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儿童家庭教养中的父职参与研究以k市中产阶级家庭为例
摘 要父职参与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会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养中父职的缺位会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阻碍。本研究对父职参与良好和父职缺失家庭中的学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访谈,发现父职参与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愿意主动参与孩子技能习得、人格养成和亲子关系培养。父职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约束产生的家庭分工固化,父亲忙碌无法顾及孩子和父亲对职能自我认知不够。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导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父职参与家庭教养的研究概况2
(二)国内研究概况4
(三)文献述评5
二、研究设计6
(一)概念界定6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6
三、父职参与现状7
(一)技能习得7
(二)人格养成7
(三)亲子关系培养8
四、父职参与状况的原因分析9
(一)父职参与的原因分析9
(二)父职缺失的原因分析10
(三)小结 11
五、结论与讨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关于城市儿童家庭教养中的父职参与研究
以K市中产阶级家庭为例
引言
导言
家庭关系的发生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满足儿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诸多要求。母亲和父亲分别对儿童的社会性别角色习得,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女性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育儿方面来讲,父亲的参与不仅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影响,合理的家庭分工也对男女两性的职业发展有良性的影响。且在生育意愿以及生育率降低的前提下,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金钱、时间、人力投资上。这种情况下,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现状如何?父母如何分工?就显得很重要了。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家庭性别分工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儿童社会化的认识,更有助于对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的认知。
文献回顾
家庭教养分为家庭教育和自觉养成,前者是学龄儿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成长导向,后者则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言传身教”的结果。父亲与儿童进行交流,父亲参与儿童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参与亲职的父亲不仅对健全儿童的人格会产生良好影响,还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父职参与子女 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性别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更多的强调的是父职参与子女教养对子女性别认同,对社会认知等方面。
(一)国外父职参与家庭教养的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父职在子女家庭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对父职参与相关概念做出明确解释的是Lamb(1986)的三因素模型,父职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被他划分为三种类型:投入、可接近和责任[1]。(1)“投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职对儿童成长进行直接参与和照顾,主要在于分享活动。(2)“可接近”是指父亲的可用性,即可能非直接联系,但父亲能在儿童需要时帮助他;(3)“责任”是指父亲能在关于儿童的事情上能负起责任,承担起儿童的抚养任务,对儿童的幸福成长表达关心,但不一定需要与儿童有直接接触。
随后,人们逐渐发现lamb的研究存在诸多的不足,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开始对父职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
1.关于父职参与的相关理论研究
Dollahite等人继lamb之后,对父职教育的范围进行进一步深化,他们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 fatherwork ),来反映儿童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这七种父亲工作分别为伦理道德工作、发展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服务员工作、娱乐工作和亲人工作,概括了父亲儿童成长的理想状态[2]。
关于父职参与的优点,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在日常生活中,男孩习得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男性气质示范,都是来源于父亲。在与父亲的相处过程中,女儿也会获得不同于其他人的被呵护的感觉,并且父亲平时在品质和性格方面的表现,会影响女儿与异性的交往模式,甚至成为参照物[5]218。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则认为父亲不是独立于家庭之外的,而是家庭生态系统中参与互动的成员,家庭内环境和外环境都会对父职参与程度产生影响[25]。
心理学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母亲扮演着“守门人”角色,母亲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会决定父亲是否参与和如何参与育儿工作。[3]有些父亲尽管自身愿意在孩子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和钱财,但因妻子持传统二元家庭角色分工观念,把教养孩子看作自己独自承担的工作,且对丈夫参与孩子教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若丈夫在儿童的教养方面比她们承担更多,他们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对父职参与子女教养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对幼儿教养的参与程度实际上与妻子如何看待丈夫的育儿能力相关只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父亲能与自身一样胜任育儿工作,就会促进孩子父亲对孩子教养的参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儿童通过父母不同性别的行为模式,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从而进行性别采择[4]。
不同的学科和理论流派对于父职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每个学科都从自身学科出发来界定和研究父职参与同子女教育的关系与影响。
2.关于父职参与的现状研究
在关于父职参与孩子教养的现状上,国外的学者针对各自研究领域开展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父职参与的频率上。美国学者Pleck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美国父亲在直接的照顾、休闲或游戏上频率有增加,与孩子接近的频率也逐步升高,但仍连母亲的一半都不到[6]5。在照料孩子方面,多数美国父亲表现出特别渴望了解,百分之九十八的父亲都认为参与到孩子的平日的成长中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关于孩子成长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三的父亲都迫切想要获得;百分之九十八的父亲表示对孩子身体健康和生活照料于他们而言都是感兴趣的话题;百分之九十五的父亲认为他们应当承担的部分责任就包括参加对孩子的探访活动。一方面来说,这些百分比数据反映出美国父亲对陪伴孩子成长还是有一定参与度的。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父亲工作占用时间过多等原因,母亲在参与子女教养的频率上仍高于父亲。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导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父职参与家庭教养的研究概况2
(二)国内研究概况4
(三)文献述评5
二、研究设计6
(一)概念界定6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6
三、父职参与现状7
(一)技能习得7
(二)人格养成7
(三)亲子关系培养8
四、父职参与状况的原因分析9
(一)父职参与的原因分析9
(二)父职缺失的原因分析10
(三)小结 11
五、结论与讨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关于城市儿童家庭教养中的父职参与研究
以K市中产阶级家庭为例
引言
导言
家庭关系的发生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满足儿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诸多要求。母亲和父亲分别对儿童的社会性别角色习得,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女性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育儿方面来讲,父亲的参与不仅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影响,合理的家庭分工也对男女两性的职业发展有良性的影响。且在生育意愿以及生育率降低的前提下,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金钱、时间、人力投资上。这种情况下,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现状如何?父母如何分工?就显得很重要了。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家庭性别分工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儿童社会化的认识,更有助于对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的认知。
文献回顾
家庭教养分为家庭教育和自觉养成,前者是学龄儿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成长导向,后者则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言传身教”的结果。父亲与儿童进行交流,父亲参与儿童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参与亲职的父亲不仅对健全儿童的人格会产生良好影响,还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父职参与子女 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性别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方面,更多的强调的是父职参与子女教养对子女性别认同,对社会认知等方面。
(一)国外父职参与家庭教养的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父职在子女家庭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对父职参与相关概念做出明确解释的是Lamb(1986)的三因素模型,父职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被他划分为三种类型:投入、可接近和责任[1]。(1)“投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职对儿童成长进行直接参与和照顾,主要在于分享活动。(2)“可接近”是指父亲的可用性,即可能非直接联系,但父亲能在儿童需要时帮助他;(3)“责任”是指父亲能在关于儿童的事情上能负起责任,承担起儿童的抚养任务,对儿童的幸福成长表达关心,但不一定需要与儿童有直接接触。
随后,人们逐渐发现lamb的研究存在诸多的不足,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开始对父职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
1.关于父职参与的相关理论研究
Dollahite等人继lamb之后,对父职教育的范围进行进一步深化,他们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 fatherwork ),来反映儿童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这七种父亲工作分别为伦理道德工作、发展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服务员工作、娱乐工作和亲人工作,概括了父亲儿童成长的理想状态[2]。
关于父职参与的优点,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在日常生活中,男孩习得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男性气质示范,都是来源于父亲。在与父亲的相处过程中,女儿也会获得不同于其他人的被呵护的感觉,并且父亲平时在品质和性格方面的表现,会影响女儿与异性的交往模式,甚至成为参照物[5]218。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则认为父亲不是独立于家庭之外的,而是家庭生态系统中参与互动的成员,家庭内环境和外环境都会对父职参与程度产生影响[25]。
心理学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母亲扮演着“守门人”角色,母亲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会决定父亲是否参与和如何参与育儿工作。[3]有些父亲尽管自身愿意在孩子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和钱财,但因妻子持传统二元家庭角色分工观念,把教养孩子看作自己独自承担的工作,且对丈夫参与孩子教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若丈夫在儿童的教养方面比她们承担更多,他们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进而对父职参与子女教养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对幼儿教养的参与程度实际上与妻子如何看待丈夫的育儿能力相关只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父亲能与自身一样胜任育儿工作,就会促进孩子父亲对孩子教养的参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儿童通过父母不同性别的行为模式,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从而进行性别采择[4]。
不同的学科和理论流派对于父职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每个学科都从自身学科出发来界定和研究父职参与同子女教育的关系与影响。
2.关于父职参与的现状研究
在关于父职参与孩子教养的现状上,国外的学者针对各自研究领域开展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父职参与的频率上。美国学者Pleck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美国父亲在直接的照顾、休闲或游戏上频率有增加,与孩子接近的频率也逐步升高,但仍连母亲的一半都不到[6]5。在照料孩子方面,多数美国父亲表现出特别渴望了解,百分之九十八的父亲都认为参与到孩子的平日的成长中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关于孩子成长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三的父亲都迫切想要获得;百分之九十八的父亲表示对孩子身体健康和生活照料于他们而言都是感兴趣的话题;百分之九十五的父亲认为他们应当承担的部分责任就包括参加对孩子的探访活动。一方面来说,这些百分比数据反映出美国父亲对陪伴孩子成长还是有一定参与度的。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父亲工作占用时间过多等原因,母亲在参与子女教养的频率上仍高于父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52.html