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过程成效及问题研究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国扶贫事业成绩斐然,乡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在我国扶贫事业中,非政府组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非政府组织乡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为例,梳理了其参与乡村扶贫工作的过程、成效,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并尝试探寻问题解决途径,以期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为推进我国乡村扶贫事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导论 3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国外研究综述 3
2.国内研究综述 3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3
1.研究背景 3
2.研究意义 3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1.研究内容 3
2.研究方法 3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3
1.研究的可能创新 3
2.研究的不足之处 3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概述 3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3
1.非政府组织 3
2.贫困 3
3.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 3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发展历程 3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 3
1.第三部门理论 3
2.治理理论 3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现状分析 3
——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为例 3
(一)协会乡村扶贫实践的发展过程 3
1.协会的组织初创 3
2.小额信货业务的探索 3
3.涉足乡村组织建设 3
4.设立志愿者驿站 3
(二)协会参与乡村扶贫实践的主要成效 3
1.组织架构的日臻完善 3
2.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3
3.乡村组织建设的深入推进 3
4.志愿服务的发展和提升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协会参与乡村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3
2.扶贫区域产业基础差,市场接入能力不足 3
3.相关制度缺失,获取政府资源有限 3
4.协会志愿资源不足,自主志愿活动受限 3
四、优化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对策建议 3
(一)政府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指导、规范和支持 3
1.各级政府要深化对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重要性的认识 3
2.要注重为参与乡村扶贫的非政府组织提供全面的立体的服务 3
3.改变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行动的怀疑观念 3
4.政府在制定扶贫规划的过程中把非政府组织纳入全局 3
(二)参与乡村扶贫的非政府组织需强化自身能力和内部管理 3
1.参与乡村扶贫的非政府组织首先要制定组织章程 3
2.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3
(三)发动其他社会主体关心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 3
1.获取企业和公众的支持 3
2.寻求与其他非政府公益组织的合作 3
五、结语 3
致 谢 3
参考文献 3
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过程、成效及问题研究
——以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为例
引言
一、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反贫困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贫困及其成因以及反贫困研究方面,西方学者很早涉入并研究提出了多个较为经典的理论,如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纳尔逊(NelsonR.R)的低水平均衡陷讲理论、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的权利贫困理论以及刘易斯(A.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等贫困成因理论,这些理论对贫困成因作出了不同维度和视角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物质资本相对缺乏对贫困的影响,也洞察到权利的缺失是贫困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理论为西方反贫困理论和扶贫实践提供了参考指针,在贫困成因理论的指导下,西方专家学者对反贫困机制展开了创新性研究,世界银行在赋权、机会平等、开展国际行动等方面构建了反贫困的战略规划框架。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政府联合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的模式协力消除贫困。这为非政府组织指出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实践得到世界范围内与日俱增的关注。在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实践方面,英国的实践最为悠久,其在17世纪伊始便颁布了《慈善法》以规范非营利机构的行为。19世纪中叶以后,非政府组织在许多西方国家相继出现,慈善捐赠是最为普遍的扶贫方式,其中美国最具代表性。
国外关于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研究,在扶贫方式上较偏向于慈善捐赠,在研究领域上较倾向于总体性,缺乏对具体领域(如乡村扶贫)的针对性研究。鉴于此,对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研究,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扶贫理念和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寻属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新型道路,促进我国扶贫事业的全面发展。
2.国内研究综述
文献资料的搜集结果显示,关于改革开放前贫困问题的研究资料较少,具备学术研究价值的并不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开发式扶贫的全面深入推进,我国政府的大规模反贫困行动吸引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掀起了扶贫问题研究的热潮,扶贫研究体系呈现出新特征:一是聚焦实证而忽略基础理论研究,如对扶贫基金、扶贫小额信贷的实证研究等。二是扶贫理论的针对点侧重乡村,大部分研究是以乡村扶贫实践为基础的,如乡村开发式扶贫、非政府组织的乡村扶贫项目等。三是扶贫理论方向偏向经济,而以其他层面的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四是对贫困成因的分析比较片面,过分倾向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分析,却往往忽略导致贫困的制度性、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
在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非政府组织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全国性扶贫非政府组织纷纷涌现,投身到扶贫工作的国家发展大计中去。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诸多实践,不断进入我国学者和相关机构的视线,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这个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如王名、康晓光等,在研究视角上也出现不同维度的侧重,一部分研究肯定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认为其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在乡村扶贫工作中的不足。代表人物有王名,康晓光,付锐平等,他们指出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扶贫队伍的中流砥柱。一部分研究关注在乡村扶贫领域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一方面倡导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提出具体的参与方式。代表人物有刘颖,车峰,王黔京等,他们对两者的合作机制和协作关系进行了探讨。也有一部分研究侧重于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实证和个案分析,如卢艳霞、丁越峰等人对香港乐施会、仪陇乡村发展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实证研究。相信随着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实践的不断发展进步,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扶贫的研究也会更加丰富和深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