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02005111910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研究区概况 2
1.1 项目所在地概况 2
1.2 项目区概况 2
1.2.1 自然条件 3
1.2.2 社会经济条件 3
1.2.3 土地利用现状 3
2 研究方法 3
2.1 文献检索法 4
2.2 层次分析法 4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
3.2 指标体系选取依据 4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
4 生态效益评价 5
4.1 指标权重确定 5
4.2 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7
4.3 指标评语集获取 7
4.4 评价结果 8
4.5 结果分析 9
4.5.1 指标层评价分析 9
4.5.2 准则层评价分析 10
4.5.3 目标层评价分析 11
5 结论与建议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附录A 层次分析法 15
附录B 模糊综合评价法 16
附表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1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引言
引言:土地整理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相关法律与技术手段,对土地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进行改造,达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的过程[1-2]。自从1998年我国开始土地整理以来,土地整理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土地整理作为人为活动,介入到原有土地生态系统之后,对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冲击力超出原有土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时,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问题[3]。在新形势下,我国提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战略,怎样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进一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与土地产率,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结合沛县五段镇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生态效益的评价,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1.1 项目所在地概况
沛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东接山东省微山县,北接山东省鱼台县,西接江苏省丰县,南接徐州前程无忧市铜山区。具体位置为北纬34°28′~34°59′,东经116°41′~117°09′,其境内地形平坦,均为冲积平原,海拔由西南部的41米降至东北部的31米。
沛县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华东地区煤炭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沛县水源丰富,水路纵横,距离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之称的微山湖只有5公里,湖岸线长度达62公里、湖面400平方公里。沛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1.2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所在的五段镇位于江苏省沛县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8′,北纬36°36′,向南距徐州市区40公里,向北距沛县城30公里。镇域面积47平方公里,东邻微山湖,西邻沛县张寨镇,南邻铜山县马坡镇,北邻沛县魏庙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镇区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万人,可耕地面积约为6万亩,水域面积约为4万亩。项目区为沛县五段镇的许口村、孟庙村、彭窑村、姜庄村、龙塘村和余庄村共6个行政村所属的1281.4248公顷(19221亩)土地,为集中连片一个片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16″~117°5′56″,北纬34°31′42″~34°34′36″,项目区东至苏北堤河、南临铜山区边界、西至张庄镇边界、北抵五河公路见图1-1。
图1-1 项目区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
1.2.1 自然条件
1.2.1.1 地形地貌
项目区处于沛县,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冲积平原。沛县境内地形平坦,均为冲积平原,海拔高度31-41米。
项目区位于沛县五段镇境内,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1.2.1.2 气候
项目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华北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和气温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6月至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70%。四季风向、风力变化大,东南偏东风为主导风向,平均风速约为3.5米/秒。年均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均降水量766毫米。年均无霜期约为200天,年太阳辐射总量11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结冰时间100天左右。
1.2.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土壤
项目区土壤属废黄河冲积土壤,和微山湖沉积土壤,土壤的主要母质为黄泛冲积物。由于受到“紧沙漫淤”的影响,沉积物的粗细呈现规律性变化,由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淤土、两合土、沙土、飞泡沙土,两合土之间夹杂着盐碱土。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淤土、两合土和沙土。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为20%,墒情适宜。
1.2.1.4 植被
项目区内植被乔木类有针叶树、阔叶树,其中针叶树有杉树、柏树,阔叶树有杨树、柳树、槐树、榆树、梧桐等;项目区灌木类有白腊条、紫穗槐、花椒树、杞柳条等;项目区果树类有桃树、杏树、梨树、葡萄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草本植物有茅草、节节草、毛谷草等。
1.2.1.5 水文地质
项目区境内河网密布,属淮河流域泗水水系中的南四湖水系。地下水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面积广泛,水资源丰富。
1.2.2 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位于五段镇西南部,东至苏北堤河、南临铜山区边界、西至张庄镇边界、北抵五河公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由于项目区内废沟废河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灌溉效率低,没有完整的道路设施,使得当地农业发展受限,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1.2.3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共1个片区,依据沛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13年地籍台账统计,项目建设规模为1281.4248公顷(项目区总面积1554.2758公顷,扣除不参与整理的水田16.1062公顷、旱地4.9060公顷、其他园地0.8437公顷、公路用地0.1203公顷、农村道路0.4732公顷、河流水面0.4817公顷、坑塘水面0.3042公顷、内陆滩涂0.0242公顷、沟渠0.8495公顷、设施农用地0.0312公顷、沼泽地0.016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7.0631公顷,其共计272.8511公顷)。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1。
2 研究方法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是最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状态描述法[3]、指标评价法[4]、基于 3S 的生态效益评价模型[5]、意愿调查法[6]等方法。另外,还有学者通过结合生态足迹[7]、景观生态学[8]等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