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对mooc接受与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以部分高校为例

摘要: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从2012年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选取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针对MOOC课程完成率低的主要问题,利用UTAUT模型探究影响MOOC接受与使用的主要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发现绩效期望、学习者自身素质及经验都会影响学习者对MOOC的接受与使用,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丰富MOOC内容、改进分类和推荐课程、设置MOOC学习门槛等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2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2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3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3
(一)数据来源 3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4
(三)描述性分析 4
四、实证分析 6
(一)计量方法的选择 6
(二)计量结果分析 6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7
(一)主要结论 7
(二)相关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附件:调查问卷 9
研究生对MOOC接受与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
——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最大特色是免费、高质量、拥有海量的课程,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远程在线支持,包括课程内容讲解、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自我检测、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线上互动,并且可以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
MOOC最早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推出,几年间,MOOC热潮迅速席卷全球,许多有实力的大学都推出了自己的MOOC。2012年被称为MOOC之年,伴随着Udacity、Coursera、Edx、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Furtherlearn 等课程公司的成立,MOOC 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我国推出了许多MOOC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等。随着MOOC的发展壮大,教育部越来越重视MOOC,从政策、资金、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十二五”期间,政策支持“985高校”推广使用200多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
MOOC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步期,以其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广受重视,但逐渐因其低课程完成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学生目前已成为使用MOOC的主体人群,特别是其中的研究生群体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需要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由于MOOC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应用于高校,对研究生群体进行MOOC的接受与使用行为研究,有利于对目前国内MOOC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故本文选取了南京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MOOC的接受与使用行为,探究影响用户接受与使用MOOC的因素。
(二)文献综述
MOOC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免费开放课程,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实际过程中也出现了包括MOOC课程完成率低等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学习者本身对于MOOC的接受与使用度问题,但总体而言还是有限的,主要包括Yvonne Belanger 和Jessica Thornton, 2013 年研究了Duke大学于Coursera开设的MOOC课程,关注了学生的行为和成果、学生注册课程的动机、期望和体验、学生完成课程的促进因素和障碍,结论得出阻碍学生完成MOOC 的障碍有缺乏时间、缺乏课程背景知识和技能、执行力不足等问题。
国内研究学习者接受与使用行为的文献主要有:钱瑛(2014年)从技术接受模型 (TAM);叶伟剑(2014年)从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UTAUT) 对学习者接受网络公开课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吴艳等(2014)提出了以技术接受模型为框架,结合D&M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构建出高校开放课程资源用户使用意愿模型。
钱瑛在研究中使用比UTAUT的自变量少的TAM理论,没有考虑社群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他在理论模型的选择和影响因素的选取上有待进一步改善。叶伟剑的研究虽然采用了UTAUT 理论,但却忽略了UTAUT 中调节变量的作用,而且其研究结果表明,努力期望对网络课程学习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其他相似领域中,努力期望对学习行为意愿大多是有显著影响的,因此这一结论值得继续探讨与研究。赵英(2015年)研究了大学生对于MOOC接受与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采用了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UTAUT),尽管赵英的研究采用了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UTAUT模型,但其研究对象过于宽泛,本科阶段的学生以学校课程为主,相对于研究生群体,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且研究过程中选取的变量有待进一步扩展。
上述几位学者在研究中忽略的影响因素和变量都很有可能对用户MOOC的接受与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探索影响接受与使用 MOOC的因素,弥补现有实证研究的不足,很有必要继续进行研究,从用户接受与使用角度为我国MOOC的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在技术接受与使用的研究主题下,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不少模型。从最初的理性行为理论(TRA),到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改进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等。与此同时,还有学者在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外部变量对接受与使用行为展开影响因素的研究。Venkatesh,Davis和Morris(2003年)提出的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被证明是解释使用者接受与使用信息技术程度最高的,因此,本文使用UTAUT来研究影响MOOC的主要群体——研究生接受与使用MOOC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从用户接受的视角对MOOC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UTAUT模型包括四个核心构想: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促成因素和社群影响,以及四个调节变量: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性,并且指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对接受与使用意愿和行为有正向影响。
在该理论中,绩效期望是指学习者认为使用该技术对学习工作有所帮助的程度;努力期望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技术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社群影响指周围群体对学习者个体的影响程度;促成因素是指个体在过程中,能感受到的客观条件对自身行为的支持程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dzsw/4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