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三权分置问题研究
摘 要 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务农到进城打工,大部分农民选择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由他人经营,导致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发生分离,传统的农地两权分置格局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三权分置”应运而生。作为新事物,“三权分置”理论的创设缺少有力的法理支持,致使土地流转实践中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进而引发纠纷。本文主要从“三权分置”理论法理阐释不明确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提出赋予“土地经营权”以债权性质,而非用益物权的理论假设。由此成就了“三权分置”理论在法理层面的合法性,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指明方向,进而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利义务内容,为政府的有效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 1
(一)我国土地产权法律体系 1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2
三、“三权分置”理论的内涵 3
四、“三权分置”对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4
(一)经济效益 4
(二)社会效益 4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三权分置”面临的困境 4
(一)缺乏有效的法理阐释 5
(二)经济因素引发的风险 6
(三)社会发展水平与基本国情的时代局限性 6
六、“三权分置”理论的未来发展路径 7
明确“三权分置”法理阐释及加强政府扶持 7
(二)强化政府对经营权流转的监督管理 8
(三)促进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主体利益达到平衡 8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 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br /> (三)促进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主体利益达到平衡 8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 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尽数涉及,作为对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热点话题,而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2016年10月30日,中共又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2016年12月19日,在2017年农村工作会议高层会议上再次将“三权分置”提上议事日程。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在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改革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撰写本文,欲在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的视角下,针对当前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析落实土地“三权分置”理论的阻碍和难点,为“三权分置”的法理阐释、风险防范探索破局之策和建构思路。
国内外研究现况
我国从1990年对“三权分置”问题进行研究,国内众多知名学者,相继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调查研究。熟知的学者单平基在《“三权分置”理论反思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困境的解决路径》中认为,农地“ 三权分置 ”理论是经济学界解决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困境的政策选择 ,但不符合法律逻辑。学者李宁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使农地“三权分置”更有效? —基于产权结构细分的约束及其组织治理的研究》中,在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在治理上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途径,是实现保留农民承包权和流转经营权的有效路径。
相比国内,国外对土地流转的研究较早,杨秉珣在《美国和日本的农用土地流转制度》一文中写到,美国在1778年建国以后,先后出台了第一部土地法令、《西北法令》和《农业风险保护法》等法律,明确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美国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改革经验。日本紧跟美国之后,在土地改革方面与时俱进颁布诸多法律,于2001年年底逐步建立起适合日本的农用土地流转制度,促进了土地的集中,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
(一)我国土地产权法律体系
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及与其相联系的和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等。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和集体,公民和其它组织对土地享有他物权。
中国土地产权
物权
自物权 他物权
用益物权
国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抵押权
租赁权
图1 中国土地产权法律体系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在曲折中前进始终走在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在艰难的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始终顽强奋斗自强不息,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下逐渐探索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土地改革方案。大致经历了土地改革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时期和当前的土地流转时期。
1.土地改革(1949-1952年)
建国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旧沿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 1
(一)我国土地产权法律体系 1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2
三、“三权分置”理论的内涵 3
四、“三权分置”对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4
(一)经济效益 4
(二)社会效益 4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三权分置”面临的困境 4
(一)缺乏有效的法理阐释 5
(二)经济因素引发的风险 6
(三)社会发展水平与基本国情的时代局限性 6
六、“三权分置”理论的未来发展路径 7
明确“三权分置”法理阐释及加强政府扶持 7
(二)强化政府对经营权流转的监督管理 8
(三)促进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主体利益达到平衡 8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 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br /> (三)促进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主体利益达到平衡 8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 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尽数涉及,作为对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热点话题,而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2016年10月30日,中共又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2016年12月19日,在2017年农村工作会议高层会议上再次将“三权分置”提上议事日程。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在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改革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撰写本文,欲在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的视角下,针对当前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析落实土地“三权分置”理论的阻碍和难点,为“三权分置”的法理阐释、风险防范探索破局之策和建构思路。
国内外研究现况
我国从1990年对“三权分置”问题进行研究,国内众多知名学者,相继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调查研究。熟知的学者单平基在《“三权分置”理论反思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困境的解决路径》中认为,农地“ 三权分置 ”理论是经济学界解决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困境的政策选择 ,但不符合法律逻辑。学者李宁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使农地“三权分置”更有效? —基于产权结构细分的约束及其组织治理的研究》中,在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在治理上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途径,是实现保留农民承包权和流转经营权的有效路径。
相比国内,国外对土地流转的研究较早,杨秉珣在《美国和日本的农用土地流转制度》一文中写到,美国在1778年建国以后,先后出台了第一部土地法令、《西北法令》和《农业风险保护法》等法律,明确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美国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改革经验。日本紧跟美国之后,在土地改革方面与时俱进颁布诸多法律,于2001年年底逐步建立起适合日本的农用土地流转制度,促进了土地的集中,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
(一)我国土地产权法律体系
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及与其相联系的和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等。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和集体,公民和其它组织对土地享有他物权。
中国土地产权
物权
自物权 他物权
用益物权
国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抵押权
租赁权
图1 中国土地产权法律体系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在曲折中前进始终走在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在艰难的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始终顽强奋斗自强不息,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下逐渐探索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土地改革方案。大致经历了土地改革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时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时期和当前的土地流转时期。
1.土地改革(1949-1952年)
建国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旧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