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选举问题研究以市戚墅堰区圩墩村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城中村”这种特殊形态的村组织。“城中村”因其经济结构及人员构成的特殊性,村委会的选举正面临新、老问题交加的困境。本文以常州市戚墅堰圩墩村为例,分析了“城中村”选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城中村选举”存在选举宣传不足、选举过程违规现象严重、上级政府干预过多、村民参与意识淡薄以及流动人群选举权无保障等问题,文章最后从完善村委会选举立法、健全村委会选举监督机制、强化村民参与意识及推进村委会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绪论2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2
(二)文献综述2
1.国外研究现状2
2.国内研究现状2
研究方法3
1.访谈法3
2.问卷调查法3
本文的创新之处3
1.选题的新颖3
2.研究视角和方法新颖3
3.样本地的选择新颖 3
一、理论相关概述3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概述3
1.村委会选举的重要意义3
2.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4
“城中村”概述4
1.“城中村”的概念4
2.“城中村”与普通农村的区别4
二、圩墩村选举现状问题调查5
(一)调查方案设计5
(二)圩墩村选举问题调查概况5
(三)调查结果分析5
1.村委会选举法规的普及性 5
2.村委会选举的规范性5
3.村委会选举的参与行为 6
4.流动人群选举权的保障7
“城中村”选举存在的问题7
(一)选举宣传不足7
(二)选举过程违规现象严重8
(三)上级政府干预过多8
(四)村民参与意识淡薄8
(五)流动人群选举权无保障9
改善“城中村”选举问题的路径9
完善村委会选举立法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扩大外来人口的选民登记范围9
2.完善贿选处理的相关规定10
(二)健全村委会选举监督机制10
(三)强化村民参与意识10
(四)推进村委会建设10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 关于圩墩村村委会选举的调查14
“城中村”选举问题研究
——以常州市戚墅堰区圩墩村为例
引言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了明显的加速,“城中村”这种特殊的村组织正是在这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在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贿选、选举程序无序等老问题越发凸显的局面,又面对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的状况,比如流动人口选举权无保障、村民参与意识淡薄等。新、老问题的交织已经使“城中村”居民的民主选举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与“城中村”选举问题有关的研究,从理论上来说不仅是对我国基层民主理论的一个新的拓展,也是我国选举制度理论中对流动人口选举权利保障的补充。[1]从实践上来说,“城中村”村委会选举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将有力的促进“城中村”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将促进法律的完善,使流动人口的民主选举权可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总结而言,这不管是对社会的安定,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还是未来城市的科学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城中村”是我国所特有的特殊形态村组织,因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范围快速增大而形成。因此,国外学者在“城中村”民主选举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考虑到“城中村”归根结底也还是农村,因此将国外学者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所做的相关研究做了总结,研究内容可总结为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主选举于村庄经济之间的关系。欧博文、何包钢和郎友兴认为,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村选举民主程度有着重要影响,是“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村庄选举竞争更激烈,投票者的积极性也更高。[2]罗伦丝、邱越伦和戴慕珍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经济越发达,村庄选举将遇到越多的困境,呈“负相关”的关系。[3]而爱泼斯坦和史天健等人则认为基层有一种曲线关系,经济水平中等的村庄基层民主水平越高。[4]
第二,基层民主选举对党支部和村民利益的影响。在村民选举与党支部地位方面,戴慕珍和罗丝高认为,在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村庄,实权由掌握了财力大权的村党支部书记所掌控。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村庄的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5]白思鼎的结论基本与戴慕珍和罗丝高一致。而何包钢和郎友兴认为,村委会选举对党支部的主导地位几乎无影响,倒是农村企业老板由经济成就转向对政治权力的渴望。[6]
在村民选举与村民利益方面,戴慕珍和罗丝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落后的村庄,村委会事是村庄事物的决策者,这牵扯到了村民的自身权益,因此选举意愿相对较高。而在经济发达的村庄,通常由村支书掌握着决定权,因此村民对村委会选举的注重程度普遍不高。[5]
第三,村民选举与村民权利意识的关系。李连江认为,民主选举制度的引入唤醒了村民沉睡的权利意识,开始将政治参与看做权利本身。[7]而戴慕珍和罗丝高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人们的关注点仍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主动维护民主选举权的意识并没有提升。经济发达村庄的村民将经济利益的增长寄托于手握实权的村支书,而经济落后村庄的村民仍在为基本生活而奔波,几乎没有政治参与的热情。[5]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城中村”的各种问题越发突出,现以成为众多阻碍我国城市发展的疑难问题之一。大量的专家学者也关注到了“城中村”的各方面问题并做了大量研究。与“城中村”的民主选举相关的研究可大致概括为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影响“城中村”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因素。一是宗教家族因素,从最初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立到最后选举结果公布,宗教与家族都在选举的几乎每个环节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8]二是经济因素,“城中村”作为一个商品经济发达、多元、开放的社会,选举可以满足村民公民权利被尊重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9]三是立法因素,现有的有关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法规对一些涉及村民选举权利的规定缺失或不完善,这使得很多村民无法切实享受他们的民主选举权。[10]
第二,城中村选举出现的问特殊题。一是外来人口选举权利无保障,外来人口的选举权常由于当地村民的自我保护和法律的不完善而得不到切实的保障。[11]二是贿选问题,周乐和任中平在研究中提到,有些贿选成功的村干部为了能弥补贿选时付出的金钱,会利用土地买卖等方式获得非法收入,由此产生了恶性循环。[12]三是恶黑势力介入,一些居住在“城中村”的黑恶势力利用违法暴力手段使他们看好的候选人获得选举的最后胜利,然后利用其手中的权力非法牟利。[1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绪论2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2
(二)文献综述2
1.国外研究现状2
2.国内研究现状2
研究方法3
1.访谈法3
2.问卷调查法3
本文的创新之处3
1.选题的新颖3
2.研究视角和方法新颖3
3.样本地的选择新颖 3
一、理论相关概述3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概述3
1.村委会选举的重要意义3
2.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4
“城中村”概述4
1.“城中村”的概念4
2.“城中村”与普通农村的区别4
二、圩墩村选举现状问题调查5
(一)调查方案设计5
(二)圩墩村选举问题调查概况5
(三)调查结果分析5
1.村委会选举法规的普及性 5
2.村委会选举的规范性5
3.村委会选举的参与行为 6
4.流动人群选举权的保障7
“城中村”选举存在的问题7
(一)选举宣传不足7
(二)选举过程违规现象严重8
(三)上级政府干预过多8
(四)村民参与意识淡薄8
(五)流动人群选举权无保障9
改善“城中村”选举问题的路径9
完善村委会选举立法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扩大外来人口的选民登记范围9
2.完善贿选处理的相关规定10
(二)健全村委会选举监督机制10
(三)强化村民参与意识10
(四)推进村委会建设10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 关于圩墩村村委会选举的调查14
“城中村”选举问题研究
——以常州市戚墅堰区圩墩村为例
引言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了明显的加速,“城中村”这种特殊的村组织正是在这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在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贿选、选举程序无序等老问题越发凸显的局面,又面对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的状况,比如流动人口选举权无保障、村民参与意识淡薄等。新、老问题的交织已经使“城中村”居民的民主选举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与“城中村”选举问题有关的研究,从理论上来说不仅是对我国基层民主理论的一个新的拓展,也是我国选举制度理论中对流动人口选举权利保障的补充。[1]从实践上来说,“城中村”村委会选举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将有力的促进“城中村”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将促进法律的完善,使流动人口的民主选举权可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总结而言,这不管是对社会的安定,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还是未来城市的科学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城中村”是我国所特有的特殊形态村组织,因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范围快速增大而形成。因此,国外学者在“城中村”民主选举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考虑到“城中村”归根结底也还是农村,因此将国外学者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所做的相关研究做了总结,研究内容可总结为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主选举于村庄经济之间的关系。欧博文、何包钢和郎友兴认为,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村选举民主程度有着重要影响,是“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村庄选举竞争更激烈,投票者的积极性也更高。[2]罗伦丝、邱越伦和戴慕珍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经济越发达,村庄选举将遇到越多的困境,呈“负相关”的关系。[3]而爱泼斯坦和史天健等人则认为基层有一种曲线关系,经济水平中等的村庄基层民主水平越高。[4]
第二,基层民主选举对党支部和村民利益的影响。在村民选举与党支部地位方面,戴慕珍和罗丝高认为,在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村庄,实权由掌握了财力大权的村党支部书记所掌控。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村庄的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5]白思鼎的结论基本与戴慕珍和罗丝高一致。而何包钢和郎友兴认为,村委会选举对党支部的主导地位几乎无影响,倒是农村企业老板由经济成就转向对政治权力的渴望。[6]
在村民选举与村民利益方面,戴慕珍和罗丝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落后的村庄,村委会事是村庄事物的决策者,这牵扯到了村民的自身权益,因此选举意愿相对较高。而在经济发达的村庄,通常由村支书掌握着决定权,因此村民对村委会选举的注重程度普遍不高。[5]
第三,村民选举与村民权利意识的关系。李连江认为,民主选举制度的引入唤醒了村民沉睡的权利意识,开始将政治参与看做权利本身。[7]而戴慕珍和罗丝高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人们的关注点仍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主动维护民主选举权的意识并没有提升。经济发达村庄的村民将经济利益的增长寄托于手握实权的村支书,而经济落后村庄的村民仍在为基本生活而奔波,几乎没有政治参与的热情。[5]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城中村”的各种问题越发突出,现以成为众多阻碍我国城市发展的疑难问题之一。大量的专家学者也关注到了“城中村”的各方面问题并做了大量研究。与“城中村”的民主选举相关的研究可大致概括为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影响“城中村”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因素。一是宗教家族因素,从最初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立到最后选举结果公布,宗教与家族都在选举的几乎每个环节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8]二是经济因素,“城中村”作为一个商品经济发达、多元、开放的社会,选举可以满足村民公民权利被尊重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9]三是立法因素,现有的有关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法规对一些涉及村民选举权利的规定缺失或不完善,这使得很多村民无法切实享受他们的民主选举权。[10]
第二,城中村选举出现的问特殊题。一是外来人口选举权利无保障,外来人口的选举权常由于当地村民的自我保护和法律的不完善而得不到切实的保障。[11]二是贿选问题,周乐和任中平在研究中提到,有些贿选成功的村干部为了能弥补贿选时付出的金钱,会利用土地买卖等方式获得非法收入,由此产生了恶性循环。[12]三是恶黑势力介入,一些居住在“城中村”的黑恶势力利用违法暴力手段使他们看好的候选人获得选举的最后胜利,然后利用其手中的权力非法牟利。[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