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科生的实证调查

社会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本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先是要了解了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再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象入手,从而归纳出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关系主要是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与陌生人的关系,进而分析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动机主要是获得精神愉悦、展示自我价值、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和获得积累经验,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线上、线下的各种方式,总结出了其交往愿望强烈、注重平等、注重感情、富于理想性和显著时代性等特点。进而结合访谈,从主观和客观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现状和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建议和策略。关键字大学生;社会交往;影响因素;现状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muni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Undergraduates i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udents majoring in Sociology Lu Zeqi Tutor Qi XiaomingAbstract: Social Social interac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 studied and discussed a series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or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 the first i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cts and the objects from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and summed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 is the main peer relationship,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relationship with stranger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is mainly for enjoyment and show self-worth,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others understand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through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 online and offline in various ways, summed up their communication desire strong, equa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eelings of ideality and significant times etc.. Then combining interviews,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argeted to propose their own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一、导论(一)研究缘起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特殊成长阶段,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社会交往的需求更为强烈,希望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实现自我独立,成为优秀的社会的成员。而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地走向社会,在观念中对于社会行为、社会意识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够丰富,时常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扮演的角色,对人际交往的经验也确实比较缺乏,于是就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交往不当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交往能否形成良好的认识,这对其每个人未来的选择和人生的走向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他们社会交往的现状出发,怎样帮助他们从交往现状中寻找启发,怎样寻找解决的方法,都是亟待研究的比较现实的问题。(二)研究意义对社会交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以继承前人对社会交往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社会交往理论。必须认识到,社会交往理论是基于社会交往实践的现实,现代实践日益丰富的技术内容,实践和传播的进步拓展了新的空间。社会互动,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看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通信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直是一个伙伴关系,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交往的重要的社会功能。伴随着当今社会主义新形式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情况,具有不断丰富的涉及内容、不断扩大的交往领域,逐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渐趋复杂化的各种需求。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与积极进步的需要,还是是当今时代前进的需要,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二、文献回顾(一)社会学理论基础1.戈夫曼拟剧理论体系戈夫曼[1]通过先对很多关键的舞台表演相关的概念的解读和探讨,深入浅出地完成了他的理论体系论述。他重点区分出了“前台”和“后台”两个模块概念。他提出,所谓前台,映射到社会活动中,再对比舞台,就是在观众的观念里是特定的、较为固定的那一部分情景,能够让观众通过直接的观看得到一些启发。在前台,人的活动主要是两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布景,这是表演中所必需的、精心计划的环境。布景的存在使表演的呈现具备了预先设计的内涵。二是“个人门面”,它包含人的特点及表现。而特点既包含职业、地位、年龄、修养等内在特点,也包括人的穿衣风格、气质谈吐等外在特点。这一部分的准备和安排是充分考虑和结合到不同表演的不同特性。“后台”则顾名思义,是指不能让观众看到的,并且被规定不能进入舞台。在后台,表演者可以尽情进行放松自然的表演,因为不同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和局限。在戈夫曼看来,自我只是一个被表现的情景的戏剧化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又是必须是要被观众接受的,而这也恰恰是自我被确立的印证。2.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2]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理论。他通过思考划分出四种社会行为一是目的行为,二是交往行为,第三是戏剧行为,第四是规范行为。他认为最重要的沟通形式是语言,沟通的核心是理解。哈贝马斯还加入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它指的是预先设计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背景,他说“沟通的主体的行为总是在生活世界中可以相互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零星的,但始终是坚实的,坚定的背景,这个背景预设使人们有可能了解彼此,保持社会行为或行为。而且,交际行为是一种,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力之间有语言和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的媒介来完成相互理解和连贯的行为。然而,哈贝马斯过于强调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交往理性化作为一种“普世道德”缺乏可行性。(二)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研究社会交往的问题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弱联系和强联系理论是非常经典的。这两个概念是由Mark Granovetter[3]首先提出的,他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在弱关系的强度。他测量人际关系的量化,基于四个指标的互动,频率,参与,互惠,交流和亲密。认为,双方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他们的情感偏好密切相关的亲密关系,如亲戚和朋友,而那些没有密切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是弱相关的,如普通的网友。Angelo和Wierbick在研究中发现,良性的社会交往关系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学业上升、丰富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4]。如果个体能够与周围群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增强个体的情感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Harris在分析大学生社会交往行为中的社会化原理时,运用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个体社会化视角下的群体,而不是家庭(父母)对个体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5]。通过对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新进展的借鉴,他论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个体通过识别同伴群体实现社会化。身份的具体维度包括社会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等,这些尺寸是丰富的,因为他们长大了,包括能力,兴趣,爱好,等等。群体认同导致群体同化,使群体成员更加相似这也直接推动了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群体之间的对比作用和同化过程拓展了个体差异,是受了情境影响。L. Humphreys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圈子特征时,选择了从网络交往的角度切入, 他认为,帮助学生建立社会群体可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实现。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观众分为内、外2圈,在内部循环的核心,由几个人,外圆是由一些异化,更多的人,不需要对社会需求的特殊关系,所以在外环交换是很容易的和自由。而不是让人们感到负担,这些不那么密切的接触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6]。(三)国内研究概况1.关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桂勇通过调查[7],得出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动机是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并且,功利性因素也是交往中无法避免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交往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感情因素则是更为主要的一个因素。他的调查表明,67.2%的人倾向选择与自己玩得来、志趣相投的人交往,只有5.5%的被访者选择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交往,此外,还有26.4%的人只希望与内心善良的人交往。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动机表现为多样并集中的现象。刘天月认为[8],大学生中有 40.7%的同学较少受到社会交往问题的困扰;有40.2%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交往问题的困扰;有 19.1%的同学存在严重的社会交往问题;此外,社会交往关系交往差异也体现在其他方面,如性别,年级,学生等方面,主要针对社会性交男孩的性别状况优于一般女生,学生面对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生普遍优于农村。李蓉蓉和韩向明[9]在对山西大学 503 名高校学生调查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的特点是从积极的态度出发,满足第一、包容、其次的控制,在长期交往的基础上慢慢会有感情;从被动的方式来满足情感的包容-控制。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交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刘韧的研究表明,交往,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生活中,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他们不仅限于单一的交往方式,具有一定的沟通基础,同时考虑到其他类型的跨类型交往。大学生的兴趣很多,不同的心理需求,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也受到认知差异的影响,这使得大学生网络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10]。甘再清[11]在这基础上归纳出以下特点交往时间任意,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交往目的,交际方式多种多样,交际动机盲目。龚建龙、王琳琳[12]认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说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目的性明显,效益感增强;关注横向发展,“同龄合群”性变强;交往的范围广泛,开放性变强;形式多种,选择性多样;内容丰富,高层次的需要增强;感情成分重,自发性强。2.关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黄希庭[13]的结论是主要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交往交往,主观因素包括交往报复、交往张力、交往安全等,客观因素包括时空接近性、需求互补性、态度相似性、个性吸引性等。赵崇莲和郑涌[14]在对 1238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关系直接影响较小,主要是间接影响,其中以交往关系为中介。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交往关系中,要更加注重主观因素教育。陈友庆通过对网络真诚传播的回归分析发现,网络异常行为、网络良好体验以及性别等是影响网络主体真诚传播的主要因素。其中,网络异常行为和网络良好体验对“网络真诚接触”都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因此,学生在网上交际时,不涉及年龄、时间和成本等物理因素,是影响网络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心理体验与心理行为有关,也受性别影响。王博调查发现,乡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性格有一半以上是内向型的,其中56.6%、占到了学生的比例为57%,而在城市内向性格的学生只有38.6%人。也就是说,城乡学生都是内向的。他们往往不太健谈和交际,以及自卑和抑郁症的社会交往,由于他们的起源。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摆脱了网络通信平台的压迫,不需要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可以有效地隐藏自己的弱点,这种通信环境会让他们觉得更放松和自信。因此,一些学生容易被网络交流所吸引,他们不太可能考虑和改善自己的社会关系。真正的社会交往处于恶性循环中。张亮认为,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大学生涉世不深、经验和社会交往的缺乏了解是不够的,必然导致交流中的一些问题,为了更愉快地学习,使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生命是充满阳光,生活的快乐,有必要的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就需要调整心理状态,使心理因素产生积极影响。3.关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策与策略的研究陈娟认为,要从制度环境建设、确立现代社会交往新观念、培养大学生自身交往资质及改善整个社会人际环境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进[15]。聂沉香则提出,要注重大学生社团建设、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重视人际交往实践,掌握娴熟的交往技巧,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消除人际交往障碍,以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交往环境[16]。 张平丽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了对策针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困难,从包括制度环境的建设,对现代社会交往的新概念的建立,培养大学生自我沟通质量和改善整个社会环境方面入手。学者宋瑾在列举了正面和负面影响后,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策。让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网络环境。通过加强教育,培养习惯,借助媒体和名人的影响力,完善模糊的社会知觉和虚伪的友谊。周贻在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研究微信社交互动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大学生应积极开展社会交往,二要注意发展社会礼仪的学习和养成,在社会交往中第三的大学生对自己积累的人脉应该放平心态,不要操之过急,好高骛远。(四)研究述评三、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在社会交往的概念理解上,我们必须从交往开始。交际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共有词,意思是共同或通常意义[17]。现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交流中的“交往”手段。在人们的眼中,沟通就是分享思想,交换信息,交换感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使用交流、交流需要、交流、沟通等关系的词语,不幸的是,没有定义词交流。现代学者杨仁中根据马克思用来解释通信范围的心情,在马克思看来,交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个人,阶级,社会群体的现实之间的物质、精神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活动,如果它指的是物质的,能量,能力的交流和活动之间的关系,信息的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而这里的“交往”和“社会交往”其实可以说是同一概念,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相互交流。社会学社会交往是指包括社会沟通,社会知觉,社会属性和社会互动在内的动态系统,包括人际,群际,区际和国际间的互动[18]。 综合以上几个观点,将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相互作用,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交流信息,交换货物或与他人交流等)组织或组织从不同层面和方面的关系和社会互动实践。(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被调查者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未受到其他干扰,顺利完成本次问卷,问卷发放的总量是539份,回收的有效问卷的份数是525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7.4%。 2.半结构访谈针对问卷调查存在的不足,鉴于收集资料的便宜性和可获得性,参与观察的研究对象将定于笔者熟悉的社团或者班级成员,研究将根据前期在微信的观察和交流意愿情况,选择抽取5-10个个案进行访谈。对于个案访谈中涉及隐私、不顺畅等视情况进行调整。(三)研究对象在本次调查的525名大学生中,男生人数为189人,占比36%,女生人数为336人占比64%;从年级上来看,大一的同学人数为63人,占比12%,大二的同学人数为126人占比24%,大三的同学189人占比36%,大四的同学126人占比24%;从学科上来看,有64%的同学是文科大类,24%的同学是理科大类,其他类学科是12%;家庭来源地上,来自城镇的人数为399人占比76%,来自农村人数为126人占比24%;其中,独生子女的人数为273人占比52%,非独生子的人数为252人占比48%。如表1所示表1 被调查者者基本信息变量类别百分比性别男36%女64%年级大一13%大二27%大三36%大四24%学科文科大类65%理科大类25%其他10%家庭来源地城镇73%农村27%是否独生子女是56%否44%四、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一)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动机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交往和沟通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节自己的需要和观念等,以避免产生孤独焦虑等,这就是人们相处的交往动机。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与人交往的主要原因中,“联络感情,互相交流”占比77.55%,“喜欢结交朋友,认识更多的人”占比47.62%,“为了使自己不孤单,有人陪伴”占比38.1%。在大学生与人交往中最看重的方面里,占比最高的4项是,性格个性71.43%,人品道德74.15%,修养情商53.74%,兴趣爱好46.23%。由此,我们可以对这些选项和比例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分析背后所表现出的动机。图1-大学生与人交往的主要原因图2-大学生与人交往中,最看重的方面1.通过交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整个大环境形成的大学生的交往都是比较纯粹的,因为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而交往,彼此的关心、信任、理解是他们交往的乐趣,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得到乐趣,放在马斯洛需求上来讲,更多的是满足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大学生普遍所向往的需求。当然,不是任何的活动都可以让人愉悦,人们的相处的持久,是能够感觉到愉快和轻松,不在于双方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当然这个主观性就比较大,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情愉悦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看中知识的交流,有的人看中性格[19]。随着交往的深入,如果可以接受彼此的情况,那么交往就会持续下去,如果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厌烦,那么交往可能会减少甚至停止。2.展示自我价值,获得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归属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渴望得到尊重并且实现自我的价值,当代的大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的一代,是活泼上进,勇于追求的一代,对各种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只要有平台,都勇于展现自己,与他人交流以期望得到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仅自我尊重而且被人尊重,同时树立自己的自信[20]。同时当代大学生也从帮助他人,解决他人困难等方面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代更注重体会行动的过程而非结果。3.在交往中增进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在我们的交往中,能否正确认识他人非常重要,比如,首应效应在生活中最常见,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影响以后与这个人交往的整个方式,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而产生偏差,所以他们虽然相信一见如故等,但是更看中日久见人心。或者刻板效应,人们因为自己印象中形象来判断一个人,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所以,只有在交往中,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的认识别人。除此之外,大学生之所以喜欢交往,也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别人的反应和评价来来认识自己,不断的认识自己。这样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建立起积极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4.获得积累经验,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二)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象和关系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象也呈现出多样性、相似性和集中性,从调查结果来看,92.52%的同学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或组织;单身的同学高达77.55%,只有22.45%的同学有伴侣;42.18%的同学交往对象中异性较少,7.48%的同学是同性较少,50.34%的同学是两者都差不多;大家的主要交往对象中,有78.91%的同学是和关系好的朋友,52.38%是室友,45.58%是与父母家人,34.69%是与社团伙伴,同班级的同学比例较低,只有25.17%,另外,与陌生人的交往只有3.4%。图3-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即同龄人或者心理年龄相同或者相似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的一生中,同伴的作用是很大的,同伴之间的人生观世界观会逐渐影响。而现在网络的发展使得交流更加的便捷,由于相似的价值观更容易拉近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3.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无法替代的关系,最直接之间的含义是因为血脉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它是无法改变的、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无法取代的关系。其次还有法律意义上规定的关系。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个安全感,而现在网络的发展为亲子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与陌生人的交往关系齐美尔曾在它的文章中阐述说天狼星的居民对于我们来讲并不是真正的陌生,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与我们交流,因此无所谓远近。所以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所说的陌生人并不是严格意义的陌生人,而是有可能产生联系的人很多的关系的人,我们大多数的交往都是从“陌生人”的交往开始的,在大学的生涯中,我们可能因为社团活动或者其他的方式认识不同的人,与陌生人的交流和合作成为在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现在90后或者0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与陌生人的交往必不可少。(三)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社会交往中,与人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多样,其中网上交流占比最大,高达84.35%,已经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另外,见面交流占比65.31%,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式,电话交流和参加聚会次之,短信交流占比较低,只有13.61%,据了解,主要用于群发通知或信息传达,然后书信交流的方式占比已经很低,只有3.4%。网上交流的主要工具是微信、QQ、邮件、微博,其中微信占比最高,高达94.56%,QQ次之,占比67.35%,QQ的高频使用人群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同学,然后微博占比10.2%,邮件6.12%。图4-大学生与人交往的主要方式图5-大学生结识他人的主要方式从结识他人的方式来看,大学生主要通过社团活动、共同的兴趣活动和学习上课的方式,其次通过聚会交友、实习兼职、网上交友和主动结交的方式。结识他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方式。我们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与人见面交流的主要活动,其中占比大的几项依次是娱乐休闲、社团活动、学习上课、实习兼职。(四)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1.交往愿望强烈交往的平等性 大学生之间,年龄接近、而且具有差异性不是太大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同一代人的思想差距不大,同时而不存在很大的冲突。在学校比较单纯的社会,阶级和地位的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有的是相似的梦想和追求,因此他们的交往相对来说比较平等,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更多的是同学之间坦诚相对,真实的展现自我,充分现实了人格的独立和交往的自由。3.交往富于理想性 由于社会阅历以及学生本身交友少而且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生在交友过程中难免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并没有体会到真切的体会到社交的复杂。他们认为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真诚就是共性,实际在社会上的社交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23],因此,当他们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内心的矛盾随之而来,他们抱怨现实的残酷,甚至严重的人会不想与人交往,内心孤独并且自闭,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精神性的疾病困扰。4.交往的时代性 五、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家庭环境因素家长社交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和方法,如果家长是乐于交友,真诚待人,那么孩子对待朋友的态度可能也是这样,当然,如果家长因为一些现实无法避免的原因,比如升学的压力等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人际交往上,又或者由于是来自农村或者长相问题而产生歧视的观念,这些都有可能对于大学生的交友产生阻碍,因此不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大学生的性格养成,处事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或者打击作用非常明显。 家庭氛围很容易感染到学生,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个人良好的社交缩影。如果一个人如果家庭关系和谐,家庭成员理解包容、信任支持、充满爱,这样出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和人和睦相。如果在一个家庭氛围比较紧张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和对待感情的不信任,进而影响他在大学生的正常和谐的社交[25]。 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在生活方式和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遇到一些特殊的节日可能小则几百块,大则上千上万甚至更多。从小的家庭环境的优渥给予他们自信,在与人的交往中,不畏惧和任何人打交道。而一些贫困大学生,尤其上大学以后,更注重形象和外貌,再加上上大学以后社团活动变多,聚餐吃饭等变得更加常见,他们在和人的交往中,有的人积极向上,努力兼职,有的人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不愿意和人相处[26]。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中,笔者对被调查对象的家庭所在地和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来自城镇的同学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中,认为“比较强”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同学,认为“不太强”的比例明显低于农村同学。图6—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和对自我交往能力评价交叉分析2.学校环境因素整个学校形成的风气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社交关系的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更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则阻碍友好关系的建立。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是烙印型的,社会环境是所有人在一起相处形成的风气,它对一个人的影响颇大,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学生容易形成心态平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相反,如果他们感受到的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或者一味的追求利益,很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而忽略整体社会利益,形成比较极端、消极的心态。社会时事热点现今一经报导就会看到社会各界众说纷纭,不同的观点碰撞背后是多元的价值观的激荡,大学生身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旋涡中,由于阅历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影响。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一些社会交往规则、社会交往习惯、甚至是潜规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交往观念,一个倡导正气、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会因为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变得更好,反之,会因为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放大,产生恶性循环。4.网络的革新与发展在前面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大学生与人交往主要方式的调查中,网上交流的比例高达84.35%,其中主要工具是微信、QQ、邮件、微博,其中微信占比最高,高达94.56%,QQ次之,占比67.35%。可见,网络的发展打破了社交活动的距离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的社交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交活动,它是指在网络上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在当今时代,网络交往成为交往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又是网络交往的中坚力量。微信、微博、知乎、天涯等APP都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它既公开又保密,既简单又复杂,因为你在发表观点的时候既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这些网络交往的特征对于交往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你在交流过程中,有的人抱有消极的情绪那么在网络上看到的搜索的消极事物更多,总之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27]。(二)主观因素1.认知偏差的影响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而形成认知偏差,一般来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我认识的不足,过高或者过低的看待自己,容易形成傲慢无礼或者自卑的心态,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自大或者自卑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或者没有主见的性格。另一部分是对他人认识的偏差,从组织行为学来讲,例如晕轮效应,因为某一方面而掩盖其他方面的特征,形成的认识偏差;又或者首因效应,仅仅凭借第一印象就形成认知;又或者刻板印象,用自己形成的印象来判断别人,形成认识偏差。这些都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因此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才有利于和谐关系的建立,否则交往就不能正常进行,交往也会逐渐减弱甚至停止[28]。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看,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有时会处于“前台”的位置,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分的自己的特质,同样,比较多看到的也是他人“前台”的“表演”,对他人的表现会形成刻板印象,自己也会建立起一个较为片面的认知,这在社会交往中有时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2.情绪因素的影响情绪是一个人的心理反应,微表情的表现了交往过程的情感。情绪在交往过程中十分重要,它包含了对人或者对事的直接看法,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比起语言来讲更具有真实性。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特征使得社交关系相对不稳定,再加上社会阅历少,心理很敏感,使得在社交处理方面还存在问题,例如在交往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否适当,这都影响着交往的持续性。根据问卷问题的延生调查了解到,比如有的同学会认为“我觉得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情绪不太稳定很影响我和他人的关系,有时只是自己心情不好,就会对别人发作,对别人比较苛刻,可能也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吧,所以我的好朋友就比较少,有些人相处着就慢慢走远了”3.人格对社交的影响所谓人格,简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追求信仰和三观等各个方面,和“臭味相投”的人相处更加的容易且自在,相反,性格不投的人在相处过程中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有的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有的人宽以己,严待人,有的人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有的人性格怪异,这些都影响着人际关系是否和谐。4.语言对社交的影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语言是进行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语言的歧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形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语言的正确表达对于交际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在什么样的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否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甚至更严重的后果[29]。正如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中讲的,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对彼此语言的理解会很影响和左右我们的交往的行为和方式,也会很影响我们在交往中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评价和判断。六、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建议和策略通过前文的一系列分析和研究,我们需要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他们以网上交流为主,线下交流为辅的交往的方式,以及交往过程中展现出的交往愿望强烈、注重平等、注重感情、富于理想性和显著时代性等特点,面对大学生的家庭、人格、心理、情绪管理等各种差异各种影响,以期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共性影响因素入手,以“被什么影响,就用什么去影响”的思路去探讨更具可行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我们发现当下传统社会的交往模式已经落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攻坚期,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已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面对这样的社会局面,我们应该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合理且适用的建议和策略,理性交往,就是这些建议和策略的核心。如何实现理性的交往?首先,交往理性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彼此诚信、彼此尊重、彼此关爱的前提下的。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比较主要和重要的群体,是关系整个社会发展朝向的关键群体,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水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更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远远不断的人才供给。因此,我们要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提出建议和策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塑造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拥有理性交往的新面貌[30]。(一)高校资源是培养大学生理性交往的能量来源????通过前文研究发现,学校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一大因素,也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从学校入手,用高校资源来优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训练场,在这个训练场内,大学生得以大致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内容;初步学习社会交往的方法技巧;提前适应社会交往的复杂环境,通过在高校中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年龄段,是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欲望较为强烈、学业上的压力也相对较小的年龄段,因此这段时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交往来说十分重要。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者,应该抛弃将培养目标放在提高大学生考试分数上,而是将培养大学生的理性交往能力放在首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是理性沟通。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通过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校资源是培养大学生理性交往的源泉。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理论的灌输、技能的转移、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社会交往环境。(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预防社会交往心理障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不够自信,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不够清晰,而且,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影响较大,所以需要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进行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社会交往,提高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助推器”。当前,社会交往中的社会障碍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培养大学生心理互动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大学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交往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满足,不敷衍,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盘”。首先,高校应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工作,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外,还积极开展相关讲座和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模拟社会交往活动,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与个人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引导大学生在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需要,互相支持。其次,在心理咨询方面,高校要建立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心理咨询师可以定期举办义诊,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在义诊间歇期,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是也可主动向心理咨询室进行求助,从而起到为大学生进行健康、理性交往护航者的作用。除此之外,高校心理咨询室可以和高校网络部门或社会网络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这种网站可以通过网上预约会诊,在线上为有心理健康障碍的大学生做心理辅导,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心理咨询者的个人隐私,有利于不愿接受面对面咨询治疗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障碍。(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现实交往观????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网上交往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样,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网络这一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着手,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可以培养人的思维,反映社会心态,互联网是一个无限的百科全书,它可以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育,激发新的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不断带给大学生物质馈赠与精神能量的同时,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阻隔着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内心距离,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塑造。因此,我们的高校及社会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增进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现实交往观。大学生在他们的大学期间是他们人生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枢纽环节,在这个环节,大学生需要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需要海量的社会信息和生存技能,互联网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获得信息和技能的平台。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社会新闻、培训课程、就业信息。但低质量信息泛滥,人肉搜索不断,互联网成为社会道德的温室,让大学生陷入伤害。网络信息更新频繁,手机依赖成为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新时代,随时“拍砖”,“Tucao”,访问网络上的碎片信息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沟通甚至沉迷网络引起的中度或严重的抑郁症引起的。网络滥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健康的一层隔膜,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伤害自己,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为了减少互联网给大学生社会交往带了的负面影响,高校及社会有关组织应该积极改善网络交往环境,净化网络信息空间,完善互联网秩序,对危害污染互联网环境的行为进行惩治,引导大学生健康地进行网络社会交往,使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四)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交往技巧????结合前文调查显示的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愿望强烈、注重平等、注重感情、富于理想性和显著时代性等特点,还有访谈中也了解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有时会困惑于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社会交往技巧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习的社会交往方式。如果不具备适当的社会交往技巧,那么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很可能遭遇步履维艰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半是他们在大学期间为学习到足够的社会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组织应该引导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应该进行社会交往实践,学习社会交往知识,掌握社会交往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好地走出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困境,减少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阻力。1.要热情豁达,理解包容热情待人能够给他人一种亲近、友好的感觉,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它能够使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创造一种温暖和善的氛围之中,使社会交往变得更加轻松。因此,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热情友善的态度,给交往对象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这样才能实现友情和交往目的的实现。但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热情的度,做到不卑不亢,不至于使交往过程走向尴尬,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我们要学会收起自己的热情,在面对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交往之时,我们要坚决拒绝。除此之外,我们要以健康的心态进行社会交往,消除在交往过程中的嫉妒心理,不能以妒忌心态进行交往,而要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动力,努力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提升自我。同时大学生要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在交往过程中不单纯注重自身利益,而是努力实现双赢,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保持持久性和活跃性。??2.社会交往中处理好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3.社会交往中要真诚与人交往,用微笑面对????社会交往并不是单纯个人或个体的事情,而是彼此双方之间的互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之中要真心实意地与对方进行交往,以热心赢得对方的好感、以诚心换来对方的信任、以虚心取得对方的尊重、以宽容心换取对方的感谢、以感恩之心报答对方的帮助扶持。通过这样诚心实意的交往,我们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友善的社会交往文化,才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更加密切真实,而不是尔虞我诈。同时,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记得多多微笑,试想,一张面无表情或者愁容满面的脸,我们一定更愿意与一张面带微笑的脸进行交往。因此,当代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要以真心待人,以微笑待人,只有这样使社会交往变得简单容易,变得轻松愉快。七、总结与讨论纵观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研究,多为理论的研讨,并且理论探讨多大于实证研究,没有充分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就是在结合了众多理论研究成果后,进行了研究设计和调查研究,以期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以社会学理论为支撑,深度解剖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本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先是了解了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再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象入手,分析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动机有获得精神愉悦、展示自我价值、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和获得积累经验,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关系主要是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与陌生人的关系,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线上、线下的各种方式,总结出了其交往愿望强烈、注重平等、注重感情、富于理想性和显著时代性等特点。进而从主观和客观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从各个因素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建议和策略。大学生社会交往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课题,是一个校园与社会互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大学生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逐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从而完善自己,得到成长和发展,变得成熟起来,更好地步入社会,挑起社会所赋予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致谢四年时间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身边充满了热情好学、积极向上的舍友们,感谢你们的包容和理解。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人生新的征途就在前方,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激情,永远热泪盈眶。参考文献[1] Beach Aaron, Gartrell Mike, Akkala Sirisha. Who’s that Evolving on ecosystem for context-aware mobile social networks [J].Teee Network,2008(45):50-55[2]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8.[3] Mark Granovetter.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Internet soci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paler一Mediated Communication[J],2007(4 ):11-15 .[4] D Angelo B, Wierzbick M. Relations of daily hassles with anxious and depressed mood in students [J].Psychological Report, 2003(5): 34-39.[5] Harris. J R.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J]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3):458-489.[6] L.Humphreys. Mobile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practice: Acase study of Dodgeball [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 35(1): 37-41.[7] 桂勇. 察析当代青年的社会交往[J].互联网天地,2011(4):64-65.[8] 刘天月. 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18)37-39[9] 李蓉蓉,韩向明. 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关系行为模式[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2-15.[10] 刘韧. 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23-26.[11] 甘再清.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学术交流,2011(12)33-35.[12] 龚建龙,王琳琳. 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与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4(2):7-14.[13] 黄希庭. 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关系的伦理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5)50-60.[14] 赵崇莲,郑涌. 大学生社会交往关系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传播.2010(9)12-15.[15] 陈娟. 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社会传播,2012(8)20-40.[16] 聂沉香. 论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网络交往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8(5)6-9.[17] 张紫.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计算机与网络,2014(2):34-40.[18] 宗乾进,袁勤俭,沈洪洲.国外社交网站研究热点与前沿[J].图书情报知识,2012(6):68-79.[19] 郝若琦.美国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20] 乔一飞.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 19-75.[21] 赵旭,张晓龙.中国式SNS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通信,2008(1):68-69.[22] 闰幸,常亚平.SNS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1): 44-47.[23] 王武召.社会交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8.[24] 川杨玲,张红红.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多民族混合学校的适用性—基于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3): 31-35.[25] 李薇苗,罗艺方,黄建榕.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79.[26]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3-18.[27] 张婆.社交型网站的中美跨文化对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56.[28] 李秀娟,邓小昭.数字图书馆的SNS扩展[J].图书馆杂志,2010 (8): 57-60.[29] 杨光艳.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08 (3): 61-64.[30] 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 (2): 51-54.附录大学(卫岗)本科生大学生社会交往现状调查问卷同学您好! 我们是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分析——基于大学本科生的实证调查》毕业论文实践。为了了解我校本科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我校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的相关问题,我们展开了这次调查。您是我们根据科学抽样原则,从我校一万多名本科生中选取出来的代表,所以您的意见对我们的调查非常重要。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必署名。您对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调查结果只做统计分析,个人资料绝对保密,您不要有任何顾虑。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协助!祝您学习与生活越来越好! 大学社会学系卢泽奇 2017年03月调查员________ 调查时间2017年03月___日 填表说明①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打√,或在___ 中填写适当内容。②问卷每页右边的数码及短横线是我们最后汇总用的,您不必填写。基本情况A1 您的性别 1 男 2 女 1___A2 您的年级 1 大一 2 大二 3 大三 4大四 2___A4 您的家庭所在地 1.城镇 2.农村 4___A5 您是否是独生子女 1.是 2.否 5___二、交往的动机和对象B1 您与他人交往的原因是?(最多选3个) 6___为了使自己不孤单,有人陪伴我就喜欢结交朋友,认识更多的人 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联络感情,以作为资源其他______ B2 您与人交往看重哪些方面?(最多选4个) 7___ 1.人品道德 2.外形颜值 3.家庭条件 4.个人能力 5.兴趣爱好 6.性格个性 7.学习成绩 8.为人处世 9.利益互惠 10.其他______B3 您交往的所有人中,性别比例是? 1.同性更多 2.异性更多 3.两者差不多 8___B4 您是否有男(女)朋友? 1.有 2.曾经有过 3.一直没有 9___B5 您是否有参加社团和组织? 1.是 2.否 10___B6 您平时交往最多的人是?(最多选3个) 11~16___1.室友 2.班级同学 3.社团伙伴 4.父母家人 5.工作同事 6.关系好的朋友 7.其他______B7 您是否有和校外社会人士交往过? 1.是 2.否 17___B8 您和校外人士交往的主要原因是? 18~21___1.购买消费 2.实习兼职 3.交友聚会 4.学习拜访 5.其他______ 三、交往的方式和特点C1 您与人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最多选3个) 22~27___1.见面交流 2.网上交流 3.电话交流 4.短信交流 5.书信交流 6.参加聚会 7.其他___C2 您与人网上交往的主要媒介是?(单选) 28___1.QQ 2.微信 3.微博 4.其他 ___C3 您在网上社交中,用的最多的功能是?(最多选3个) 29~33___ 1.单独聊天 2.群聊 3.刷好友动态 4.发布动态 5.结识陌生人C4 您结识他人的主要渠道是?(最多选3个) 34~39___1.网上交流 2.学习上课 3.聚会交友 4.社团活动 5.主动结交 6.实习兼职 7.其他______C5 您与人见面交流的主要活动是?(最多选3个) 40~44___ 1.娱乐休闲 2.社团活动 3.学习 4.实习兼职 5.运动健身 6.其他______C6 您在大学期间,会感到孤独吗? 45___ 1.总是感到 2.经常感到 3.有时感到 3.偶尔感到 4.从未感到C7 您觉得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 46___ 1.非常强 2.比较强 3.一般 4.不太强 5.很弱C8 您觉得您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认识如何? 47___ 1.非常清晰 2.比较清晰 3.一般 4.不太清晰 5.很不清晰C9您在社会交往中遇到过什么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谢!您对我们的调查有什么建议、意见和要求,欢迎写在下面。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words 2
一、导论 2
(一)研究缘起 2
(二)研究意义 2
二、文献回顾 2
(一)社会学理论基础 2
(二)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交交往的研究 3
(三)国内研究概况 3
(四)研究述评 5
三、研究设计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
(三)研究对象 6
四、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 6
(一)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动机 6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象和关系 7
(三)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8
(四)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 9
五、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 10
(一)客观因素 10
(二)主观因素 11
六、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建议和策略 12
七、结论与反思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调查问卷 18
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大学本科生的实证调查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