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市为例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伴随消费的大量增加,垃圾总量也是与日俱增,同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令人惊叹。因此,在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背景下,基于对现代环境问题中庞大的垃圾储量难以分类以及无法废物利用的现状,以南京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信息获得、了解程度和评价等方面,了解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现状,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的各项因素。面对严峻现实,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和设施完善,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以促进这一行为更好地实施。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一、研究概述5
(一)垃圾分类定义5
(二)研究现状5
1.关于环境问题 5
2.关于垃圾分类5
二、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和研究展望6
(一)研究内容6
(二)理论框架6
(三)研究展望7
三、研究概况7
(一)调查方法7
1.问卷调查 7
2.访谈7
(二)调查对象7
四、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的综合评价8
(一)居民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评价8
(二)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8
(三)居民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8
(四)居民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行为实施8
五、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影响因素分析9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9
(二)描述性分析11
1.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11
2.环保意识11
3.垃圾分类设施11
(三)影响因素分析12
1.促进因素分析12
2.对立因素分析12
3.不确定性因素分析12
六、研究结论及优化路径13
(一)研究结论13
1.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现状 13
2.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13
3.居民价值观因素的影响13
4.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13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化路径14
1. 政府、社区加强深层环境意识教育 14
2. 政府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收费及奖惩措施14
3. 发动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 ,提倡创新14
4.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及分类运输管理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附录 调查问卷16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上升。据世界银行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量将会达到5.8亿吨。而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不仅严重损害着居民的生命健康,而且还制约和阻挠着各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垃圾问题,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上,都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从2000年就作为试点,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探索,但因为政策法规的缺失、收运处体系不健全、居民意识观念薄弱等原因,使得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南京市在实施过程中,硬件设施不完善,垃圾混放现象大量存在,有时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在运输时又被混合,这使得基层工作者面临巨大的压力。针对现状,通过分析探究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生活垃圾废品资源化,在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对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社区规划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 研究概述
(一)垃圾分类定义
生活垃圾分类主要有二分法和四分法,按照四分法,垃圾分为4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收集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垃圾资源化,增加废品利用率,缓解垃圾分类工作的压力,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仍有价值的资源,循环利用,解决资源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是垃圾无害化,单独放置危险废物,避免造成垃圾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研究现状
1.关于环境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议题有着大量的研究,具体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环境与资源管理以及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综合国内外关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这两个名词。国外学者对“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和领域研究较为广泛,环境心理学、环境教育学对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如国外学者Poortinga等将其称为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 [1];Hungerford & Peyton等将其称为环境行动(environmental action)[2];Kaiser等将其称为生态行为(ecological behavior) [3];大多数研究只是在既有的心理性模型中纳入相应外在因素,亦忽视了与实际行为密不可分的制度与文化等因素;研究大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着重探讨被调查者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于将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相结合开展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偏向于环境意识方向,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环境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缺少从社会工作角度的研究;调查方式多样,涉及到较多的社会群体和单位机构,社会化参与程度高,仅从调查方法上来看,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文献检索、入户访谈等方法,但还是大多选取问卷调查法。
2.关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行为属于一种环境行为,这种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环境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的认知会作用于意识,意识影响动机,从而激发或引导行为。关于环保认知、意识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环保认知是居民环保意识产生的基本条件,而环保意识又不完全由环保认知决定,人们在环保认知的过程中还会生成其他各种相关意识,如产生焦虑紧张感,行动具有偏向性。公众环保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弱势到中势再到强势的渐进演变过程。[4]环境意识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容体系,环保行为是指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环保行为受环境意识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环境意识。[5]环境意识同环境行为二者分别包含很多二级指标,他们所含的指标间也都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而不能仅仅认为是正相关或者因果关系。[6]有的学者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经济地位、环境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影响路径进行分析。[7]有的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个人行为不再被简单理解为个体心理活动的终结,而是另一个过程的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对于个人行为的解释由个体心理的层面扩展到了社会情境的层面。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野来看,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不一致性,既有个人本身的因素,也涉及社会设置等方面的因素,是个体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8]也有的学者研究环境态度两个维度环境信念和环境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两个维度亲身力行行为和说服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知识在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态度两个维度环境信念和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两个维度的亲身力行行为和说服行为的中介作用。[9]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公民环境行为可分类为私人环境行为和公共环境行为,并且公民私人环境行为水平要明显高于公共环境行为水平。[10]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一、研究概述5
(一)垃圾分类定义5
(二)研究现状5
1.关于环境问题 5
2.关于垃圾分类5
二、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和研究展望6
(一)研究内容6
(二)理论框架6
(三)研究展望7
三、研究概况7
(一)调查方法7
1.问卷调查 7
2.访谈7
(二)调查对象7
四、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的综合评价8
(一)居民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评价8
(二)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8
(三)居民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8
(四)居民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行为实施8
五、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影响因素分析9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9
(二)描述性分析11
1.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11
2.环保意识11
3.垃圾分类设施11
(三)影响因素分析12
1.促进因素分析12
2.对立因素分析12
3.不确定性因素分析12
六、研究结论及优化路径13
(一)研究结论13
1.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现状 13
2.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13
3.居民价值观因素的影响13
4.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13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化路径14
1. 政府、社区加强深层环境意识教育 14
2. 政府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收费及奖惩措施14
3. 发动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 ,提倡创新14
4.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及分类运输管理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附录 调查问卷16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上升。据世界银行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量将会达到5.8亿吨。而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不仅严重损害着居民的生命健康,而且还制约和阻挠着各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垃圾问题,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上,都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从2000年就作为试点,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探索,但因为政策法规的缺失、收运处体系不健全、居民意识观念薄弱等原因,使得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南京市在实施过程中,硬件设施不完善,垃圾混放现象大量存在,有时居民分好类的垃圾在运输时又被混合,这使得基层工作者面临巨大的压力。针对现状,通过分析探究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生活垃圾废品资源化,在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对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社区规划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 研究概述
(一)垃圾分类定义
生活垃圾分类主要有二分法和四分法,按照四分法,垃圾分为4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收集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垃圾资源化,增加废品利用率,缓解垃圾分类工作的压力,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仍有价值的资源,循环利用,解决资源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是垃圾无害化,单独放置危险废物,避免造成垃圾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研究现状
1.关于环境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议题有着大量的研究,具体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环境与资源管理以及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综合国内外关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这两个名词。国外学者对“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和领域研究较为广泛,环境心理学、环境教育学对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如国外学者Poortinga等将其称为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 [1];Hungerford & Peyton等将其称为环境行动(environmental action)[2];Kaiser等将其称为生态行为(ecological behavior) [3];大多数研究只是在既有的心理性模型中纳入相应外在因素,亦忽视了与实际行为密不可分的制度与文化等因素;研究大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着重探讨被调查者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于将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相结合开展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偏向于环境意识方向,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环境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缺少从社会工作角度的研究;调查方式多样,涉及到较多的社会群体和单位机构,社会化参与程度高,仅从调查方法上来看,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文献检索、入户访谈等方法,但还是大多选取问卷调查法。
2.关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行为属于一种环境行为,这种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环境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的认知会作用于意识,意识影响动机,从而激发或引导行为。关于环保认知、意识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环保认知是居民环保意识产生的基本条件,而环保意识又不完全由环保认知决定,人们在环保认知的过程中还会生成其他各种相关意识,如产生焦虑紧张感,行动具有偏向性。公众环保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弱势到中势再到强势的渐进演变过程。[4]环境意识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容体系,环保行为是指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环保行为受环境意识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环境意识。[5]环境意识同环境行为二者分别包含很多二级指标,他们所含的指标间也都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而不能仅仅认为是正相关或者因果关系。[6]有的学者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经济地位、环境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影响路径进行分析。[7]有的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个人行为不再被简单理解为个体心理活动的终结,而是另一个过程的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对于个人行为的解释由个体心理的层面扩展到了社会情境的层面。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野来看,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不一致性,既有个人本身的因素,也涉及社会设置等方面的因素,是个体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8]也有的学者研究环境态度两个维度环境信念和环境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两个维度亲身力行行为和说服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知识在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态度两个维度环境信念和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两个维度的亲身力行行为和说服行为的中介作用。[9]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公民环境行为可分类为私人环境行为和公共环境行为,并且公民私人环境行为水平要明显高于公共环境行为水平。[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