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吃”透视当代文学的文化心理

目 录
1引言1
2当代文学中“吃”的描述2
3文学中透视的文化心理3
3.1民俗心理3
3.1.1原始心理是民俗心理的基础3
3.1.2道德心理是民俗心理的发展4
3.1.3审美心理是民俗心理的深层结构6
3.2 祭祀心理8
3.2.1思古怀今8
3.2.2祭礼与孝道8
3.3宗教心理9
3.3.1民众趋向心理9
3.3.2宗教徒认同心理10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1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有生活。凡是生活,难免少不了衣食住行。在这几个方面,食也就是“吃”对于我们而言最为重要,填不饱肚子,其他方面的要求更是痴人说梦。不单单是我国有着这方面的研究,一些外国学者同样有着对“吃”独特的见解,其中有一位外国学者马斯洛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该理论将人的所有需求按照埃及金字塔模式来排列,在等级阶层中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所谓生理需求,也无外乎衣食住行。通俗的说,假如一个人同时缺少食物、安全、朋友和尊严的时候,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为强烈的。说到“吃”,我们就要说起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种人类饮食行为的总和的概述。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及其思考模式。常言道,文化是思想的源泉,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长久的历史,在经过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到今,不少的人都有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研究。
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老先生对中国饮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作《东京梦华录》有着对汴京和杭州的食材的记载。在饮食文化这方面,孔子认为:“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不时不食。”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一代圣人孔子也是一位养生专家,据记载,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养生”观念的古人,也是最早关注饮食卫生的人。说起苏东坡,大家肯定会想到著名的东坡肉,苏轼在《歌舞粗谈饮食》中对火腿有着详细的做法记载: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油尽去,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一云谷糠。我国有着著名的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一书中描绘的美食佳肴数不胜数,其中点心、饮品和主食有三十六种,菜肴有五十八种,这不单单包括达官贵人用的日常生活饮食,还包括了一些特色小吃。
从一些书籍文献,以及一些学者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文化贯穿古今,国内外相关研究数不胜数,涉及范围十分广阔,而我们要想从饮食这个角度出发讨论,要想研究好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行动难度和理论上的不可实现性。为此,本论文当从某一个角度来出发研究饮食文化。从当代文学作者的一些作品中收集一些关于饮食文化的描述来进行研究探讨饮食文化,并结合写作背景、饮食出现的时间以及作者运用饮食想要表达的内容,从中透视出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心理。
2当代文化中“吃”的描述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你就会发现,其中作品涉及范围十分广阔,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在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主题研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学术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内外各种文学思潮的交汇,创作主体们更将笔端伸向了日常生活。前段时间电视上热播的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放映过后,广大群众的研究目标慢慢地转向食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不论是在和平的年代,还是在战乱的年代,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人们首先要关注解决的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温饱和食物成为了重要的事情。作家创作的时候,当他们在收集相关材料,在自己文学作品中融入了自己某一段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书写一代人的历史时,都会呈现出一个不甚引人注目却又无法忽视的共同点——食物叙述。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当代文学作品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小说、散文和诗歌中都有着大量的食物叙述。小说关于食物的描述,如陆文夫的《美食家》,小说通过主人公朱自治在新中国成立的几个历史阶段中和他作为吃客的一生旅途相结合,从中透视出深刻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喜爱在文学作品中谈到食物的有陕西作家群,陈忠实、路遥和贾平凹等作家,在这些文学大家的书写下,不单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更是在他们的文本描述中给我们展开了西安的一些著名的特色美食和当地小吃。当然,每个地区的文化差异的不同,势必会导致饮食文化的不同差异。在王安忆《长恨歌》,莫言的《红高粱》,池莉、方方等人的作品中,有着对上海点心、苏州物产和武汉热干面等诸多食物的描述,将这些饮食展示在读者的眼前。
当然,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散文集中,用独特的散文笔法描写各种各样的美食,汪曾祺在描写美食的同时,也在多处谈到一些为人处事、生活以及待人的道理,这种情况就是在美食的文字描述中来获取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未来的感悟以及向往。王安忆创作的《长恨歌》,借用女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旧上海和新上海的不同风貌,也通过王琦瑶日常生活打开了从一开始的弄堂到爱丽丝公寓、苏州乡下、平安里甚至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王安忆用女主人公前前后后食物的丰盛和差异性,来表现王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瑶的人生大起大落,人生的跌宕起伏,她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安忆并不是直接来描述王琦瑶的人生发生变化,而是通过她的日常生活的食物饮食来侧方面的表达了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王琦瑶从之前的食物十分丰盛的饮食到人生发生跌倒后简简单单的食物。用食物来贯彻主人公命运的进程。
3文学中透视的文化心理
通过当代文学中的“吃”描述,来透视文化心理。如民俗心理、祭祀心理和宗教心理等等。
3.1民俗心理
民俗是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民俗一般都能反映出社会中人民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状态。在所有的心理状态中,有积极的、消极负面的、让人开心的、让人烦恼的、有合乎常理的、有违背常理的等等。
3.1.1原始心理是民俗心理的基础
原始心理主要有崇拜、信仰、祭俗等方面,其次还有所谓的占卜、巫术等迷信方面。原始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为了生活的继续,寻找希望的存在,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虚假的、颠倒黑白的心理反应。
《许三观卖血记》中反复出现的食物,即“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样的食物多次出现,许三观这类人通常都是卖血后去下馆子。炒猪肝、黄酒和卖血相联系在一起,就很明显的表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贫穷苦难生活的生活。许三观在对许玉兰追求的时候理由就是许玉兰吃了他的东西,“有小笼包子两角四分,混沌九分钱,话梅一角,糖果买了两次共计两角三分,西瓜半个有三四斤花了一角七分。”许三观名义上的大儿子一乐对方铁匠说:“方铁匠,你给我买一碗面条吃吧!我吃了你的面条,你就是我亲爹。”余华在《活着》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我们吃了几天生米,春生的脸都吃肿了。他伸舌头舔舔嘴唇,对我说:我想吃大饼。......春生爬出了坑道,我没拦他,反正到不了中午我们都得死,他要是真吃到大饼那就太好了。我看着他有气无力从尸体上跨了过去,这孩子走了几步还回过头对我说:你别走开,我找着了大饼就回来。”
致谢
随着毕业论文的定稿,大学四年的时光即将结束,在大学时光中,我有着很多良师益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