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分析
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分析[20200416194749]
摘 要
当今市场经济繁荣,商业圈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以消费者为核心营销理念已确立。因此,对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不仅对于城市商业圈的建设及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圈的建设改进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实例。本文以常熟市方塔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研究为例,以商业圈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调查研究。在问卷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交叉分析等,对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了解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商圈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城市商圈经济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商业圈消费群体消费行为分析实证研究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
2.1 商业圈研究现状及相关定义 3
2.1.1 商业圈理论的研究现状 3
2.1.2 商业圈相关定义 3
2.2 消费群体及消费行为相关定义及研究现状 4
2.2.1 消费群体及消费行为相关定义 4
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
3.1 调查对象 6
3.2 问卷设计 6
3.3 预调查 6
3.4 问卷修改 7
3.5 数据收集 7
4. 调研结果分析 8
4.1 消费者基本特征 8
4.2 消费者当日活动情况分析 11
4.2.1 此次活动的计划性及目的、内容 11
4.2.2 消费主体 13
4.2.3 消费总开支 13
4.2.4 通勤概况 15
4.2.5 活动逗留时间 17
4.3 满意度结果分析 19
5. 思考与展望 20
5.1 对消费者行为特征的思考 20
5.2 关于改善方塔街的几点建议 20
5.2.1 丰富品牌数量 20
5.2.2 注重彰显商业氛围个性 20
5.3 对本次调查存在的问题反思 21
5.3.2 问卷调查路段选取 21
5.3.3 调查获取信息部分属于预期信息 21
5.4 研究展望 21
参考文献 23
附录1 调查问卷 25
致 谢 2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常熟市位于中国长三角腹地,东临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枕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近2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同类型城市中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前列。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商业的茁壮成长,商业圈作为城市内部区域性商业网点的集中地区,它不仅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文明、经济进步的结果。近来,商业圈概念不在仅仅仅是零售商们所关注的话题,也日益成为政府发展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所关注的焦点。然而,民众的消费则是推动商圈发展的原动力,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单纯的购物行为正向着休闲、旅游、文娱活动转变,因此,仅仅是商品的供应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通过对商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分析,能够发现是否随着常熟经济的发展,方塔街商业圈在整体品位、购物环境与服务结构上也同样获得了提升,发现问题、不足之处;并依据常熟市的现实、实际需求为建设商业圈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期望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在相关商业圈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支撑下,针对常熟市方塔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常熟市实际、现实的特点,总结其规律特征,这不仅对于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的建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圈的改进、发展提供直观、生动鲜明的实例。
1.3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
本文对国内商业圈,消费者行为分析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比,同时根据文献调研法掌握的理论,来确定问卷调查中应该要设计的相关问题。本研究的文献检索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等书籍期刊阅览、网络检索等。
(2)问卷调査法
为了全面了解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特点,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调查问卷并根据现实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的特点加入新的问题选项,设计出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分析的调査问卷,随后通过实地和问卷星发放问卷。
(4)实证研究
本研究将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将所获得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探讨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并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本文以商圈理论、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为基础,运用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以常熟市方塔商业街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特点,最后数据汇总分析得出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得出结论,发现商业圈存在不足之处,为常熟市方塔街商圈的建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图1-1论文的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商业圈研究现状及相关定义
2.1.1 商业圈理论的研究现状
由德国地理学家chrisatler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首次提出商圈理论,是商品与服务的中心地理论[2]。此理论的要点是,以中心地为圆心,以最大的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辐射能力为半径,形成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中心地[3]。一般将商业圈视为以零售店为中心而展开的同心圆型,其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4]。国外关于商圈理论的研究最为成熟的主要有:“雷利零售引力法则”,其为商圈的量化、衡量提供了第一个方法,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堪维斯、荷芙等人对此模型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5]。“中心地带理论”则解释了经营必需品与基本服务的商店应该在距离上靠近顾客,而经营专门产品、非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则应该从较远的地方吸引顾客,其同时也解释了顾客愿意到某一地点购买各种所需的,而不愿意到不同的地点分别购买这一现实[5]。“零售饱和指数理论”主要揭示某商圈中某类商品或服务吸引投资者的程度[5]。这些经典的理论对于商业圈的建设、零售业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但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研究者对商圈理论的认识也有了新变化。首先,从经营者角度来看,商圈是指对周围一定范围所能形成的辐射力、吸引力, 既是一个自然空间范围,同时又是社会空间范围[6]。自然空间范围是从商店和人口密度与购物的角度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把商圈理解为商店本身所具有的辐射能力——商业经营活动所能覆盖的范围[6]。这种辐射能力与一定的区域内, 同类商店的平均密度、规模、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状况、消费者数量和购买力有关[6]。
2.1.2 商业圈相关定义
商圈又被称“商业圈”、“商势圈”。它一般是指零售商业、企业吸引顾客的范围或地域[7]。商圈对于企业而言,则是其业务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范围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8];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他们方便的购买行为的空间,实际上也是距离不相等的住户的一个需求圈。从市场的势力范围这一角度来考察, 一个设定的商圈,其构成分为点、线、面、流共四个方面[7]。点是商圈的中心点,其又指市场区域据点的中心点;线指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以线相联结,使商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面则是指中心点的吸引力范围。面是市场区域广度,表明了市场区域的广泛性及其程度;流是指市场动态,又或指区域职能的变化、发展的动向[8]。以上所述四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点是反映集中化的问题与集聚的程度;线则是反映吸引性与相互依存性;面则反映了区域性或地区性和同质性;流反映的则是活动的态势和职能性。因此,从实际工作角度而言,商圈,是由零售店、消费者购买行为空间和销售活动空间三者构成[8]。
摘 要
当今市场经济繁荣,商业圈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以消费者为核心营销理念已确立。因此,对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不仅对于城市商业圈的建设及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圈的建设改进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实例。本文以常熟市方塔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研究为例,以商业圈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调查研究。在问卷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交叉分析等,对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了解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商圈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城市商圈经济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商业圈消费群体消费行为分析实证研究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
2.1 商业圈研究现状及相关定义 3
2.1.1 商业圈理论的研究现状 3
2.1.2 商业圈相关定义 3
2.2 消费群体及消费行为相关定义及研究现状 4
2.2.1 消费群体及消费行为相关定义 4
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
3.1 调查对象 6
3.2 问卷设计 6
3.3 预调查 6
3.4 问卷修改 7
3.5 数据收集 7
4. 调研结果分析 8
4.1 消费者基本特征 8
4.2 消费者当日活动情况分析 11
4.2.1 此次活动的计划性及目的、内容 11
4.2.2 消费主体 13
4.2.3 消费总开支 13
4.2.4 通勤概况 15
4.2.5 活动逗留时间 17
4.3 满意度结果分析 19
5. 思考与展望 20
5.1 对消费者行为特征的思考 20
5.2 关于改善方塔街的几点建议 20
5.2.1 丰富品牌数量 20
5.2.2 注重彰显商业氛围个性 20
5.3 对本次调查存在的问题反思 21
5.3.2 问卷调查路段选取 21
5.3.3 调查获取信息部分属于预期信息 21
5.4 研究展望 21
参考文献 23
附录1 调查问卷 25
致 谢 2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常熟市位于中国长三角腹地,东临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枕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近2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同类型城市中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前列。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商业的茁壮成长,商业圈作为城市内部区域性商业网点的集中地区,它不仅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文明、经济进步的结果。近来,商业圈概念不在仅仅仅是零售商们所关注的话题,也日益成为政府发展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所关注的焦点。然而,民众的消费则是推动商圈发展的原动力,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单纯的购物行为正向着休闲、旅游、文娱活动转变,因此,仅仅是商品的供应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通过对商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分析,能够发现是否随着常熟经济的发展,方塔街商业圈在整体品位、购物环境与服务结构上也同样获得了提升,发现问题、不足之处;并依据常熟市的现实、实际需求为建设商业圈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期望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在相关商业圈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支撑下,针对常熟市方塔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常熟市实际、现实的特点,总结其规律特征,这不仅对于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的建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圈的改进、发展提供直观、生动鲜明的实例。
1.3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
本文对国内商业圈,消费者行为分析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比,同时根据文献调研法掌握的理论,来确定问卷调查中应该要设计的相关问题。本研究的文献检索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等书籍期刊阅览、网络检索等。
(2)问卷调査法
为了全面了解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特点,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调查问卷并根据现实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的特点加入新的问题选项,设计出常熟市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分析的调査问卷,随后通过实地和问卷星发放问卷。
(4)实证研究
本研究将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将所获得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探讨方塔街商业圈消费群体特征并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本文以商圈理论、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为基础,运用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以常熟市方塔商业街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消费群体特征及消费行为特点,最后数据汇总分析得出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得出结论,发现商业圈存在不足之处,为常熟市方塔街商圈的建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图1-1论文的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商业圈研究现状及相关定义
2.1.1 商业圈理论的研究现状
由德国地理学家chrisatler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首次提出商圈理论,是商品与服务的中心地理论[2]。此理论的要点是,以中心地为圆心,以最大的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辐射能力为半径,形成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中心地[3]。一般将商业圈视为以零售店为中心而展开的同心圆型,其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4]。国外关于商圈理论的研究最为成熟的主要有:“雷利零售引力法则”,其为商圈的量化、衡量提供了第一个方法,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堪维斯、荷芙等人对此模型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5]。“中心地带理论”则解释了经营必需品与基本服务的商店应该在距离上靠近顾客,而经营专门产品、非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则应该从较远的地方吸引顾客,其同时也解释了顾客愿意到某一地点购买各种所需的,而不愿意到不同的地点分别购买这一现实[5]。“零售饱和指数理论”主要揭示某商圈中某类商品或服务吸引投资者的程度[5]。这些经典的理论对于商业圈的建设、零售业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但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研究者对商圈理论的认识也有了新变化。首先,从经营者角度来看,商圈是指对周围一定范围所能形成的辐射力、吸引力, 既是一个自然空间范围,同时又是社会空间范围[6]。自然空间范围是从商店和人口密度与购物的角度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把商圈理解为商店本身所具有的辐射能力——商业经营活动所能覆盖的范围[6]。这种辐射能力与一定的区域内, 同类商店的平均密度、规模、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状况、消费者数量和购买力有关[6]。
2.1.2 商业圈相关定义
商圈又被称“商业圈”、“商势圈”。它一般是指零售商业、企业吸引顾客的范围或地域[7]。商圈对于企业而言,则是其业务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范围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8];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他们方便的购买行为的空间,实际上也是距离不相等的住户的一个需求圈。从市场的势力范围这一角度来考察, 一个设定的商圈,其构成分为点、线、面、流共四个方面[7]。点是商圈的中心点,其又指市场区域据点的中心点;线指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以线相联结,使商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面则是指中心点的吸引力范围。面是市场区域广度,表明了市场区域的广泛性及其程度;流是指市场动态,又或指区域职能的变化、发展的动向[8]。以上所述四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点是反映集中化的问题与集聚的程度;线则是反映吸引性与相互依存性;面则反映了区域性或地区性和同质性;流反映的则是活动的态势和职能性。因此,从实际工作角度而言,商圈,是由零售店、消费者购买行为空间和销售活动空间三者构成[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