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及重建路径研究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而导致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活动空间都发生巨大变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民个体原子化愈发明显;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诱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乡村进入过疏化状态;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法则促使农民价值偏向趋利化。原本培育乡村社会公共性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消解。当今的乡村社区公共性只有在村民有真正共同需要的时候才能建立起来。发展民间组织和社区服务可以加强村民交流互动、培育村民公共精神,是重建乡村公共性的有效途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导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意义 2
(三) 研究现状 2
1.国内研究现状 2
2.国外研究现状 2
(四)研究内容 2
二、乡村社会公共性及其变迁历程 3
(一)公共性的基本概念 3
(二)公共性与乡村社会公共性 3
(三)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变迁历程 4
1.传统社会时期家族式公共性 4
2.人民公社化时期行政式公共性 4
3.改革开放新时期公共性消解 4
三、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现状表现 5
(一)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外在表现 5
(二)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内在表现 5
(三)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影响 6
1.传统乡村公共性的凝聚功能弱化 6
2.传统乡村公共性的教化功能弱化 6
四、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原因分析 6
(一)乡村社会原子化 6
(二)乡村社会过疏化 7
1.城市化对乡村人口的吸纳 7
2.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7
(三)乡村社会趋利化 7
五、探索乡村社会公共性的重建路径 8
(一)发展民间组织以实现社会整合 8
(二)发挥乡村精英的动员与组织功能 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发展乡村社区服务 8
六、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及重建路径研究
引言
引言
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意味着单个家庭之间越来越难以联系起来,意味着差异性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时的选择更加自私自利,意味着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热情减弱,也意味着农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发生偏差。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传统村落,为挽救村落日渐凋零的局面,提高村集体权威,重新发挥乡村公共性的凝聚、教化和监督作用,探究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消解与成因十分紧迫而必要。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消解是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城乡一体化程度加深,乡村社会公共性变得复杂多样,传统乡村数量在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不断减少,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消解,原本和谐美好,其乐融融的乡村风貌正在慢慢消失。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消解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公共性消解会导致传统乡村衰落。因此,本文主要探索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公共性消解的表现和成因,提出解决乡村公共性消解的路径,重建乡村社会的公共性。
(二)研究意义
在理论上,通过对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现状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深刻理解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使人们明确中国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在思想上和观念上让人们意识到乡村社会公共性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乡村社会公共性理论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乡村社会公共性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蹦而就的;为重建乡村社会公共性提供理论上的思路和建议。
在实践上,通过对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现状的研究,分析当今乡村社会公共性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研究X镇几个村落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变化,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现状,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乡村公共性消解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公共性”和“乡村公共性”这两个名词的概念和联系,吴业苗论述了乡村社会公共性是否存在的理论依据;随着“乡村社会公共性”这一概念不断被提及和重视,其研究方向则转向对“乡村公共性”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模式的研究,从而探索出乡村公共性消解的成因;张良提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公共性有不同特点;武中哲、韩清怀也提出中国乡村社会公共性经历了从传统乡村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这三个阶段;田毅鹏将乡村社会公共性描述为“流动的公共性”,因为城乡一体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以兼职化的方式流动,乡村社会公共性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描述。对于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原因的探究主要基于国家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有些则基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社会出现的“个体化”背景下,吴理财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的“个体化”现象阐释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失。
2.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乡村社会公共性这一命题,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对“公共性”的研究,公共性内涵丰富,阿伦特从共在性和差异性描述公共性的本质;哈贝马斯用“公共领域”和“交往原理”探究公共性生存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介绍乡村社会公共性及其变迁历程。“公共性”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外学者关于公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而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我们需要结合中国实际。通过简述中国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了解乡村社会公共性形成的社会基础,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乡村社会公共性在中国乡村长期保持着稳定性,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乡村社会公共性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消解。
第三章描述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现状表现。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描述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现状,由内到外,乡村社会公共性先从公共精神衰落和公共规则解体开始,在扩展到外部村民之间公共交往减少,公共空间萎缩,公共服务缺失等。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消解造成村庄共同体的凝聚、教化功能弱化,传统乡村丧失了往日欣欣向荣的活力。
第四章分析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的原因。随着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民个体原子化愈发明显;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乡村进入过疏化状态;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法则促使农民价值偏向趋利化。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中,在市场经济诱导下,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活动空间都发生巨大变迁,乡村社会公共性开始消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