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探究
舆论对司法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舆论对司法过程的影响问题,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正确对待舆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舆论在不同的社会案件中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一方面,舆论发挥着促进司法进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舆论左右着司法裁判的最终结果,造成消极影响。针对舆论影响司法裁判机制的多样性,从制度上完善人民群众意见引导机制,规范舆论作用;针对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从立法上逐步完善法律,做到法律内容充分反映民意,而司法裁判权的行使完全脱离舆论,严格依法行使。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传统社会中“舆论”影响司法的渊源2
(一)“民本思想”促进群众政治性言论传播2
(二)“民本思想”的制度体现2
二、舆论对司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4
(一)积极影响 4
1.舆论对于司法的监督作用 4
2. 舆论对司法的完善作用 5
(二)消极影响5
1. 司法裁判过程中影响法官独立判断 6
2. 影响裁判结果公正 6
三、对待舆论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7
(一)严格依法裁判7
(二)正确应对舆论7
总结8
致谢8
参考文献9
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探究
引言
人们对于周边的世界有自己的情绪、观点与感受,在社会的联系下,人们不是局限于自身,而是对某个社会事物或者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再经由社会凝聚、发散为公共的观点,是为舆论,舆论是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产生于社会而发作用于社会,新闻学上称,“舆论是身处社会语境中的社会个体态度、意见、情绪被重新社会化的产物”[]。
有学者考察,“舆论”一词最早源于西周,即乘车之人发表的谈论国家大事的言论。后“舆”逐步被赋予公众的含义,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舆论”也不断被赋予新的且更为深刻的含义: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由于学界对“舆论”定义争论不休,后对“舆论”的定义逐步演化为“舆论”应包含若干要素的方式,《新闻学大辞典》中“舆论”的构成要素为三:1、有一个现实且有争议的公共问题;2、对该问题表明态度和发表意见的人有相当多的数量;3、该态度和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与此相关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媒体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人们自身的局限性,人们感知社会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人们只能借助于媒介和工具去了解社会公共意识地内容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的观点再交于媒体,让舆论在人们之间传播,而媒体在传播舆论的过程中,难免会在原有基础上对这种社会意识掺入媒体自身的想法形成一种“媒体事实”,最终作用于司法裁判过程,现如今,媒体日益壮大,媒体对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传统社会中“舆论”影响司法的渊源
(一)“民本思想”促进群众政治性言论传播
我国的民本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的“汤武革命”论,“汤武革命”即商汤灭夏和周武灭商是吊民伐罪的“革命”,“立军为民,天择民主,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早期的民本思想与革命相关联,“敬德保民”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渊源。民本思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取得了迅速发展,儒家的孟子更是将民本思想推到了新的高度上。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维护君主政治统治的根本性力量,君主对人民衣食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国家富强程度,《孟子尽心下》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做了核心的概括:“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孟子的民本思想将人民群众置于一国之根基地位,对后世统治者重视人民意见,采纳人民建议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群众对国家大事的参与程度。到了明清时期,诸如《儒林外史》之类一系列讽刺官场的市井文学的兴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民本思想高度繁荣后,群众百姓参与政治事件的高度热情与谈论政治的高涨情绪。
经过千年发展,民本思想主要作为儒家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止处处体现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民本思想作为一个处处蕴含闪光点的传统文化,以巨大的文化惯性,渗透进当代社会,因此,群众参与政治,表达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舆论参与司法裁判过程也是难以避免的。
(二)“民本思想”的制度体现
民本思想逐步发展的结果是君王统治者为求富强实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民力量听取群众意见的制度,以制度了解民意,收集民意,促进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因周天子重视民情,希望收集民间诗歌来充分了解社会政治风貌,实行采诗制度的成果,并以此起到“上刺政治”的核心目的。这个制度的内容是:周设立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走访民间,担负起类似于民意调查员一般的工作,然后将收集的民间诗歌汇编,使百姓群众的民意能够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给周天子以及诸侯,以此让统治者能够“观民风”“以知政教得失”。古代帝王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制度上的最全面体现是“上书告诉”制度。上书自尧舜创制“进善之旌”、“敢谏之鼓”等制度采纳臣民对政事的建议始逐步发展,经过唐代时到达了巅峰。唐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百姓上书言事制度,武则天时期,在中书省设立匦使院,作为百姓“下情上陈”的信访部门,百姓可以将自身对于时政,政策有关的建议直接投放于朝堂上设置的铜匦之中,铜匦就相当于起着当代的检举箱的作用。明清时期,洪武皇帝直接下过诏书,其诏书《省变求言诏》记载:“古今乾道变化,殃咎在乎人君,寻思至此,惶惶无所手足,惟告臣民,许言朕过”[]。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贤君更是好采纳臣民的意见,这样造成的影响是地方官员想要获得优良的政绩,就必须首先得让自身所治理的地方百姓生活富足而非怨声载道,最后上达天听,才能被统治者所认可,而我国古代官员集又吏政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古代社会并不完备的法律体系,官员们断狱讼很容易就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标准,而非严格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司法裁判便与社会公论纠缠不清。断狱讼顺应民意,统治者以一地之民情考量官员,在中国司法领域的“民”与“情”之争,人之“情”很容易就占了上乘,并且绵延千年,产生足够深刻且合乎情理的影响。于《后汉书卓茂传》中有记载官员裁判案件中顺乎人情之典型案例:一人欲向卓茂状告其亭长非法收受他的猪肉等礼物,卓茂以礼尚往来为该事件定性,那人急了就问卓茂:“苟如此,律何故禁之?”卓茂只微微一笑,回答他:“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河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在儒家看来,法律太过死板,不近人情,社会要维持稳定,需要人情参与社会各种事件的调节,人之常情就往往在古代司法裁判过程中凌驾于司法之上,顺乎民情在古代才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官的优良品格,而非酷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传统社会中“舆论”影响司法的渊源2
(一)“民本思想”促进群众政治性言论传播2
(二)“民本思想”的制度体现2
二、舆论对司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4
(一)积极影响 4
1.舆论对于司法的监督作用 4
2. 舆论对司法的完善作用 5
(二)消极影响5
1. 司法裁判过程中影响法官独立判断 6
2. 影响裁判结果公正 6
三、对待舆论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7
(一)严格依法裁判7
(二)正确应对舆论7
总结8
致谢8
参考文献9
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探究
引言
人们对于周边的世界有自己的情绪、观点与感受,在社会的联系下,人们不是局限于自身,而是对某个社会事物或者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再经由社会凝聚、发散为公共的观点,是为舆论,舆论是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产生于社会而发作用于社会,新闻学上称,“舆论是身处社会语境中的社会个体态度、意见、情绪被重新社会化的产物”[]。
有学者考察,“舆论”一词最早源于西周,即乘车之人发表的谈论国家大事的言论。后“舆”逐步被赋予公众的含义,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舆论”也不断被赋予新的且更为深刻的含义: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由于学界对“舆论”定义争论不休,后对“舆论”的定义逐步演化为“舆论”应包含若干要素的方式,《新闻学大辞典》中“舆论”的构成要素为三:1、有一个现实且有争议的公共问题;2、对该问题表明态度和发表意见的人有相当多的数量;3、该态度和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与此相关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媒体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人们自身的局限性,人们感知社会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人们只能借助于媒介和工具去了解社会公共意识地内容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的观点再交于媒体,让舆论在人们之间传播,而媒体在传播舆论的过程中,难免会在原有基础上对这种社会意识掺入媒体自身的想法形成一种“媒体事实”,最终作用于司法裁判过程,现如今,媒体日益壮大,媒体对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传统社会中“舆论”影响司法的渊源
(一)“民本思想”促进群众政治性言论传播
我国的民本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的“汤武革命”论,“汤武革命”即商汤灭夏和周武灭商是吊民伐罪的“革命”,“立军为民,天择民主,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早期的民本思想与革命相关联,“敬德保民”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渊源。民本思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取得了迅速发展,儒家的孟子更是将民本思想推到了新的高度上。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维护君主政治统治的根本性力量,君主对人民衣食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国家富强程度,《孟子尽心下》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做了核心的概括:“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孟子的民本思想将人民群众置于一国之根基地位,对后世统治者重视人民意见,采纳人民建议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群众对国家大事的参与程度。到了明清时期,诸如《儒林外史》之类一系列讽刺官场的市井文学的兴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民本思想高度繁荣后,群众百姓参与政治事件的高度热情与谈论政治的高涨情绪。
经过千年发展,民本思想主要作为儒家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止处处体现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民本思想作为一个处处蕴含闪光点的传统文化,以巨大的文化惯性,渗透进当代社会,因此,群众参与政治,表达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舆论参与司法裁判过程也是难以避免的。
(二)“民本思想”的制度体现
民本思想逐步发展的结果是君王统治者为求富强实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民力量听取群众意见的制度,以制度了解民意,收集民意,促进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因周天子重视民情,希望收集民间诗歌来充分了解社会政治风貌,实行采诗制度的成果,并以此起到“上刺政治”的核心目的。这个制度的内容是:周设立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走访民间,担负起类似于民意调查员一般的工作,然后将收集的民间诗歌汇编,使百姓群众的民意能够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给周天子以及诸侯,以此让统治者能够“观民风”“以知政教得失”。古代帝王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制度上的最全面体现是“上书告诉”制度。上书自尧舜创制“进善之旌”、“敢谏之鼓”等制度采纳臣民对政事的建议始逐步发展,经过唐代时到达了巅峰。唐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百姓上书言事制度,武则天时期,在中书省设立匦使院,作为百姓“下情上陈”的信访部门,百姓可以将自身对于时政,政策有关的建议直接投放于朝堂上设置的铜匦之中,铜匦就相当于起着当代的检举箱的作用。明清时期,洪武皇帝直接下过诏书,其诏书《省变求言诏》记载:“古今乾道变化,殃咎在乎人君,寻思至此,惶惶无所手足,惟告臣民,许言朕过”[]。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贤君更是好采纳臣民的意见,这样造成的影响是地方官员想要获得优良的政绩,就必须首先得让自身所治理的地方百姓生活富足而非怨声载道,最后上达天听,才能被统治者所认可,而我国古代官员集又吏政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古代社会并不完备的法律体系,官员们断狱讼很容易就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标准,而非严格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司法裁判便与社会公论纠缠不清。断狱讼顺应民意,统治者以一地之民情考量官员,在中国司法领域的“民”与“情”之争,人之“情”很容易就占了上乘,并且绵延千年,产生足够深刻且合乎情理的影响。于《后汉书卓茂传》中有记载官员裁判案件中顺乎人情之典型案例:一人欲向卓茂状告其亭长非法收受他的猪肉等礼物,卓茂以礼尚往来为该事件定性,那人急了就问卓茂:“苟如此,律何故禁之?”卓茂只微微一笑,回答他:“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河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在儒家看来,法律太过死板,不近人情,社会要维持稳定,需要人情参与社会各种事件的调节,人之常情就往往在古代司法裁判过程中凌驾于司法之上,顺乎民情在古代才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官的优良品格,而非酷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fxlw/faxue/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