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对民众公共精神养成作用的研究以老达保村为例
目 录
1 引言1
2 老达保村民俗文化概况2
2.1 语言文字2
2.2 服饰文化3
2.3 节庆文化3
2.4 婚姻制度及财产继承4
2.5 民间传说4
2.6 宗教文化 5
3 物质文化对公共精神的养成作用 5
3.1 语言文字可以建立直接而高效的沟通5
3.2 服饰文化能够培养民众的审美意识6
3.3 集市贸易促进公平意识的形成 6
4 精神文化对公共精神的养成6
4.1 节庆礼仪有利于共同价值取向的形成 7
4.2 民间传说折射出勤劳朴实的生活观 7
4.3 宗教文化对民众的道德约束作用8
5 其他方面 9
6 民俗文化在公共精神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
6.1 老达保文化在对公共精神的养成作用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异9
6.2 老达保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对策 10
6.2.2 扶持老达保文化产业10
6.2.3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老达保民俗文化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几千年来历史的积淀和升华的文化精华,它是一种生活准则也是一种心理认同。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所涵盖的范围都相当广泛,广义上包括物质生活、精神和社会生活;狭义上包括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服装、婚嫁、节庆文化等。其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更是民俗文化中璀璨的花朵,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存、生态环境的差异而衍生出的民族文化亦是不同的,并且它的形成和发展类型或者说模式都造就了各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性。尽管民俗文化非常多样,但它作为一种具象化的区域或者说群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会对人们有规范和教化的作用,并通过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作息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中体现出来,对一个区域内信奉这种文化的人的价值观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公共精神进行的诸多探索与讨论,可以把乡村公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归纳为:公共精神存在和发育于公民社会中,依托于公共价值,最后形成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取向。它是以一种无形的、意识性的形式根治在民众的心中的,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律自制的行为规范、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政治利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研究民俗文化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内在联接,就是希望运用珍贵、多样的民俗文化来构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形成各民族都认同的价值标杆,以不成文法的力量长期影响社会,使整个社会能向好更好更快的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在对调查样本进行分析前,我以民俗文化和公共精神的特性做了相似性的对比,两者是具有一定共性的。从整体上看:
民俗文化是一种集体的、大众的而非个人的文化,为一定规模的社会集团所共有,无论它得产生、享用还是传承都是集体性的。公共精神的最本质、最基础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公共性,也就是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必定是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和范围内产生和实现的。
民俗文化的适用基于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民众是自发地执行和拥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圈的,相对的,民俗文化作用只会辐射于认同这种文化的群体。而公共精神具有的渗透性,是公民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文化价值层面,两者所达到的效果十分类似。
我对老达保村的民俗文化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比已有的文献和调查资料,按照当地民俗文化的不同内容,从语言文字、服饰文化、节庆仪式、少数民族文学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对老达保民俗文化对民众公共精神的养成作用做出详细总结。通过对老达保村的走访调研和与村民和村委会的负责人访谈,并阅读了县志等相关资料,和已经收集到的其他地区的案例想结合对比分析,得出简单的结论最后成文。
关键词 民俗文化,公共精神,民主意识,民族政策
2 老达保村民俗文化概况
老达保地处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所在地,是全村的集镇中心,是澜沧县能够集中反映拉祜族原始生态、居民建筑、民族风格特点比较浓的村寨。建寨年代确实无法考证,大约在公元1514年,居住在木嘎乡付角叫扎体巴的人打猎到邦地村到东回乡一路打猎下来到老达保寨安居乐业。关于寨名是首个定居的人名叫做大包,后人叫成老达保,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由于水田在现在居住的地方,做劳动路程很远,到了1970年有李家、张家等8家人先搬来现在的老达保,发展到现在114户,人口476人。全村90%是人口都是拉祜族,有少部分外村迁移过来的人(以婚嫁或是乔迁的形式),拉祜族起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 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iew/928658.htm>,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
1 引言1
2 老达保村民俗文化概况2
2.1 语言文字2
2.2 服饰文化3
2.3 节庆文化3
2.4 婚姻制度及财产继承4
2.5 民间传说4
2.6 宗教文化 5
3 物质文化对公共精神的养成作用 5
3.1 语言文字可以建立直接而高效的沟通5
3.2 服饰文化能够培养民众的审美意识6
3.3 集市贸易促进公平意识的形成 6
4 精神文化对公共精神的养成6
4.1 节庆礼仪有利于共同价值取向的形成 7
4.2 民间传说折射出勤劳朴实的生活观 7
4.3 宗教文化对民众的道德约束作用8
5 其他方面 9
6 民俗文化在公共精神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
6.1 老达保文化在对公共精神的养成作用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异9
6.2 老达保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对策 10
6.2.2 扶持老达保文化产业10
6.2.3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老达保民俗文化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几千年来历史的积淀和升华的文化精华,它是一种生活准则也是一种心理认同。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所涵盖的范围都相当广泛,广义上包括物质生活、精神和社会生活;狭义上包括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服装、婚嫁、节庆文化等。其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更是民俗文化中璀璨的花朵,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存、生态环境的差异而衍生出的民族文化亦是不同的,并且它的形成和发展类型或者说模式都造就了各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性。尽管民俗文化非常多样,但它作为一种具象化的区域或者说群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会对人们有规范和教化的作用,并通过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作息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中体现出来,对一个区域内信奉这种文化的人的价值观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公共精神进行的诸多探索与讨论,可以把乡村公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归纳为:公共精神存在和发育于公民社会中,依托于公共价值,最后形成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取向。它是以一种无形的、意识性的形式根治在民众的心中的,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律自制的行为规范、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政治利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研究民俗文化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内在联接,就是希望运用珍贵、多样的民俗文化来构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形成各民族都认同的价值标杆,以不成文法的力量长期影响社会,使整个社会能向好更好更快的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在对调查样本进行分析前,我以民俗文化和公共精神的特性做了相似性的对比,两者是具有一定共性的。从整体上看:
民俗文化是一种集体的、大众的而非个人的文化,为一定规模的社会集团所共有,无论它得产生、享用还是传承都是集体性的。公共精神的最本质、最基础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公共性,也就是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必定是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和范围内产生和实现的。
民俗文化的适用基于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民众是自发地执行和拥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圈的,相对的,民俗文化作用只会辐射于认同这种文化的群体。而公共精神具有的渗透性,是公民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文化价值层面,两者所达到的效果十分类似。
我对老达保村的民俗文化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比已有的文献和调查资料,按照当地民俗文化的不同内容,从语言文字、服饰文化、节庆仪式、少数民族文学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对老达保民俗文化对民众公共精神的养成作用做出详细总结。通过对老达保村的走访调研和与村民和村委会的负责人访谈,并阅读了县志等相关资料,和已经收集到的其他地区的案例想结合对比分析,得出简单的结论最后成文。
关键词 民俗文化,公共精神,民主意识,民族政策
2 老达保村民俗文化概况
老达保地处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所在地,是全村的集镇中心,是澜沧县能够集中反映拉祜族原始生态、居民建筑、民族风格特点比较浓的村寨。建寨年代确实无法考证,大约在公元1514年,居住在木嘎乡付角叫扎体巴的人打猎到邦地村到东回乡一路打猎下来到老达保寨安居乐业。关于寨名是首个定居的人名叫做大包,后人叫成老达保,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由于水田在现在居住的地方,做劳动路程很远,到了1970年有李家、张家等8家人先搬来现在的老达保,发展到现在114户,人口476人。全村90%是人口都是拉祜族,有少部分外村迁移过来的人(以婚嫁或是乔迁的形式),拉祜族起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
iew/928658.htm>,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