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

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20200511190429]
摘要:在当今信息流动迅速的社会,知识共享伴随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知识共享水平、利用知识共享促进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进行文献的回顾和述评之后,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两个维度,同时又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贡献、知识获取两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信任对于大学生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对于知识贡献、知识获取均有显著相关;研究信任与大学生知识共享的相关关系,说明信任对于大学生知识共享具有积极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学生;知识共享;组织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1关于信任的研究2
2关于信任维度的研究2
3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2
4关于知识共享测量维度的研究2
5关于知识共享前因变量的研究3
6关于信任对知识共享作用的研究3
7.关于信任对大学生知识共享作用的相关研究3
二、研究设计 4
1问卷调查4
2数据收集与整理4
三、实证分析4
(一)描述性统计5
(二)信效度分析 6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8
(四)相关分析10
四、结论11
(一)研究结果12
(二)建议13
(三)不足之处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14
附录15
信任对大学生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引言
引言
(一)研究意义
知识管理思想特别是“知识共享”利用已被各类组织所认同的组织文化概念而得以扩展到各个领域,知识管理的实践也不再局限于企业组织,以知识作为工具和以知识作为工作对象的各类组织都陆续加入到知识管理实践的队伍中。
作为知识高度集中的高校,虽然不是率先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但却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新知识、新技术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源泉,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生产者。伴随知识经济浪潮滚滚而至,高校教育方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为宗旨,不断满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新要求。
研究初期,学者们将关注焦点聚集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技术因素,企业界随之纷纷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沟通渠道等硬件设施。尽管强大的技术平台给知识共享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技术并不能改善知识共享主体的行为动机,知识管理是“技术”的管理,更是“人”的管理。实践调查数据也显示出基于IT技术的知识管理有效性受到怀疑,如,深圳蓝凌管理咨询支持系统有限公司2005年的调查显示63%的公司管理者认为IT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毕马威咨询公司(KPMG)的调查也显示,仅有7%的被调查公司提及IT技术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壁垒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诚信品质的重视,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
本文以大学大学生为例,研究信任对大学生知识共享的作用,研究大学生知识共享的现状,让人们对信任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有一个更为系统、理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一方面,在更新换代频繁的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学校传授的书本知识早已不能适应需要,大学生们如果知识囿于书本上过时的知识,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知识共享可以使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以便适应时代需要,快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知识,以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知识获得相对滞缓的矛盾;可以将前沿知识与大学生所学的书本基础知识结合,使新旧知识融合,并不断更新与完善个人知识库。
二、文献综述
(一)信任
1.信任的概念
目前,关于信任概念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之多。不同的学科,从其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信任给出了不同的定义。Rousseau,Sitkin,Burt,etal(1998)指出,信任是一个多学科概念,不同的学科特征对信任的传统含义,赋予了不同的、常常具有冲突性的假设和特征[1]。经济学家倾向于将信任视作算计或者制度,心理学家则通常将信任视为信任方(trustor)和受信方(trustee)的属性或特质,聚焦于对个体属性的内在认知,而社会学家则常常关注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嵌入性或者制度。郑也夫(2001)在《信任与社会秩序》中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主观愿望,表示愿意相信包围它的环境、周围的世界和与他合作的人和行为。“信任”概念包括三种共同的性质:第一个性质是时间差,时间差是是否存在信任问题的前提,第二个性质是包含不确定性,第三个性质是当事者并没有客观的根据绝对地相信你[2]。谢荷锋(2007)在《企业员工知识共享中的信任问题实证研究》中定义人际信任为在知识分享中,知识分享者(供给方)相信并且愿意基于知识接受方言辞、行为和决策,来进行知识分享行为决策的程度[3]。
本文主要研究信任对大学生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因此信任的概念主要集中于个人层次的信任,结合相关学者的定义,本文中的信任指,在知识分享中,知识分享者(供给方)相信并且愿意基于知识接受方言辞、行为和决策,来进行知识分享行为决策的程度。
2.关于信任维度的研究
在关于信任的研究过程中,信任的维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既存在着单一既包括单一维度的信任概念构思,也包括二维度的信任概念构思及多维度的信任概念构思。非单一维度构思可以进一步明确信任的内涵,并且可以使得信任概念的测量更加精细化,因此,在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多维度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信任概念构思。谢荷锋(2007)在《企业员工知识分享中的信任问题实证研究》中指出,从知识分享的风险特征出发,将知识分享背景下的信任,即所谓的知识分享信任,依据其可能形成的基础,划分为三个维度:情感信任、认知信任和制度信任,它们成为我们继续进一步研究的基础[3]。徐碧祥(2007)在《员工信任对其知识整合与共享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中总结了3种划分视角:信任者视角,被信任者视角,相互关系视角,并列出每个视角的测量量表。 他还认为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内部人际信任主要由以下三个维度构成:能力信任(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能够说到做到,主要基于对被信任者专长和能力的评价)、品德信任、“关系”信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关系”和“人情”的影响)[4]。
本文按照信任对象来划分维度,将谢荷锋的维度划分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将信任划分为情感信任、认知信任。认知信任是以他人能力高低和是否可靠的认知判断为基础,情感信任是以双方的情感为基础的信心。
(二)知识共享
1.知识共享的概念
知识共享,各位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涵义。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张爽(2010)在《企业内部员工知识共享动机的实证研究》中认为员工知识共享其实质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知识共享是指由于知识上的某种需求知识拥有者帮助他人(知识需求者)了解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及技能并且学习这项知识、经验及技能而产生的行为[5]。从效果角度来看,孟鲁洋、张胜军、李国平(2005)在《企业知识与知识共享对策研究》中认为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已有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成为组织的知识财富。描述了知识共享所要达到的状态[6]。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安世虎(2005)在《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中认为知识共享是某一(些)主体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被其他主体内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7]。
组内 43.394 67 .648
总数 46.743 72
当α为0.05时,班级职位对认知信任、情感信任、知识贡献、知识获取各维度的显著性影响概率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因此,班级职位对认知信任、情感信任、知识贡献、知识获取无显著性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