为国家对人力资源的忽视,和社会人力资源运用得不充分。总的来说,中西方关于扶贫理论的研究是不同的,因为双方的经济基础是不同的,且西方的研究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没有能够触及贫困根源的本质,我们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贫困问题关系到贫困人口的切实利益,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长久,关系到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扶贫事业的发展,而单县位于山东省,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对该地区的扶贫政策研究对于东部地区扶贫工作的进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伴随着旧有的扶贫政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以及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需要,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应运而生。精准扶贫是与之前的粗放式的扶贫方式比较而言的,简单来说,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用特定的手段,解决贫困问题。精准扶贫的预设理论一方面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贫困;另一方面,使我们更新了我国的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对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关键途径,但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在制定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