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态规划之以江孜县为例

城镇生态规划之以江孜县为例[20200501124713]
摘要: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国外诸多城市和都市区纷纷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如美国的伯克里、克里夫兰和波特兰都市区,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等。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纵观国内城市编制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其所依据的思维观念、基本原理等多有缺失和弊端。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意义即是,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居住的城市。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生态城市生态环境基本理念和原则建设规划意义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城市生态规划 4
(一)城市规划概况 4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4
二、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以及目标要求 6
(一)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6
(二)原理和遵循的原则 7
三、城市生态规划 12
(一)城市生态系统 12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12
结束语 14
谢辞 15
参考文献 16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The author:Bianba-ciren tutor:Song-qihai
引言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重大问题,作为人类住区重要的基本单位之一的城镇,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居于非常重要且绝不容忽视的基础地位。在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城镇在经济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但是生态建设方面却积累了许多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城镇生态规划正是在上述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课题,其核心思想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全面统一,实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编制与实施城镇生态规划,走出一条符合城镇特点的发展和建设道理,成为新时期城镇政府和居民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生态规划
(一)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城市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日益侵蚀着我们的家园,这就迫使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手段或方法来保护人类积聚的财富。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简单的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许多国家意识到开展城市生态规划的必要性。可以说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正是为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服务的,其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与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其中生态位原理是分析生态适宜度,探讨与自然和谐、资源潜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途径的理论依据;环境承载力原理则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城市生态支持子系统各环境要素规划及城市人口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主要依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则为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与生态服务功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它与食物链原理共同决定着城市结构的稳定特征;食物链原理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在城市生态产业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最小因子定律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也是城市生态规划高于一般单项或专项规划的主要原因,它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体现了城市生态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生态城市”正是在新世纪全球生态浪潮中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认识;生态城市是人们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的路程进行深刻反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后所提出来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它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意愿,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以及目标要求
(一)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即只有因地俱时地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和“五个统筹”之间的相依关系,才能使城市辖域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间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4、建设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的生物能量积蓄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人口数量的膨胀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合理人口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口的生活消费在保障基本物质消费适度满足后,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适时地转移人力资源于这些部门就业;须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参与下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和消纳能力,即不能因过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环境质量和使生态循环功能退化。因此,建树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能力、有序调控人口自身的生产,势在必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